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小题:“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词句,按要求答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隔”字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茫茫江水、迷蒙江树阻隔了抒情主人公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无法与远方亲人团聚的失望惆怅的心境。(意对即可)
(2)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或分析为: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2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1分)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1分)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1分)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1分)。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1分),家国的忧伤(1分),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2分)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我欺。
【注释】
①披衣:披着衣出门互相寻访。? ②纪:经营。
③将:岂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 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① D E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参考答案:① D E
② ①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②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本题解析:①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邻人有酒辄喝。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夜里互相互相思念时便披着衣出门互相寻访。
②无
赏析:
本篇写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全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几件
琐事:登高赋诗,有酒招饮,披衣言笑。看似点点滴滴,无甚章法,而其间流
贯着闲旷自适的气韵,构成了一片天真纯朴的情境。“过门”二句,一扫士大
夫的儒雅酸气,大呼小叫,有酒辄喝,于粗朴中见出淳厚的乡情。而“农务”
四句,更是将乡里风俗写得淳朴可爱。在这里,没有半点虚文褥礼,一切都那
么自然。充溢着一派纯真之乐。
诗人用平淡散缓的笔墨经营出这个自然淳朴的天地。进而在其中化人一段
渊深朴茂的哲理:“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必须以自营
衣食为根本,只有努力躬耕,方能真正领略生活中的自然真趣。显然,这是他
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得的人生真谛。全篇叙事言情,理在其中,确实具有淡
而不枯,质而实绮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