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1:01: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 ①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 ②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扯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 ③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 ④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 ⑤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 ⑥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 ⑦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发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 ⑧“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附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 ⑨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 ⑩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作用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不同之处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作者为什么“悲秋”?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全文看,红枫和那个爱“我”的“他”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 B.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文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 C.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恋情转变的契机。? ? D.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的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 E.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参考答案:1.树上飘落的枯叶;来自大山的红枫 2.前者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后者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生命给世界装点上色。 3.①慨叹如枯叶的人生;②爱大山;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奉献自已,装点世界(意对即可) 4.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晓得中原雅音 刘醒龙 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 2005年夏天,一家电视台派人来家中采访,他们想要了解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我回答说这句话只能是:你是个苕!在南方诸省,虽然多有使用苕字的,论起遍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任何地方都不如湖北,想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吐露丝毫,便脱口指令对方是个苕。在湖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说起来十分动听的词:晓得。最好听的却是第三个词:兴。据说,苕、晓得、兴,是古汉语的一部分。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这些语言就成了残存于南方的化石。我常看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播的节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喜欢用晓得一词,来替代国语中的同义词——知道,每次听她说晓得或不晓得时,宛如天籁中飘来中原雅音。 作为一方水土中的母语,“苕”字是本地人最常用的,用起来后亦是最为夸张的。“苕”所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傻”,真用起来意味却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真傻时,含意里往往多为惋惜。当这个人对那个人说你是个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更多的是这个人欲表达自己的见识,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某件事情问答时,如今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知道”或“不知道”,说“晓得”和“不晓得”的越来越少。细细揣摩与体会,这样的替代实在太遗憾。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就音乐性来说,“晓得”一词所传达的美感要超过正在趋于普及的“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说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的知道,之所以那样说,部分原因是应付。当然,人们在说晓得时,也是多有不晓得的。那不要紧:晓而得,是一种参悟;知而道,却是俗套。 都说凡事都像耕种,一分辛苦,一分收成,所以“种”是沉重的,得下大力气,身手稍有不到都不行。种菜、种麦、种棉花、种黄豆等。一般人已经记不得还有一种说法:兴菜、兴麦、兴棉花、兴黄豆。在我们的方言母语中,“兴”即是“种”。对比之下,不难领悟,“兴”的美妙。“兴”是自然的,带着天籁气韵,仿佛之中有如天马行空,轻重缓急都在自由境界中。 形而上的艺术品,往往是“无用的”,正是因为艺术纯粹性的无用,才能保证它的美学吸引力——高贵、神奇而美丽的愉悦。在艺术之外,无用的东西也是很多。一如这里所列举的有限的方言母语,许多时候,她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不说她,大多数人不写她,一旦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反而映衬出那些时尚的不值,时髦的无益。在艺术的眼界里,没有无用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种,而是兴;不是知道,是晓得;不是傻,而应当由衷地苕。所谓无用并不等于真的无用,其原因往往是艺术的能力小了。 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用六年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每天都用母语与上个世纪的一群人物进行交流。多年以来,因为背井离乡,我不得不用所谓国语与人交流,而生疏了的母语在一次次的重温中重新熟悉起来。前几天读《妇女闲聊录》,新近来武汉落户的林白,开门见山便用鄂东方言“笔直”取代标准国语“一直”,让我心中为之震颤。一句方言,传授的却是血缘,依赖着母语的写作是坚实的,而失去母语的写作总是可疑的。 当年将“苕、晓得、兴”等中原雅音信笔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总的看来,在湖北乡亲中所引起的反应却是不够。在母语显得至关重要的文学范畴中,在地域文化传承上能有多大建树,是一方水土中的作家能有多大建树的宿命。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并且制造悬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你是个苕”这句湖北方言,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惋惜之情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张扬的是说话人的个性。 C.“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中原语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D.许多时候,形而上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是无用的,而一旦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就表现出高贵、神奇和美丽的愉悦的美学价值。
| E.文章从地方方言说起,将自己对方言母语的体会娓娓道来,知识趣味性强,同时又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同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在布局谋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二段两次提到了电视台的事情,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说:“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地方方言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文章以“晓得中原雅音” (作者围绕对方言母语的参悟)为线索,一线串珠,统领全文,先介绍湖北方言中的三个词语及其含义,然后指出方言母语在艺术和人文传承中的作用,最后指出作家在地域文化传承中责任重大。 小题3:①作者第一次提到电视台派人到作者家中采访,结构上,承接第一段的话题,引出三个词中的一个词“苕”;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你是个苕”最能体现湖北人的性格。②作者第二次提到凤凰卫视的栏目,内容上表达作者对方言母语的喜爱,并表达作者的观点;“晓得”“不晓得”是中原的雅音,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 小题4:示例:我认同作者的观点。 (1)一句方言,传授的是血缘,是残存的化石,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地域的人民的性格。 (2)方言母语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超出了时尚、时髦。 (3)作者和作家林白在创作《圣天门口》和《妇女闲聊录》的时候都用方言写作,而用方言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 所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方言母语。
本题解析: 小题1:A.“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起到的是引入话题的作用,没有制造悬念。C.“血与火”是借代。 小题2: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要注意答题的思路,一是线索,二是文章层次。 小题3:回答作用类的题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观点类的探究题答题的思路为:一是明确自己的观点,二是通过文本寻找相应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三看是否要联系现实寻找论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 一个世纪以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它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远远不止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是欧洲全部艺术中的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艺术和生命是统一的。就作品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而言,没有胜过托尔斯泰的了。他的作品几乎常常具有一种自传的特点,从他二十五岁起,他的作品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他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补充我们对他的认识,使我们一天一天的明了他的意识的演化,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 他经历了“青少年荒漠时期”。荒凉的沙漠,一阵阵狂风猛烈地刮着。他很孤单,他的头脑处于持续不断的狂热状态。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又为自己找到了并实验着种种学说。在这当中,他丧失了所有的信念。十六岁时,他便不再祈祷,不再去教堂。他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他想卖掉自己的马车,把卖的钱分给穷人,还想把自己财产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散发给他们,他想不雇佣仆人…… “因为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人。”病中,他写了一本《人生规则》,书中天真的为自己定下了责任,“研究一切,深化一切:法律、医学、语言、农业、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和绘画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坚信“人类的命运在于;再断的完善”。 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他发出非难战争的呼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在这片繁星点缀的广袤天空下,人们难道不能安适地生活吗?他们在这里怎么会保存着凶狠、仇恨和毁灭同类的情感?人类心中所有恶的东西都应该在与大自然接触时消失掉,这是美与善的最直接的表现。” 《战争与和平》是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众多的人物和激情涌动其中。在波涛汹涌的人类的汪洋大海中,一颗灵魂巍然雄踞着,镇定自若地鼓动着和遏制着暴风雨。在凝视默思这部著作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荷马和歌德,尽管精神和时代都大不相同。然而,我看出,在托尔斯泰创作的那个时期,他的思想确实是从荷马和歌德:那儿汲取了营养。为了很好地感受这部作品的威力,必须体会它潜在的统一性。大多数的读者有点近视,只看见其中的无数细枝末节,他们迷失在这片人生的森林之中。必须登高远眺,用目光去环抱那自由的天际以及那一片树林和田野;那我们就会窥见这一部著作的荷马式的精神、永恒法则的静寂、命运气息的有力节奏、所有细节与之相连的整体情感,以及如同《创世纪》中的威临海上的上帝似的驾驭着其作品的艺术家的才华。 开始时,大海平平静静。和平,战争前夕的俄罗斯社会。前一百页以一种沉着镇静的精确性和卓绝的嘲讽,反映出灵魂之虚幻。可是,波涛开始涌动,俄罗斯军队挺进奥地利,宿命在主宰着。在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着一切。听凭命运的摆布就是好!纯粹行动的幸福,正常而健康的状态。被扰乱了的精神重新找到了平衡。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涛止息了。心灰意冷、焦躁不安的芸芸众生又在沮丧绝望,在城市的混浊气氛中,在黑夜中,四处徘徊,游荡。对于这些贫血的心灵,是到了用战争的风暴来重新刺激一下的时候了。祖国遭受侵略。一切心灵通过热情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对神明的律令的屈从而结合在一起了。“严肃地、认真地接受战争那可怕的在所难免……最艰难的考验就是让人的自由屈从于神明的律令。心灵的纯朴在于对神明的意志的屈服。”总之,俄罗斯民族那显而不露的悲壮的宿命观,终于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那数百个英雄,各有特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是士兵、农民、贵族、俄罗斯、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他们特殊的生命力又如何去看呢?这里面没有任何的临时编造。对于这一系列欧洲文学中毫无雷同的肖像,托尔斯泰事先作过无数的草图,他说“那是由数百万个构思组织起来的”,他在各个图书馆里查询,动用了家庭档案、自己从前的笔记以及他个人的记忆。 的确,《战争与和平》的荣光在于整个一个历史时代的复活,在于民族的那些变迁与民族战斗的复活。它真正的英雄,是各民族人民。 (摘编自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陈筱青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传记采用评传结合的手法,从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作品价值、艺术才华等众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全貌。 B.托尔斯泰曾经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为自己定下众多责任,他相信命运在于不断的完善,可见他当时处在探索、找寻、尝试的“青少年荒漠时期”。 C.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后,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大自然如此美妙,人们为什么不能安适地生活,为什么保存凶狠、仇恨的感情。 D.托尔斯泰认为在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一切,《战争与和平》是他非难战争的典型作品。
|
E.《战争与和平》被称为“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主要是因为场面浩大,人物繁多,人物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
小题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最好的朋友,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托尔斯泰的作品“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章。概括式的结尾高度评价了《战争与和平》的价值和意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小题1:①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以杰出的文学才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的社会历史。
②他吸引着、安抚着青少年的心灵,他的思想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代人。
小题1:①结构上,统领下文。
②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作品与生命密切联系。
小题1:观点:《战争与和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①是时代最浩瀚的史诗,展示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涵盖各个生活领域,提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
②塑造了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数百个英雄,他们个性迥异,真是典型。
③俄国遭受侵略,所有的人被为国献身的精神凝聚起来,民族精神在战争中复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下的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这种形态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完全成形。我所指的是“大众”和“小众”的文学分化和平行发展。
所谓“大众”文学,是指拥有众多读者的“青春文学”和诸如玄幻、职场等类型的文学。由于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文化消费能力,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往往迷恋,变成忠实的“粉丝”,青少年所喜爱的“青春文学”通常有着巨额的销售量和广泛的影响力,形成社会的热点。而其他类型的文学写作也有了自己相当稳定的爱好者。这种“大众”文学占据了小说出版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般读者文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其实这一部分文学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它们曾经?隐在文学的后面,或者被一些人认为多少有些不登大雅之堂。今天,它们在大众文学市场中的地位已经稳固,这一部分的作家也已经成功地开拓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
而“小众”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当作文学主体部分的那部分文学,现在它主要以“纯文学”的形态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这部分文学一方面受到社会相当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开始在追求优雅文化的中等收入者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它其实也早已走出了过去的困境和低迷状态,而具有了自己的稳定性。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写作这一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日趋成熟,现在网络文学不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了,它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一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巨大的现实方向。?网络所具有的公众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大众的媒介。随着网民数字爆炸性的增长,网络文学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几乎从开始阅读时就依赖网络。
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实也为传统的纸面出版文学提供了资源。一方面,网络文学许多成功 的作品被纸面出版业吸纳而变成了纸面出版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其实起到了沟通传统出版业已经分化为“大众”和“小众”文学的作用,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
这样的文学状况已经逐步稳定。大众和小众平行发展但缺少联系,网络文学则异常活跃地粘合起二者。大众、小众和网络三种文学,支撑起今天的文学生态。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由于“青春文学”通常有着巨额的销售量和广泛的影响力,青少年往往对它迷恋,变成忠实的“粉丝”。
B.“小众”文学受到社会的支持,走出困境和低迷状态,与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有关。
C.网络文学不再只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而且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
D.时至今日,“大众”和“小众‘’文学各有各的读者,各有各的空间,呈现出一种分化之后平行发展的状况。
E.作者分析了大众、小众和网络三种文学,认为它们支撑起今天的文学生态,并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
小题2:作者认为“大众‘’文学和“小众”文学现在已逐步稳定,这种稳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答:?小题3:请简要概括网络文学的意义和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5分) AE
小题:(4分)大众”文学拥有众多青少年读者,拥有自己相当稳定的爱好者,市场地位已经稳固。“小众”文学在追求优雅文化的中等收入者中拥有自己的市场,文学地位在衬会支持下得到稳固。(答对一点得1分)
小题:(3 分)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为传统的纸面出版文学提供资源,沟通“大众”和“小众”文学,(答对一点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A因果倒置;E.“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无中生有。)(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学名著阅读 (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探春理家时,发现了贾府管理的弊端。于是,她和宝钗等商量决定先免掉头油脂粉钱,然后把园子中的花草、果木、稻田等交给专人管理。(《红楼梦》)
B.高老太爷要把鸣凤嫁给冯乐山。听到这个消息,鸣凤马上去找觉慧,可觉慧并不爱鸣凤,因此没听完她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C.端午节过去了,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
D.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姑妈派玛丝洛娃去见他。她来到车站,由于时间紧急,只和聂赫留朵夫说了几句话,火车就开动了。(《复活》)
E.葛朗台临死前,神甫来作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了金子就拼命想抓住。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欧也妮·葛朗台》)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三国演义》中,关羽 “水淹七军”的故事是怎样发生的?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一情节。
(2)《巴黎圣母院》一书写道:卡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爱斯梅拉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弗罗洛怎样处置她?请简述这一情节。
答第(? )题: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1:(1)关羽大军进攻樊城。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来增援。曹仁让他们
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这时,樊城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关羽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
拦洪放水,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结果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2)当天夜里
爱斯梅拉达被黑衣人骗上了船。上岸后她发现黑衣人是弗罗洛。弗罗洛威胁她,要她在绞刑
架与他之间选择。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弗罗洛想要占有她却遭到她顽强的反抗和痛骂。这
激怒了弗罗洛,最后,他将爱斯梅拉达交给痛恨她的隐修女。
本题解析:
小题1:B.①“听到这个消息”应是“出嫁前的晚上”;②“觉慧并不爱鸣凤”应是“此时觉慧正忙着写稿子”。D.①“姑妈派玛丝洛娃去见他”应是“玛丝洛娃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②“只和聂赫留朵夫说了几句话”应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情节的了解。简述情节时,要抓重重要情节,用简明的语言介
绍说明。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人物的译名可酌情放宽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