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A.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陈言之务去”,努力摆脱陈言俗套。 B.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裴度的反对意见也包括对韩愈的古文的内容的批评。 D.裴度之所以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持反对意见,关键是他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上加以革新。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句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古文运动”,而不是韩柳。不和题意。
小题2:“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不当,应该结合下文加以理解。属于故意曲解文意。
小题3:文中说这些古文“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只是“不够深广”。属于故意曲解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美丽的胡萝卜
刘心武
亲爱的女儿,今天是你二十岁的生日,继你爸爸上周出差,今天我也要出差,我把这封信留在生日蛋糕旁边,这样你一回家就可以先读它了。你上月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却来了封信。你在信上问:妈妈,究竟什么是爱情?你是大学生,你们这一代人有些不屑于向我们这一代人请教这类问题的,但是,从你闪烁的字句和颤动的笔触中,我感觉到了你的困惑和焦灼。我亲爱的女儿啊,你一定遇到了任何书本都没专为你准备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爱情?老实说,我答不出。但我想到了二十岁时候的自己。那一天,我在师范学院的大门口转来转去,活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在等他,可他没有在预期的时间范畴里出现。我觉得太阳是绿的,而树木是红的,从我身边经过的熟人或生人全都惊异地望着我,有的还过来说几句询问或打趣的话语,但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没有丝毫的意义。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心头充满不祥的预感,我想他搭乘的那一趟长途汽车肯定半道翻车了……我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我突然前所未有地痛楚地意识到他对于我的极端重要性。
他竟然突然出现了,我感到太阳依然是红的,树木依然是绿的,我的心因为过分充实而显得有些憋闷。我把他引到校园的一角,他从挎包里,取出一根胡萝卜,塞在我手中,对我说:“原谅我,原谅我,原来是三根,可只剩下这一根了……”
他高我一届,毕业后分配在远郊县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他乘长途汽车进城途中,汽车抛锚了,那车足足修了两个多钟头才重新行驶。当乘客们坐在路边田坎上等候时,有个妇女晕倒了,是饿晕的。亲爱的女儿,那年头在我们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因饥饿而浮肿而晕倒的事并不罕见……当人们摇醒她以后,他给了她一根胡萝卜,而她立即嚼着吃了,脸上恢复出一个笑容……没想到另一位看上去并不虚弱的老人伸手向他要胡萝卜,他不愿给,他说:“您知道吗?我们一个月只发十五根胡萝卜,这是我带进城……给我妈的礼物。”
他妈妈其实早去世了,他是为我带来的。但临下车时,他心里过意不去,又主动把一根胡萝卜给了那老人,而那老人也就道谢着收下了。他只剩下一根胡萝卜给我,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胡萝卜……亲爱的女儿啊,对于我来说,爱情是和三根胡萝卜联系在一起的,而后来所出现的爱情结晶,你猜到了,就是你。
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你们这一代对于爱情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然而,依我想来,既然自古就有爱情这么一种东西,那么,它那最恒定的内核,一定是单纯而质朴的,犹如一根通红秀美新鲜结实饱含汁液的胡萝卜。
女儿啊,掀开蛋糕边盘子上的餐巾纸吧,希望你不但细细地看,深深地想,而且希望你吃上一根,那本是可以生吃的,富有特殊的营养……
1.“我”在等“他”时,开始觉得“太阳是绿的,而树木是红的”,后来又感到“太阳依然是红的,树木依然是绿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认为“他”给我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胡萝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行文方式和《十八岁和其他》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感情使然,开始“他”未按时归来,自己感到不祥,所以,看一切都颠倒;后来,“他”出现了,自然又恢复正常。
2.它代表着“他”对“我”的真挚的爱情。
3.都运用了谈话式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远离了板着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的“魔念”一词的含义是什么?青藤被囚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不肯放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如何理解?其中“珍重”又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对青藤的祝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2.点明写作背景。
3.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4.表面上是祝愿青藤的繁茂苍绿,而实际上是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想 起 陶 宋长征
①想起陶,就想起了乡村,想起那些朴拙的面孔,温厚,柔软,粗糙却有着细密的纹理,在心间轻轻流淌。
②陶是怎样走来的,或者,哪一个祖先为了给易逝的光阴,找到一个盛放的器皿;或者,为了把食物的温暖,及时送给在田埂上劳作的亲人。在远古的暮色下,苦思冥想,把脚边的泥土抟了又抟,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架炉,生火,祈祷火神,终于在一个烟青色的黄昏,含泪将陶捧出。
③陶,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见证过几许悲喜哀乐。在生命的版图上,你找不到一个没有陶的村庄。暗红,或深褐色的质地,一点也不精美,一点也不华丽,甚至看上去和一个庄稼人那般笨拙,却能安放下整个乡村。简单的乡村,质朴的炊烟,没有了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烟火日月?
④我是从陶里走来的。那陶片上简单的图案,一尾三文鱼或一株三叶草,曾经是我鲜活生动的祖先。陶从漫长的时光星河走来,温暖着简单的乡村,战火与硝烟,困苦与劫难。易碎,却依旧从容。少年时,常听得一声声锔锅补碗的吆喝声,踏着乡村的暮色而来,肯定是老锔匠背着一张弓弦走进村里。锔。补。分崩离析的岁月也一样可以缝补。你看他小心翼翼地带上花镜,把脚放平,把腿放稳,把破碎的陶的器皿夹在腿间,哧啦,哧啦,拉着古朴的琴声。以至于到了后来,当我一不小心打碎了家什,就会自告奋勇地站在母亲面前:拿来,我去补。在乡下,母亲是宽容的,就像对待她的庄稼,就像对待她亲手侍弄的那些活物。陶,你发现没有——圆圆的口儿,厚厚的底儿,中间一直圆圆鼓鼓。我想那是母亲才有的胸怀吧,把苦难和风雨咽在肚子里,把亲切与宽容慈祥地呈现,让每一个乡村的儿女都在土陶一样质朴的温暖里成长。
⑤金木水火土,陶是乡间的土著。
⑥在辉煌的宫殿里你看不见陶的影子,青铜的,镏金的,千年温玉的高贵与典雅在宫闱里穿梭。陶只属于民间,属于乡村,属于一个手捧陶罐匆匆赶往河边的女子,她脚步匆匆,是去浣洗衣衫,还是去盛一灌清粼粼的河水,然后洗涤那如黛的青丝。或者只是为了在河边看一看自己俏丽的容颜吧,怕明月送归的人发现些许的憔悴。女人的村庄,母亲的村庄,一生的辛劳怎么可以离开与陶相伴的光阴?
⑦陶的来路本就在乡间。河滩、沟渠,一抔远古的泥土,还残留着祖先的味道。手是生在乡间的手,也只有土生土长的手掌,才能把陶的岁月抟转得那样流畅。孤单,贫穷,或者太过简朴,都不说,把易散的光阴凝聚在一起,放进一座时间的熔炉,土就坚硬了,釉就润滑了,即使通体透着原始与单纯,也预示着将要包容下乡村的冷暖。我相信,每一个烧陶人都是虔诚的,只有把血液与灵魂在烈焰中烧灼,才能修得完整的身心,不贪图什么,只求平安、团圆和一些小小的幸福之果。
⑧装在陶里的日子也那样短暂,泥土经过了燃烧,土陶经过了日月的浸润,这乡下的日子还是一晃一天。日升了,月落了,村前小河里的水几涨几落,一个人的一生就躲进了陶里。被封存,被储藏,会不会也在某天,复而化为了泥土,再次融进一片乡土的灵魂。
⑨不是我又想起了陶,当陶突然于某夜走失,我看见眼中的落寞。陶走了,她的青春,被陶封存的青春会不会一样会消弭。或者,陶根本就不懂。一从远古的岁月孤单上路,见惯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世事轮转,等某天清晨被隆隆作响的机器从深埋着的地下挖掘出来,也可能只是些残片,然后在灼热的阳光下被人抚摸,审视——这时候,会不会有人想起陶?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光阴能盛放吗?请指出第二段“盛放”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
2、第四段划线句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
3、作者称“陶是乡间的土著”,阅读5至7段,指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
4、作者想起陶,有温厚细密的情感在“心间轻轻流淌”,通读全文,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陶带给作者的感悟。
生命层面:?
生活层面:?
价值层面:? ?
参考答案:
1、承载岁月沧桑,见证悲喜哀乐。
2、呼告,表达对陶的外形的肯定、赞美;象征,以陶的外形比附母亲的情怀,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3、(1)陶的质地是泥土,不高贵典雅,不属于宫殿,只属于乡村民间;
?(2)陶的来路是乡间,孤单、贫穷,不精美不华丽,浸透了劳作的汗水和祖先的味道;
?(3)陶的生活属于民间,见证了乡间的辛苦和岁月,包容乡村的冷暖;
?(4)陶代表乡村原始单纯的虔诚,不贪图什么,只求平安、团圆和小小幸福的价值观。
4、生命层面:陶承载了沧桑岁月,见证了困苦劫难、喜乐悲哀,即使化为泥土也能封存储藏灵魂,陶让人充满悲悯、虔敬之情。
?生活层面:温暖着简单的乡村生活,虽历经辛劳苦难,却让人变得宽厚稳重,并懂得从容。
?价值层面:简朴而丰富,久远而单纯,修得完整的身心,包容冷暖,不贪图什么,只祈求平安幸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包身工,隶属于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一点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造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凉爽而带有一点湿气的晨风,大约就是这些生活在死水一般的空气里面的人们仅有的天惠。她们嘈杂起来,有的在公共自来水龙头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执拗地粘在头发里的棉絮,陆续地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纸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楼下的那些席子、破被之类收拾掉之后,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饭桌放下来了。几十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她们的定食伙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灿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在路上和门口。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比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日子,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从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前面。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她们嘈杂起来,有的在公共自来水龙头边妥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________地粘在头发里的棉絮。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纸簿子”,________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________。
A.执拗?懒散?佳肴
B.固执?疏懒?佳肴
C.固执?懒散?菜肴?
D.执拗?疏懒?菜肴?
2.“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结合所学的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包身工的麻木思想,使她们成为被驯服好的劳工,只知道不停地劳动,只是为带工拼命赚钱,像机器一般没有任何保障和希望。
3.通过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无限怜悯和同情,对压榨和盘剥包身工的带工和老板的无比痛恨和讥讽之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