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8:16: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题。
黑羊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可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去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被誉为“二十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篇《黑羊》采用了象征(影射)的手法,可谓典型的寓言类小说。《黑羊》中所描摹的一切,貌似荒诞,实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
B.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C.这篇小说介绍了一个“偷盗国”,人人行窃和被窃,形成平衡循环,但诚实的人的出现,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混乱,暗示我们社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D.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在文中,它借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这类人的否定。

E. 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小说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的不合理性的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
小题2:“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的描写重复出现,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诚实人品性中除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卡尔维诺的小说从独特的视角表达深刻而复杂的寓意。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黑羊》深刻而复杂的寓意。(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诚实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想努力适应人们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方式,给贼留下行窃的机会,但人格的尊严和道德不允许他去偷窃,只能离开家,让人偷他家的东西,所以去“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的描写表现了他出境的尴尬和无奈。②富起来的人学诚实的人去桥上,是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处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愉悦。③引出下文富人为了不让自己变穷,雇人行窃,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的情节。(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如执着,恪守道德准则,不同流合污,知情达理等。②对比手法。要点:(特点2分,表现手法2分,结合文本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本篇小说的主题深刻复杂。① 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②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③ 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复归。④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 答一点3分,三点以上才可得满分,语言表述部分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暗示我们社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错。D.“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这类人的否定”错。
点评:本题比较难。首先要明确此类题的设题方式,如写作手法无中有生,或主题拔高等。
小题2:试题分析:“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人们的一种动作,而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心态。诚实人是用来消磨时间,因其不愿偷,而那些富起来的人却是一种消遣,他们在享受生活。而其享受生活的习惯让他们无法在家里看着,所以只好请人来看,因此要建立警察局,所以这一情节就成了一种铺垫。因此答题时要从三个方面来答。
点评:本题出题比较巧妙,这一动作既是心情的表现,也是情节的铺垫。所以此题训练了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小题3:试题分析:诚实,具体来说就是不偷,不愿却破坏道德,不愿去与众人一起做坏事。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点评:本题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则是从对比的角度。与其他人性格的对比,行为的对比等。对比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小题4:试题分析:主题比较复杂。社会的不正常让人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反思。文明社会的发展很不易。谈主题时可可从社会的发展过程来谈,也可从人类的游戏规则角度谈,也可从社会进步文明需要什么谈。
点评:本题较难。学生们一般能认识到这样的社会不正常,但不能表达得很具体,因其对社会的认识有限。但从文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谈还是有话可说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仅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对钙的需求量。
  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又不含胆固醇。可是,豆腐中人体必需的硫氨酸含量不足,因此营养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不过豆腐的这个缺陷可以通过吃玉米来弥补。玉米中硫氨酸含量丰富,但缺乏豆腐中的赖氨酸和丝氨酸,两者一起吃,营养吸收率可以大大提高。最近,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为稻米、面粉的5-10倍。还合有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纤维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因此,用玉米作主食,再加上一道豆腐做的菜,是很不错的午餐选择。
  除了玉米外,豆腐和鱼、肉、蛋也是好搭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肉中含有的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豆腐和鱼搭配着吃,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大为增强。此外,豆腐中蛋氨酸含量较少,而肉、蛋中却非常丰富,在豆腐中加入各种肉末,或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食用后可以补充蛋氨酸,从而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营养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一般来说,豆腐不能与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竹笋、苋菜等一起吃,其原因是豆腐含钙高,钙与草酸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难溶或不溶的草酸钙,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而且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因为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豆腐含嘌呤较多,多食则易导致痛风病人痛风发作。
  只要科学食用,豆腐无疑是一道美味食品,而且它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中医书籍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消渴、体痢,并能解硫磺、烧酒之毒。在豆腐制品中,豆腐于所含的卵磷脂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冻豆腐的营养素种类虽说从水豆腐的25种减少到了18种,不过豆腐冷冻后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利于人体脂肪排泄,是减肥的理想食品。就连加工豆腐后剩下的渣滓(《纲目拾遗》中叫雪花菜)也有药用价值,可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以及皮肤湿烂等症。
  豆腐还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撞豆腐”“小葱拌豆腐”“豆腐渣工程”等,无不形象生动。
1、下列关于“科学食用”豆腐的解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又富含优质蛋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B.豆腐中的硫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也较少,所以只要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就能做,到营养均衡。
C.豆腐虽好,可不能贪吃,不然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并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痛风发作。
D.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若食用得当,能益气和中、生津解毒,养生效果较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豆腐具有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消化吸收率高等优点,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称。
B.玉米维生素含量高,还有多种“抗衰剂”,鱼肉含有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它们跟豆腐一样,都有养生功能。
C.豆腐中钙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但若是与菠菜同吃,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若食用过量,又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D.在豆腐制品中,豆腐千和冻豆腐各自含有卵磷脂和酸性物质,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病人理想的养生保健食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和玉米这两种食物在市场上都能轻易买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养生的今天,它们必定会走上餐桌,成为不可或缺的主食。
B.熬鱼汤时加入适量豆腐,烧豆腐时加入各种肉末,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都有助于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C.将菠菜、竹笋、苋菜等含草酸高的食物先用开水焯一下,如果能除去其中的草酸,就可以与豆腐搭配食用,而不必担心形成结石。
D.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具有很高的养生和药用价值,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豆腐会像中医药一样受到世界人民欢迎。


参考答案:1.D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A?我还不料,B?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C?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D?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题1:选出对此段中“中国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2分)?(?)
A.全体中国人。
B.指反动派,包括“所谓学者文人”。
C.“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D.指凶残、下劣的反动派,也指那些落后、冷漠的一般人。

小题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作者认为“缘由”是什么?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B.“缘由”就是反动文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蒙蔽了广大人民群众。
C.“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拿起屠刀,残酷镇压,人们不敢反抗了。
D.“缘由”就是人们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趋于灭亡,没有反抗的力量了。
小题3:横线上面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2分)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_
小题4:“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然而,也,况且,更
小题4:(2分)、“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答出两个沉默含义即可得2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现代文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破天惊的诗句
忆明珠
石破天惊的两句诗,是李白的:
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槁。
?《拟古》其八
哪里有万古不朽的红太阳!连李白,连早我们一千数百余年的李白,都确认这一点。虽然直至今天太阳还高高地悬在天空,安然无恙,并未销毁,还很红呢!而且据说在天体中,它还很年轻!
然而不要回避,它不会一成不变,它终究要销毁的。
人不能不死吗?
不可能!
日月星辰,都要死的。
我们脚下的大地,古人叫它做大块的。《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人,无不死在大地上,而以大地为最后的归宿。而大地,并非永不沉没的方舟,它也有不可避免的末日。
有生就有死!
大悲哀!
生无止息,死无止息,大悲哀亦无止息!
说是“换了人间”,我们是新社会了,还有什么大悲哀呢?
那是另一回事。社会的变革,可以把土葬改为火葬,可以把“祭文”改为“悼词”,但能无葬、能无悼吗?有葬有悼就有大悲哀。因为到了新社会,人,仍然总是要死的。
有死,有死生之际,就有大悲哀。
文学中表现一点点这种大悲哀,怕什么呢?李白就敢于说:
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槁。
尖锐!一箭中的!什么英雄事业,壮丽江山,生花妙笔,绝代红颜!全被他一箭穿个粉碎!
一切的一切,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无不终销毁而同枯槁!看不到这一点,想不到这一点,那是自欺欺人。看到了,想到了,说是不生悲哀,若非伪君子,必是伪圣人?伪之集大成者也!
然而,大悲哀并不意味着大悲观。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上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生命到有人类生命,又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人类生命至有人类生命中之一的我的生命,至有我这样的一个人,我怎能不自视为生命史上的一支无比辉煌灿烂的生之凯歌!试想,从给我以生命的原始人远祖算起,为了种族的生存、发展,世世代代,经历了多少艰险!多少危难!多少多少回的饥馑冻馁!多少多少回的病魔追寻!多少多少回的刑戮相加,多少多少回的水火交侵!多少多少回的置之死地而复生!我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抛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生!又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抛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死!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良心,决不会容忍的。生不免一死,死而不能复生,这法则本身,既给生死之际以大悲哀,又充分显示了生与死的崇高和伟大,一个人要敢于拥抱生,更敢于正视死!
李白的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他不自欺欺人,不伪善伪圣。他敢于正视并敢于说出无论人生和宇宙都有悲剧的结尾在那儿恭候着,却不自陷于虚无和悲观,反而创造出他那风流潇洒、光彩流丽、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游戏天子,嘲弄权贵,不为利缰,不为名累。好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好饮酒,“但教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好赋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好像活得比谁都快活!比谁都天真烂漫!对!看破红尘,看到了人生和宇宙终端的那个黑洞,但,并不跌进去,而是回过头来,重新走进红尘,有滋有味地有板有眼地好好过活。活着的时候,嘴边衔着一丝会心的微笑;死去的时候,眼角涌一颗晶亮的泪珠。这样的人,不论在古代、在当代,我不信他不热爱公众,不热爱人类和未来!
前些时曾写过一首小诗,好像与这篇短文所说的有点相通的东西,且抄在这里,随人怎样理解吧?
风景入目最佳处,
不在此岸,
不在彼岸。
向前走,
走过桥去,
再回头,
回到桥中间。
1.“石破天惊”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李白的这两句诗是“石破天惊的诗句”?
答:?
2.“大悲哀”与“大悲观”有什么不同?作者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怎样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3.文中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小诗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1(1)李白在这两句诗中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令人惊叹的。(2)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有三:①能认识到自然万物都将灭亡的大规律,李白是深刻的。②敢于用文学的语言说出这种大悲哀,李白是真诚勇敢的。
③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还能保持积极洒脱的生活态度,李白是乐观而让人敬佩的。
2(1)大悲哀:认识到自然万物最终的结局都是灭亡,使人产生伤感、悲哀的情绪。大悲观:想到自然万物最终的结局都是灭亡便不敢正视生与死,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2)认识到自然万物最终的结局而能更深切地明白生与死的崇高和伟大,从而敢于拥抱生,更敢于正视死!
3(1)使用短句,独句成段。(2)短句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起到了增强语势,强调语意的作用。
4(1)看破了红尘,但并不悲观,而是重新走进红尘,有滋有味地好好生活。(2)生命的最佳境界不在
起点,也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中。(3)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后,回望人生,才能真正领悟过程的美丽。


本题解析:1从文中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这两句诗道出的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万物都要灭亡。据此可作答。
2(1)本问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2)本问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1)使用短句,独句成段。(2)短句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起到了增强语势,强调语意的作用。
4(1)看破了红尘,但并不悲观,而是重新走进红尘,有滋有味地好好生活。(2)生命的最佳境界不在
起点,也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中。(3)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后,回望人生,才能真正领悟过程的美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里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请简要概括文中“俗益”包含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意对即可)
2.引颈一望,便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意对即可)
3.(1)采用比拟(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游船在水中的荡漾和风景的宜人。
  (2)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3)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意对即可)
4.洞箫声的幽咽;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大意符合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