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0:28: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小题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小题3】颈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生活的艰辛;(1分)②命途的不顺;(1分)③生命的衰老。(1分)
【小题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小题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现诗人百忧缠心,统领全诗。诗以下各句具体写忧,因此本题的答案就在以下各句诗中。诗的第二联“心关桂玉天难晓”,写出了生活的艰辛。“运落风波梦亦惊”,写出了仕途的不顺。诗的尾联“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出了生生命的衰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也就是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百忧缠心的。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以答作侧面描写(或衬托):“滞雨通宵又彻明”,滞雨通宵未停,直到天明,侧面暗示诗人通宵达旦一夜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其二,比喻手法, “百忧如草雨中生”,将“百忧”比喻成雨中疯长的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角度一般是指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是空间角度,如从上到下;感官角度,如听觉、视觉等。本诗句中角度比较明显,这就是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诗文阅读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赏析这首词在摄取景物上的特点,并探究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他人抒写羁旅愁思,往往摄取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之,摄取阔远而艳丽的景物来表达。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片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所抒之情柔而有骨,挚而不颓。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
小题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技巧:虚实相生,远近对比,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拟人修辞;
简要分析:一幅是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是远景;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是近景。
效果:虚实相生,远近对比,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拟人修辞,画面形象鲜明。
(指出表达技巧给2分,简要分析给2分,效果给1分)
小题2:(1)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未来前途的担忧、忐忑和迷茫;不能与友人同归的怅然若失,孤独落寞,满腹愁情。(这一问给2分,用词不精确,可以酌情扣分)
(2)诗歌的前四句间接抒情,乐景衬哀情,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激昂的马叫声来衬托离别的惆怅和伤感,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3)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友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作者却对未来忐忑迷茫,充满担忧。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无奈伤感之情,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
(必须有分析,答出间接抒情,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只得一半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2: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估计考生很难将所有手法都能指出来。第二小题不难,因为“乐景衬悲情”是诗歌鉴赏中一个很常见的知识点,估计考生掌握得比较好。另外本题的不足之处在于,两道题都考手法,这样命题不够严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日月之行,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参考答案:(1)长使英雄泪满襟? (2)心有灵犀一点通
(3)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有三个特点:一是初、高中兼顾。今年考题中曹操的《观沧海》是初中《大纲》指定的必背篇目,杜甫的《蜀相》是高中《大纲》指定的必背篇目;而去年考题中没有涉及初中《大纲》指定的必背篇目。二是只考诗歌。今年的三道考题均选自诗歌,没有涉及散文;而去年的三道考题是一诗两文。三是难度降低。从考题涉及的文体来看,诗歌的识记要稍易于散文的识记;从需要填空的句子来看,今年的三组句子均为名篇中的名句,而去年的三组中有两组较为冷僻。
本题容易写错的字有以下三个:长、襟、犀。此外,第三小题的前后语序也容易颠倒。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小题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3分)
                                                                           
【小题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3分)
                                                                          
【小题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小题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1分)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分)
【小题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