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00:28: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小题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
小题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共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2分)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1分)
小题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1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3)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归园田居》)
(4)?,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归园田居》)
(5)?,枉用相存。?,心念旧恩。(《短歌行》)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八月六日过灞桥①口占?清?樊增祥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痕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燕山春暮?明?张羽
金水桥②边蜀鸟啼,玉泉山③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注〗①灞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②金水桥:在北京市金水河上。金水河南一支贯入宫内。③玉泉山:在北京市西北,山下有玉泉,故名。“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
(1)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2)两首诗在表现“愁”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何不同,请各举一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用“残柳”写出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第二首诗中的“柳”与“蜀鸟”一同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1点得1分)
(2)(5分)①《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比喻为女子长颦的翠眉,点出了送行人无限的凄惋之意,从而表现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之“愁”。
②《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残柳的“黄”与“陌上尘”、“月”的“黄”作对比,写出了系马桥南的诗人无以复加的离别之“愁”。
③《燕山春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金水桥”、“玉泉山”等华贵的景物与“蜀鸟”、“柳”等伤感的景物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二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作了极好的铺垫。
④《燕山春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江南江北”的距离夸大,借此渲染了离乡后的无限愁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台湾)纪弦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A.本诗是一篇追求独立人格的宣言。诗人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勾画出一个平凡而富有个性的形象,道出深藏于心的渴求。
B.诗的第一节,细致地描绘了“我”变成“树”的具体过程,意在强调“完整的品格”。树扎根泥土暗喻我扎根于生活,显得脱俗而又不遁世。
C.最后一节,表现出只求平凡,不求超卓的“树品”。而“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一句,实为展现“自我”的神来之笔。
D.第二节,写了“树”欲有益于人的共性和追求自我的个性。“小小的花”“红红的果”为人们提供缕缕清香的丝丝甘甜,只是不愿“繁殖”,不愿给人更多好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一句不是说“不愿‘繁殖’,不愿给人更多好处”,而是表示个性特点。所以选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小题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6分)
答:?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