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其世父则南青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其父携至京师吾其还也 C.归与姬传相见孰与君少长 D.诸贵人乃皆大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B
小题3:? C
小题4:? C
小题5:(1)那么即使他每日每夜极尽努力,也将是白白辛劳却少有所得。(得分点:极、勤劬、徒劳、鲜? 4分)
(2)然而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我和他父亲交往时的年龄了。(得分点:齿、尊府、游? 3分)
(3)姬传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没有考取就回去了。(得分点:试、于礼部、不售? 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 项中“ 畏”是敬服。误在理解成现代的意思。
小题2:A项都是助词,表判断;B项上一句代词,下一句助词; C项介词,和、与;D项为助词。
小题3:先读懂整个文段,再进行断句。主语一致,承前省略时多为动宾后断一下。
小题4:从第三段王守仁的话“恐第一流当为圣贤。”可知C项说法与原文意思相反。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些名次性的词语可根据情况照搬,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极”译为非常,“勤劬”译为努力,“徒劳”译为白白,“鲜 ”译为少;(2) “齿”译为年龄,“尊府”译为父亲,“游”译为交往;(3) “试”译为考试,“于礼部”译为在礼部,“不售”译为没有考取。
【参考译文】
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的。
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来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这时姚鼐的年龄已经超过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
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贵人说:“考中进士,做大官。”文成微微的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世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
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8分)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分)
译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译文:?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3)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斯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下面几组句子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被
B.故九万里,则斯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培养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从小
D.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齐谐》者,志怪者也。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其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乃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重者流死,轻者请除名。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藉,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窃惟议事群官,未尽识议刑本意。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放岭外。
(《旧唐书·唐临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县令
B.囚等皆感恩贷宽恕
C.原情取事,死有余辜 推究
D.比来有司多行重法 近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之约,令归系所
B.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唐卿所断,既非冤滥论罪务从重科
C.临请自当其罪
D.临对诏称旨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词语解释、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竟不扬言其过
B.临白令请出之
其年,迁大理卿轻者请除名
C.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D.令因请假
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临因是知名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放轻罪囚犯回家耕种问题上,唐临与县令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B.下人无意犯错时,唐临总是找借口为他们开脱责任,减轻他们心理压力。
C.因唐临执法公正,连死囚犯都口服心服,没有怨言,这受到皇帝的称赞。
D.在讨论对萧龄之如何处置时,唐临坚持要依照尧舜大法严加处置,不得枉法。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善、美、好)
小题1:务:务必、一定(所:处所、地方/“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结构;当:承担,担当/应当,应该;称:符合/呼,呼唤)
小题1:请:请求(其:他的/那;既:既然/已经;因:于是/因)
小题1:(A县令不同意,更多的是不敢承担责任,两人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B唐临不是为下人开脱责任,而是暗中观察,自己找借口为下人下台阶;D唐临坚持依法处罚,但不是坚持依尧舜大法严加处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B.括母问奢其故
C.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D.分断其军为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