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1:26: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
C.孰为汝多知乎(聪明)
D.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2分)
王及善,铭州邯郸人也,父君愕。隋未,并州人王君廓掠邯郸,君愕往说君廓曰:“方今万乘失御,英雄竟起,诚宜抚纳遗氓,保全形胜,按甲以观时变。今足下恣行残忍,窃为足下寒心矣。”君廓从其言,乃屯井陉山。会义师入定关中,乃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从太宗征辽东,与高丽战于驻跸山,君愕先锋陷阵,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及善年十四,以父死王事,袭爵邢国公。高宗时,累迁左奉裕率。太子冬居春宫,因宴集命宫官掷倒①,次至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乐官,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臣将奉令,恐非殿下羽翼之备。”太子谢而遣之。高宗闻而特加赏慰。寻除右千牛卫将军,高宗谓曰:“以卿忠谨,故与卿三品要职。他人非搜辟②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侧,知此官贵否?”
后契丹作乱,起授滑州刺史。则天谓曰:“边贼反叛,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缓步至彼,为朕卧理此州,以断河路也。”因问朝廷得失,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则天曰:“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乃留拜内史。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时张易之兄弟恃宠,每内宴,皆无人臣之礼。及善数奏抑之,则天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乃上疏乞骸骨,不许。圣历二年,薨,年八十二。废朝三日,陪葬乾陵。
《旧唐书列传四十》
【注】①掷倒:翻跟头。②搜辟:搜査清除道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万乘失御控制力,统治力
B.袭爵邢国公承继
C.太子谢而遣之致谢
D.及善数奏抑之抵制,压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窃为足下寒心矣为朕卧理此州
B.以父死王事以卿忠谨
C.太子之居春宫恐非殿下羽翼之备
D.乃留拜内史乃上疏乞骸骨,不许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王及善“有大臣之节”的一组是?
①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②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
③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
④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
⑤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
⑥及善数奏抑之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朝末年,王君廓和王君愕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投靠义师,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B.高宗对王及善特加信任并委以重任,授予三品要职,让他佩大横刀留在自己身旁。
C.武则天对王及善极为器重,本来想派他去滑州,但在向他问策后决定把他留在朝中。
D.王及善不满张易之兄弟恃宠而骄、不守臣礼,屡屡上奏,但武则天反倒让他不要多管此事。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
?
?
②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4分)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4分,该断不断、不该断断了均算错,每错3处扣1分。)
(2)(6分)① 翻译:防边贼作乱(译作"那"也可)是小事,朝廷根本是大事",你不应出行。(3分)赋分:"末"1分,句意2分。
② 翻译:王及善在官时总是凭着清廉正直得到皇帝的知遇,遇事不轻易改变主张,很有大臣气节。(3分)赋分:"见知"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道歉,致歉
小题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A介词,为,替;B连词,因为;D连词,于是
小题1:① 句写的是王及善的父亲王君愕;③ 句写的是高宗对王及善的信任;④ 句写的是武则天对王及善的要求。
小题1:偷换主语,原文是说王君愕"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王君愕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而非"王君廓和王君愕"。
小题1:参考译文:
王及善,是汔州邯郸人,父名君愕。隋朝末年,并州人王君廓侵掠邯郸,王君愕前往游说王君廓说: "如今天子丧失统治权力,英雄竟起,应该安抚招纳被遗弃的百姓,占据有利地势,按兵不动以观察形势变化。现在足下肆行残忍,所到之处劫掠抢夺,我私下替足下寒心。"王君廓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屯驻在井陉山。恰逢义师进入并平定关中,他便和王君廓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降,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和高丽在驻跸山交战,王君愕率先冲敌阵,力战而死,太宗非常哀痛并怀念他。
王及善十四岁时,因为父亲为国事而死,袭爵邢国公。太子住在春宫时,因聚宴而命宫僚翻跟斗,轮到王太善,他推辞说:"殿下自己有乐官,臣只应属守本职,翻跟斗不是臣的事情。臣如果接受此令,恐不合辅弼殿下的本意。"太子道歉并让他离去。高宗听说后专门加以赏賜安慰,不久授任佑千牛卫将军,高宗对他说:"因为卿忠诚谊慎,所以授给卿三品要职。其他若非带人搜索清道保卫不得来到朕的住处,卿佩大橫刀却身在朕的身旁,你知道此官的尊贵吗?,
后来契丹反叛,山东形势不稳,他被起用授任滑州刺史。武则天对他说:"边境逆賊反叛,卿虽有病,可带着妻子儿女同行,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到达那里,躺在床上为我治理滑州,来隔断逆贼过河之路。" 于是向他咨询朝廷政事得失,王及善详细陈述治理乱世之策十余道,武则天说:"防边贼作乱是小事,朝廷根本是大事,卿不应出行。"于是留在朝中拜授内史.
当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掌管刑狱,经常用各种难以想到的突祸陷害良善。后来来俊臣因犯罪被捕入狱,有关官员判他死刑,武则天想赦免他。王及善固执地陈奏说:"来俊臣凶恶狡猾图谋不轨,臣认为不除掉元凶,恐怕会动摇朝廷,祸患将从这里开始。"武则天采纳了。
王及善在官时总是凭着清廉正直得到皇帝的知遇,遇事不轻易改变主张,很有大臣气节。当时张易之兄弟依恃恩宠,每次参加宫内宴会,毫无人臣之礼。王及善多次进奏裁制,武则天说:"卿年事已高,不适合再侍从游宴,只管关中之事就行了。"于是上疏请求退休,武则天不答应。圣暦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岁。停止朝会三天,陪葬乾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东。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 信:相信
C.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击彭越等 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羽救赵,当还报  杀降,为政不平
B.夫为人臣弑其主   项王嗔目叱之
C.何苦与公挑战    自刎
D.吾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不忍杀之,赐公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日:“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违背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B
5.(1)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 (2)项羽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手抚膺长叹(坐下)?
B、画图识春风面(曾经)
C、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他生未此生休(预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意甚恨:遗憾
B.又以亲戚故,甚狎:亲近
C.吾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D.说大人,则之藐:轻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B.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C.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D.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4分)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大意1分)②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得、使、折冲口舌之间,各1分,)③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始:才。“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这句话的意思是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小题3: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也、焉”,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游”解释为游学,“相与”解释为互相,“劳问”解释为慰问;第二句时注意“生”解释为活着,“得”解释为能够,“使”解释为使者,“折冲口舌之间”根据语境理解为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第三句时注意“所以”解释为方法,“中国”为古今异义,解释为中原。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群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名话作为赠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序列训练》考点..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