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乱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半叶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准确的一项是
[? ]?
A、《涉江采芙蓉》是一首表示妇女在采芙蓉时所产生的忧伤诗作。
B、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他热爱农村生活,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
C、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但并不证明他没有远大的抱负,“大济苍生”的信念一直在他的心中保留。
D、《短歌行》是一首有消极情绪的诗,表达了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感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
【小题1】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空园、白露等)鲜明,哀景衬哀情(1分);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小题2】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颈联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无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法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像“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肴多好。
(2)拟人手法: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的景象。②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③春天绿了青草,美了繁花。反衬手法:以春天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构思独具匠心:前三联赞春,尾联转为抒恨,初读意外,细思反觉反衬之妙。(答案开放,只要考生立足原文,有理有据进行赏析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小题1: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血沸腾。请问这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②对朝廷大臣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行径的无情鞭挞。③将士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2:诗歌包含以下三组对比:①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战士切盼杀敌;②刚从军时的大好年华和如今的年华空逝、壮志难酬;③年华已逝和壮心不已。通过这三组对比,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强调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本题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题干中的“抗日”“爱国男儿”都只是对如何理解本诗的一种提示,答题时不必涉及。概括诗歌复杂情感时,往往可以借助诗歌内容层次的划分来确定,本诗每四句为一层,第一层写“和戎”的后果,表达对统治者的谴责;第二层写边境将士的生活,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三层写沦陷区百姓的痛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第(2)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赏析。题干已将手法限定为“对比”,考生应按此提示,找出诗歌中的对比内容,并评析其好处。诗歌中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士与朝廷的对比,二是遗民与朝廷的对比,三是将士心态上、时间上的对比。参考答案没有涉及第二种类型的对比,答题时可自行补上。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