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0:35: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的是( )。 A.语言的使用与人类息息相关 B.学习正确使用语言对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C.学习正确使用语言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 D.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存在。20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关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于是他的话变成:“艺术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艺术对象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关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 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大师也会犯错误的,有时还是大错误。20世纪的一位数学大师外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正是他关于美的先验的标准使他相信左和右在宇宙里是对称的,从而放弃了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微子的两分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左和右是完全不对称的。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证明,这个被发现者放弃的理论其实是正确的。外尔的观点在科学界是很典型的,他的朋友爱因斯坦也是一样,爱囚斯坦认为,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不过,在平衡美学的追求与科学的探索时,我想,当年第谷对开普勒的忠告是非常值得记取的。 在回顾已经过去的20世纪时,人类有理由为文明在这一百年里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但是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我们驰骋过的领域远没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大,这就是今后艺术和科学继续发现的根据,也是今后人们美学观要继续发展的道理。也许科学和艺术在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则并非必定如此。 不过,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荚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 1.下列有关“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应该是先验的规定。 B.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C..美和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有时是可以统一的。 D.经受住实验和时间考验的探索才是美的。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事实表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怡人之美,便是悲怆之美。 B.重大科学成就和重大艺术成就的差异就在于前者不能给人们带来慰藉。 C.宇宙从混乱状态中诞生,也必将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 D.人类未知的领域十分广阔,可以设想,人们的美学观也会得以继续发展。 3.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B.物理学与美学的关系 C.探索与美的关系 D.真与美的关系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厄对于物理学中美的观念很有见地,这表明他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同样是很有见地的。 B.重大的艺术成就和重大的科学成就都值得人们去追求,因为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 C.科学的发现往往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世间事物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D.第谷在平衡美学的追求和科学的探索方面的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并且对开普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1.C 2.D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B.《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葛朗台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为了财产剥夺女儿的遗产继承权,迫使她流落他乡,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 C.《雷雨》剧作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繁漪的关系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问题,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 E.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A浪漫主义特征是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手法,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等,排比、反复的手法不对。B葛朗台没有迫使女儿流落他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后面问题。 从“艳照门”事件看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 主持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期传媒沙龙的嘉宾将就近期舆情中讨论比较热烈的事件展开讨论,比如香港演员“艳照门”事件及网民的心态分析。 于泽远:“艳照门”事件一直在香港各大媒体占据主要版位。在台湾也是这样。在大陆有一个比较怪的现象:媒体版位并不突出,网站点击率却很高。可能因为大陆的网站博客太多,管理方面也没有能力把他们都一一清查到,因此点击到这个所谓的“艳照”照片的机率比在香港和台湾都大,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可能在香港有些地方,这个事可以炒,媒体可以拿来消费,很多人对它感兴趣,但是一个青少年要对它感兴趣的话,在香港的网站上,反而不太容易能够点得到这个东西。在新加坡恐怕也是很难点到的。他们对互联网的淫秽内容、不良信息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大家为什么对它有强烈的兴趣,主要还是因为它是名人效应,再有就是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满足了大家的窥视欲。这个欲望没有错,但是因为它的确会对青少年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窥视欲,不管有多少人对它有好奇心,作为管理部门就是应该把它封掉。可惜,尤其是在博客上,或者通过其他的转接,还是不太难就能看到这些东西。 段鹏:这件事情似乎看起来告一段落,但是远远没有落幕,一方面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色 情信息的传递,但是我更看重它可能代表其他的两层含义。第一,带来的是偶像的失位,明星们的私生活居然是这样的,很多人心理非常失落,甚至很多网友力挺他们的偶像,说这是拼接的,说这是PS的,这是一种偶像的失位。第二,这是对道德的挑战,对别人隐私的关注我们到底有多强烈。为什么我们公众,我们的受众对别人的隐私这样关注?就是因为现代文明造成了每个人的房间都分割,互相不来往,大家反而对墙那边的邻居更关注,对于名人更是这样。我们偷窥的极限在哪?我们是不是在伤害别人?当然明星可能有他的问题,他的生活不是很检点,但另一方面毕竟是他私人的照片,现在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看到,这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很深的伤害。 于泽远:这大概可以分为法制层面和传播层面,从法制层面讲,肇事者一定要缉拿归案,应该负法律责任,不然就乱套了,你偷拍别人的照片,你都可以随便发布,法制何谈?但从传播层面上讲,这个东西一旦传播出来,尤其是上了互联网以后,你是绝对阻挡不了的,那个时候你再用法律牵制第二个、第三个传播者是不可能的了。刚才段老师讲,大家都有一些偷窥欲,尤其所谓的名人效应,这个是社会心理的自然反应,是挡不住的。既然传播出来了,就是怎么样引导的问题。你要想从技术层面上隔断它的传播,这个可能性很低。很多人有好奇心,他可能自己留一份,今天暂时隔绝了,过几天就冒出来了。我们要借这个事件引导青少年,让他们知道这其实是不良信息。你不要以为这些名人都是圣人,也不要把他们在银幕上、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和他真实本人联系在一块,那样的话就太幼稚了,这些观点必须让青少年知道,而且应该让他们知道,那些不雅照,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这种东西是绝对不值得去模仿的,它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目前我们的青少年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课,有了技术层面的互联网教育、电脑网络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是不是仍然没有很好地在观念、教材、案例各方面适应互联网的新格局? 于泽远:这一次所谓的“艳照门”事件凸现了这个问题。包括现在有这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很难自拔。的的确确给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我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应对这种挑战,拿出比较好的办法,让青少年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的时候,有他自己的鉴别能力。 段鹏:当现代大众媒介越来越泛滥,越来越流行的时候,青少年不免要接触它,从以前的报纸、广播,到后来的电视、电影、互联网。有些专家开始关注,青少年到底从媒介中得到什么,如何辨别媒介中像洪流一样的信息,如何去筛选、过滤,如何相信某些是事实某些并非事实。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能够把媒介素养的课程,真正开到中小学去,我们希望在中小学会有老师讲授媒介素养,告诉学生回家应该如何看电视,如何筛选网络。我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4分) 小题2:围绕“艳照门”事件,专访嘉宾主要表达了哪些看法?(5分) 小题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不让青少年接触互联网。从媒体(社会)、学校教育、青少年个人三个层面,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结合文本回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国内对互联网的管控不力,导致青少年轻而易举就能浏览不良信息; ②中小学教育仍未能很好地在教育观念、教材、教育案例各个方面适应互联网的挑战。 [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小题2:①国内对互联网的管控不力; ②“艳照门”事件还带来了精神、道德层面的冲击; ③如何(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 ④中小学教育应尽快适应互联网的新挑战。 [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小题3: ①媒体社会层面: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管控,坚决封堵清除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 ②学校教育层面:开设媒体素养课程,让青少年学会正确筛选、过滤网络信息。 ③青少年个人层面:提高个人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 [6分。每答对一个层面得2分,角度正确前提下,答案可适当拓展]
本题解析: 小题1:统观全文,本文的第二段和第五段是其答题区间,这两段的关键句分别是“但是因为它的确会对青少年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窥视欲,不管有多少人对它有好奇心,作为管理部门就是应该把它封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是不是仍然没有很好地在观念、教材、案例各方面适应互联网的新格局?”,据此分两条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小题2:解答本题应抓住于泽远和段鹏谈话的五个段落进行总结概括。其中,于泽远在第二段中讲到了国内对互联网的管控不力的问题,在第四段提出了如何(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的问题;段鹏在第三段讲到了“艳照门”事件还带来了精神、道德层面的冲击;最后,于泽远和段鹏分别在第五段、第六段指出中小学教育应尽快适应互联网的新挑战。 小题3:解答本题时,可在前两个小题总结出的我国在互联网领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青少年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甲]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乙]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类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用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小题1:横线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流言’的种子”,指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罗织罪名的借口。 B.“流血非即等于改革”,意为改革虽难免流血,但其实不应流血。 C.“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是说交战要选英雄为对手。 D.“许多东西”,是指凶残杀害青年,却又掩盖狠毒之心的反动派。
|
小题2:[乙]文第3段中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句子是
A.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有避免失算的浪费。
B.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不肯虚掷生命。
C.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
D.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避免失算的浪费。
小题3:[甲]文第1段最后一句话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下列[乙]文中的4句话与其意思不相似的一句是
A.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这回死者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外的阴毒的心。
C.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
D.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
小题4:下面对[甲]或[乙]两部分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刘和珍等先烈是真正的战士,他们将被人们铭记心中,与青山同在。
B.战士们生命宝贵,敌人惨无人道,战斗者应选择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C.应好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既要有斗争勇气,更要有斗争策略。
D.革命者应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残暴而狡诈。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B“改革不应流血”不对,应该避免的是不必要的流血;C交战“要选英雄为对手”不当,应是不要过于鲁莽或直率;D应指阴险狠毒的流言家
小题1:A“避免失算的浪费”与后面一句“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不连贯;B、D“这就是吝惜生命”,意思说反了
小题1:本句主要是揭露敌人,其它三项都是总结教训和告诫朋友,角度不同
小题1:“国民党反动派”不准确,应该是段祺军阀瑞政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