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1:01: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MBA教育市场乱象调查分析:MBA教育别走歪了
这两天,在北京开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陈朋,像挑白菜一样在3张MBA研修班录取通知书间犹豫,并深感如今的MBA“不靠谱”。
1991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复旦、人大等9所高校试行招收MBA研究生,首批招生只有84人;而到了2011年,开展MBA专业学位培养的招生院校已超过230所,毕业生规模超过20万。
从最初行业领军人物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小企业主遍地的“普及培训”,MBA从“神化”到“异化”,让人唏嘘。
(一)
“我们的MBA教育有全日制和研修班两种。”8月10日,一家重点院校的MBA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全日制MBA需要经过全国统一的联考和本校的复试,毕业时拿正规学位证书,但是难度比较大;如果你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经验丰富,可以读个研修班,这个报考条件比较宽松。”
事实上,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者,进入中国20年的MBA教育,已经衍生出一整套名目繁多、规格各异的“菜单”。当然,均价格不菲。
有人这样评价,在一片繁华热闹中,MBA留给旁观者们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中国的MBA教育缺乏起码的责任感。不管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好像是在从事一项“投机买卖”。
从2010年9月开始,几大名牌高校纷纷大幅调高MBA价格,从12万元到18.8万元不等,即便随意上个考前班,都要付出近6000元人民币的高价。今年7月底,北大光华将2012年度的MBA学费上调了4万元,达到20.8万元;清华经管学院MBA也涨价6万元至18.8万元,这些录取严格、教学广有口碑的名校,是MBA“菜单”中的“鱼翅”“海参”。
陈朋指着办公桌上一大叠招生简章说:“我这个年纪肯定不会去复习参加联考了,只能选择在职班或者研修班了。”咨询了一遍下来,他感到这个领域“鱼龙混杂”——而记者调查了解,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的MBA教育项目,到现在已经有103年。在我国,真正开始MBA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数量却多不胜数,难免鱼龙混杂。
“现在有很多MBA研修班、课程班,这些实际上跟MBA正规教育没有关系,只是借一个名义。”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指出,MBA是学位教育,不可能通过课程班来获得学位,“教育部也不允许。”
(二)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目前MBA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态势。当MBA成为时尚,成为需求时,当公办大学招生的联考,成为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门槛时,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利用各种方式,瞄准市场,捕捉商机。
“很多人读MBA并不是为了增加管理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看重毕业后的高薪——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许罗丹说。
北京金和软件董事长栾润峰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现在的MBA教育已经变成僵化的体制性的教育体系。因此,最近几年,要求对MBA“太过追求数量、质量下滑”进行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目前,我国MBA培养体系还面临一个问题——学员的低龄化。据统计,MBA学员的平均年龄已从1997年的32岁左右下降到2001年的26岁左右。英特宜家(中国)董事总经理丁晖说,“原料”的不理想首先就给MBA“成品”的“含金量”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这就使MBA教育“优秀的管理潜质是惟一的入学标准”的原则形同虚设。
在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下,众多国内外的商学院很早就已开始“掘金”国内MBA教育市场。MBA教育也经历了从盲目追逐到光环渐渐褪去的过程,到今天,MBA是否已贬值已受到人们广泛质疑。我们要思考,针对这种状况怎么培养MBA?!
(三)
一项调查显示,国内MBA教师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在国外著名商学院深造过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中国的一些MBA教师本身学历不高,几乎没有企业咨询的经验,大多只能按照国外的教材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MBA教育与我们常规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有些区别。但没经历过商界的人给学生讲商业实践,很难避免空洞,也难怪学生缺席。”北京大学招生办听众:12712人+收听已收听最新消息 2011年6月10日 10:北大化学学院院长吴凯:化学给人类带来巨变。详情请登录http://url.cn/3jvMyU更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说。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家强说:“国内MBA市场发展得太快,很多人以前了解不够,以为拿了MBA就意味着高薪职位,还有很多学校对MBA认识不清,大肆举办MBA课程,而市场方面对MBA同样认识不够。”
“MBA教育不能只是一种短期行为甚至是一种短视行为,单纯取悦市场无法最终赢得市场。”一位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的MBA教育面临重新洗牌,经过五至十年的洗练,会淘汰大批院校。
对此,黄益平认为,只要抓得紧,这些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其实关键在学校。学校管理不严格,学生就很难不偷懒。如果抓得紧,混文凭的学生就不会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9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MBA教育市场存在哪些乱象?
小题2:文中两次提到陈朋,还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你认为MBA教育之路应该如何改革才不至于走歪?


参考答案:
小题1:(1)鱼龙混杂。从培养行业领军人物的“精英教育”到小企业主遍地的“普及培训”, MBA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2)缺乏起码的责任感。不管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好像是在从事一项 “投机买卖”。
(3)偏离定位。单纯取悦市场,MBA教育已经变成僵化的体制性的教育体系。
(4)学员的低龄化。不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经验不丰富,使MBA教育“优秀的管理潜质是惟一的入学标准”的原则形同虚设。
(5)教师素质不高。一些MBA教师本身学历不高,几乎没有企业咨询的经验,大多只能按照国外的教材照本宣科,很难避免空洞。
(答对其中4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1:(1)两次提到陈明,尤其是文章开头说他面前有三份MBA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这说明当前的MBA教育确实泛滥了,不再是以前的严进严出的精英教育了,给人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感。(2分)
(2)多处引用专家学者乃至企业高管的话语,目的还是在于借他们冷静全面权威的话语来传递当前大陆的MBA教育的确走歪了,的确走上了歧途这一重要信息,同时也想借此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对这种状况不能放任不管。(2分)
(3)无论陈明还是专家学者,两者都是客观事实,都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小题1:(1)保质量。杜绝短期行为、短视行为,强化师资力量,没有企业咨询的经验,没经历过商界的教师拒绝聘用,一定要使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且教学不采用一对多的形式,以绝对保证质量。
(2)创品牌。始终明确精英教育的定位,规范办学,不扩张,避免鱼龙混杂,严进严出创品牌,以谋求更快、更长远发展。
(3)严格监管,及时规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网络监督部门要加大对一些文凭注水的“克莱登大学”和牟取暴利的违规办学的联合监管力度,减少及防止同类行为的发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4个特点。
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这是其一。其二,一般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中、西三条路径。今年1月份的寒潮主要是从西部侵入我国的。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其三,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比较活跃,有利于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降水、降雪都是发生在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水汽与西北路径侵袭我国的冷空气先后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交汇,产生了严重的强降雪和降雨过程。同时冷空气造成了严重的低温冷害。
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影响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拉尼娜”现象仅仅是影响因子之一。
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之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拉尼娜”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B.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是“拉尼娜”直接导致的。
C.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
D.“拉尼娜”现象是影响今年中国冬季气候的原因之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原因的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
B.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
C.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D.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平常年份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西、中三路,而今年1月的寒潮主要是西路。
B.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是通过青藏高原南侧比较活跃的“南支槽”过来的。
C.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罕见的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的雨雪、冰冻天气。
D.预防冰雪灾害,既要政府各个部门建立预防机制,又要公众提高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这根本无规律可循。
B.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难度将不断增加。
C.应对极端天气,只要气象部门做好各项工作,政府建立严密的防范机制,公众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D.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一定会给我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许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直接导致”错)
小题:(A、B、C各表其中原因之一,不够全面)
小题:(是“”)
小题:(“这根本无规律可循”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还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开篇就写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八年,其用意是为了强调在北京生活之久,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B.“梦境是现实的变形”,这一段关于梦中艰难采摘槐豆的情节,作者采用对比手法,为了突出现实生活的美好。
C.“槐”是平民化文字的象征,胡同是作者生命依恋的空间,也是他心灵悸动的源泉。作者以此抒发对北京的眷恋情怀。
D.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质朴、自然、真挚,却不乏画龙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最后两句诗句很有韵味。
小题2:文章写了不同时期“我”对那株巨槐的感受,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分)
小题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却写了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内容,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结合文本,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年幼时,“我”感受巨槐树给“我”的荫庇和恩惠;②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从巨槐身上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意思相同即可,每点1分)
小题3:①表达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的眷恋(或热爱);②点明主旨;③使表达更富有文采,令人回味;④与题目照应。(意思相同即可,答出其中3点就给满分)
小题4:观点一:不该删去。①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借槐树谈的是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②作者表面谈的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③写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更凸显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意思相同即可)
观点二:可以删去,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赘余(或枝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因此可以删去。(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作者是借梦境是为了表达现实生活的艰辛。这是一道手法可和的题目,手法是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效果是表现现实的艰辛,手法正确,效果错误。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重点抓住不同的时期的词语“童年”“搬出四合院之后”,感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阴凉”“甜蜜”“艰难”“苦涩”。
小题3:这是一道文章结尾的作用的题目,文章结尾的作用主要是升华(深化)主旨、表达情感、和前文、开头、标题照应的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考生可以进行个性发挥,赞成也罢,反对也罢,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①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
当我被抬过这扇门,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②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小题1:在划线句①中,描写主人公听到炮声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分)
?
小题2:小说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小题3:古代希腊士兵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曾刻下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作者只截取了前半句,反复出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见划线句②③),并把它作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可见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毒害了德国的青年一代,军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积极参与战争,欣赏战争;(2分)其实他们并不能分辨战争的性质,更不能认清侵略战争的本质。(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小题2: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战争使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和“停尸间”;(2分)这一切都深刻揭示了侵略战争对文明的摧残,(1分)渲染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小题3:这本来是一段纪念希腊士兵英勇抗敌的铭文,反复出现的却只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美术教师命令学生将此写在黑板上的,原来的史实被无情掩盖了。(2分)由此可见,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为了蛊惑人心,手段十分卑劣。(2分)作者把它作为小说题目,凸现了批判军国主义教育、控诉法西斯罪行的主题。(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法西斯军国主义本质是侵略的、反动的,但在他们的教育下,青年人眼中的战争竟然是那么高雅,甚至连炮声都是那么惬意,由此可见反动教育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解答类似题目要结合全文主旨来理解。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应想到学校与伤兵医院两个地方的各自特点,然后再分析战争对文明的摧残,给人带来的伤害。
小题3:理解题目的含义,既要考虑它的表层义,更要挖掘它的深层义。要结合全文考虑小说的主题——批判军国主义教育、控诉法西斯罪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上的小旅馆
离婚才一个月,工作多年的公司又解雇了他,雄田万念俱灰,想到了远离尘嚣的富士山原始森林。每年,很多人就是在那儿自杀而找到了归宿。
这天,雄田来到当地小镇,雇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叫吉野,可能是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面无表情嘟咕道:“前几天,我还送了一个东京来的……”
两个小时后,目的地到了。雄田一下车,立刻感到一股阴森之气从林中袭来,他抬了下头,林子上方可见一处陡峭的悬崖,那里隐约坐落着一幢白色的房子,一群白鸽带着哨音正朝白房子飞过去。
雄田问:“那是什么?小别墅吗?”
吉野仍无表情:“是家小旅馆。”
“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
“如果你觉得这事有趣,自己登上去看看。”
吉野开车走了后,悬崖上那隐现的白房子,仍像云雾般让雄田感到迷离,真的是小旅馆吗,那片风景中还潜藏着什么呢?雄田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耐不住好奇,沿着幽林中的羊肠小路向陡峭的悬崖攀登上去。
正午时分,雄田才到达悬崖上的白房子,人也几乎累瘫了。果然是个小旅馆,屋旁两棵溢香的樱花树正在怒放。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还有位老妇人据说是她母亲,另外一个则是喊她“妈妈”的小女孩。
雄田早已饥肠辘辘。在旅馆登记后,女老板把他带到厨房,原来凡是来小旅馆的游客,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弄。雄田尬尴地站着,不知道怎么弄。女老板笑着说:“雄田先生,你在家从没干过这些事儿,对吗?”
于是,女老板给他做了一碗荞麦面条,雄田觉得好吃极了!他想到离异的妻子,一起生活了10年,她不知给他做过多少碗美味的面条,可他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过,有时还冲妻子大发脾气……
稍休息了会儿,雄田走出小旅馆远望。悬崖本就无路可循,几条小径显然是靠人力一点点修整出来的,陡险的一侧还扯有铁索。小女孩正在赶偷食的鸟儿,原来,在岩石丛的凹处种有菜秧。雄田摇了摇头,因为凹处里只有一点点土壤。
“叔叔,您是担心长不出来吗?”小女孩冲他欢快地说,“妈妈说石头缝儿里能长出树和草,也能长出好吃的青菜。”她瞥了一眼在近处觅草的两只山羊,又得意地说,“我养的,明年这时候,母羊会生下许多小羊,我也能上学了。”
“是吗?”
小女孩点点头:“妈妈说了。要送我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她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我……”雄田的心像被什么猛蜇了一下,想到上小学的儿子,尽管不在他身边了,但他答应过儿子每周六带他去动物园或去科技展览馆看机器人。今天正好是星期六,儿子一定很失望……
天慢慢黑了下来,雄田回到客房时,老妇正将一桶热水吃力地倒入浴盆,还替他准备了一套睡衣。见他进来了,老妇只是慈祥地笑了一下,蹒跚地走了出去。雄田的眼睛不禁湿了。母亲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声不响地照顾他。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了!他也已经知道,小旅馆平时所用的全靠从悬崖石缝中一点一滴渗下来的水,有时,两天也接不了一桶。
雄田一觉醒来时,已是翌日中午了。他走出小旅馆,登上一块突兀的岩石远眺:灿烂的阳光下,富士山无比巍峨壮观,绿色的林海苍茫无际,飘逸的雾气中,隐露各种树花姹紫嫣红,景色美丽极了。雄田心潮澎湃,突然,他发泄般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
第三天早上,雄田已在下山的途中。他看到有两个失魂落魄的男子,显然不是一路的,正各自沿着不同路径,向悬崖上的小旅馆吃力攀登。
雄田知道下山以后没有载他返城的出租车了,司机们将那些寻死的乘客送到林海,明知不可能再载到什么人返程就会立即返回了。
没想到,雄田刚走出森林,就见路旁停着载他来的那辆的士,像是专门等候他回去。吉野那张冷漠的脸上,也充满了微笑,主动地向他打招呼:“太郎先生,你好,我们又相逢了!”
说着,接过雄田手中的旅行包,“到过悬崖上小旅馆的人,很多都会重新走出这片阴森迷林的。”
雄田太郎呆了一下,喃喃地说:“我明白了,吉野先生,你与悬崖上小旅馆一定有什么关系,而且这几年来都是这样。”
“是的,您看到的那位老妇是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嫂子,你看到的那个可爱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孤儿。我父亲、姐夫都是在这片森林自杀的,四年前,小女孩的父母也是在这儿结束了人生……”
吉野说到这里,看看陷入沉思的雄田,眼睛湿了,“人生就像攀悬崖,只要你登上去了,站在高处,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前方……”
(选自《小小说月刊 》 2010年第11期 )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第二自然段司机吉野的“面无表情”是因为他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的“嘟咕”表明他已经见怪不怪,心底冷漠。
B.“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小说的开头巧妙地通过对话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味,亦有扣题之妙。
C.小说中的“带着哨音的白鸽”“溢香的樱花树”“岩石丛凹处的菜秧”“觅草的小山羊”乃至“欢快的小女孩”都给人带来祥和的气息,带来一种生命的暖意和亮色。
D.“雄田发泄般地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表明了雄田心中的郁结打开了,他已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E.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有二:一是照应标题,并做到结构上首尾圆合;二是揭示并升华文章的主旨,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和艰难,走向美好明天,并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
小题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悬崖上的小旅馆”改为“雄田”,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2:特点:描写了一幅色彩明丽雄伟郑壮丽,富有生机的大自然景观。(2分)作用:烘托了雄田走出万万念俱灰心绪后愉悦的心理感受,(2分)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
小题3:看法一,以“悬崖上的小旅馆”为标题更合适。理由要点1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作为线索,贯穿全文。3.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错。实际上是因为他对来这里自杀的人心生抵触不满之情,这从下文第三天早上雄田下山刚走出森林,吉野“冷漠的脸上充满了微笑”可知。E错,并不是“做到了结构上首尾圆合”。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还应想到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营造了一定的氛围这些常用的术语。
小题3:本题实质考查标题的作用。理解标题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所起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