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0:28: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8分)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如梦令?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小题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4分)
小题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小题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写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北风紧吹, 驿亭深锁。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遥夜”、“如水”、“风紧”、“深闭”写出作者内心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小题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从听觉感受中暗示黎明的到来。熬过了大半夜不眠的词人,又怀着复杂的心情,拖着疲累的身躯,开始又一天的旅途奔劳。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5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①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②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③白蘋:一种水草,花白色。
小题1:“青山空向人”一句描写了什么景和情?请简要分析。(2分)
?
小题2:“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此句描写诗人伫立江边远望,只见舟去人远,惟有青山如黛,依依向人(或:惟有一带青山,似乎也恋恋不舍地向着远去的友人)。(1分)“空向人”烘托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空虚、寂寞、惆怅的心境。(1分)
小题1:虚实结合。(1分)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和思念。(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景情关系,先描述景象,即解释“青山空向人”描绘的景象,再回答情感,情感的理解要抓住“空向人”。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手法:虚实结合,再结合诗句分析,何为实,何为虚,最后回答情感,对朋友离去的依恋和思念。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8分)
春近
王铚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漠①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索漠: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秋日二绝
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①,冷云寒水更荒凉。
注:①北客:金人。当时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高宗赵构为了讨好敌人,建了可眺望江山的姑苏馆,以接待金使。
(1)第一首诗题为《春近》,结合前两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春近”这一特点的?(4分)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首联写将积雪的山峦比喻成银色的屏风,将溪边的梅花比拟为对水弄姿的女子,虽然严冬的余威还在,但已透露出春的气息;颔联则用拟人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万物在东风的吹拂下生机蓬勃的景象。两联将春近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喻、拟人各1分,分析2分)
(2)王诗乐景写哀情,用春天的美景反衬出诗人了无生气、老态龙钟、无处可去的状况,表达了诗人潦倒落寞的情感。范诗则哀景写哀情,将“黄”与“碧”“青”对比,用冷云寒水,写出了江南秋景的萧条,充分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指出区别2分,简析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问题。
1.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2.“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