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0:15: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注]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传情,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2)本诗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妙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每小题4分)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小题1:题为《初到黄州》,诗中哪一联紧扣“初到”题意?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 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描写初到所见。苏轼于初到之际,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2分)其中“知”和“觉”二字,以想象之辞入实见之景,描写对即将到来的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2分)
小题1:全诗语言平实清浅,诙谐幽默,显示了高超的技巧。(2分)这首诗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诗歌鉴赏:(共10分)
临?高?台①
谢 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②。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萧子隆的文学侍从。
②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小题1:请简要分析“常”和“孤”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4分)
答:???
?
小题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后六句。(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
“常”字表明了诗人常思归却回归不得,“孤”字似写飞鸟之状,而实写诗人自己远离故乡,两个字传达出离人思归不得的愁苦之情。(4分)
小题2:作者通过“孤鸟”“连山”“清风”“寒色”勾勒出一幅肃杀的秋色图,(2分)生动地衬托出诗人的哀怨和凄楚。(2分)结尾直抒胸臆的句子更是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①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照,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西下,暮霭渐渐笼罩,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自守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