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01:26: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请选出对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寡人之过也——是:判断词
B.夫晋何之有?——厌:厌烦
C.又欲其西封——肆:四方
D.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2.请选出对加粗词“然”“若”的意义判断准确的一项(? )
(1)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不,籍何以至此
(3)亡郑而有益于君
(4)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A.(1)(2)不同,(3)(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相同,(3)(4)不同。
3.请选出能体现出烛之武善于外交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请选出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晋、秦两国进兵郑国,在此危急时刻,烛之武自告奋勇,前往秦国军队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夜间蒙面而出前去拜见秦伯,见面就说郑国已经知道要遭灭国的情势,这是在心理上暗示秦国强于郑国。
C.烛之武善于利用挑拨离间之法,搬出晋国不履行诺言出尔反尔的做法,让秦伯认清晋国的面目,为秦国军队撤兵奠定了基础。
D.秦伯与郑国结盟后,子犯请求晋侯攻打秦国,却因此被撤去官职。
5.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C
5.(1)因为它(郑国)没有以应有的待遇(礼节)接待他(晋文公),又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或:(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以礼相待,而且对楚国又有亲附之意)
  (2)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失去同盟者,失去亲附本国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有人日其邻之鸡者——攘:窃取
B.则必酒肉而后反——餍:讨厌
C.与其妾其良人——讪:讥笑怨骂
D.今夫天下之人牧——人牧:统治百姓的国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⑥·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百岁,底春裘 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巧能 矜:自夸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的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
  (2)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
? (3)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人以上,可以上也——语:告诉
B.求也退——退:退缩
C.三之——已:罢免
D.始可与《诗》已矣——言: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①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②,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③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扺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④,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啖:给……吃。②穿圹:挖掘坟墓。圹,墓穴。③若:你。④受赇枉法:接受贿赂,歪曲和破坏法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食太牢太牢:祭祀时用羊、猪两牲
B.左右之,以为不可争:争论
C.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嘱托
D.楚王及左右不能也别:离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②庄王许
B.①病死,属其子曰②父死时
C.①左右争之,以为不可②欲以为
D.①皆知大王贱人贵马也②身死家灭
小题3:下列句子中,能展现优孟机智多谋的有哪些?(?)(3分)
①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②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③即为孙叔敖衣冠,扺掌谈语。
④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善待之。
⑤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⑥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要用葬大夫的礼来葬马,而优孟故意说反话,认为要用葬国君的礼来葬马,由此推理出恶劣后果,使楚王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B.第三自然段中写楚庄王想要厚葬爱马,不近情理地拒谏,表明他是一个昏庸偏执的君主。
C.优孟葬马的办法与葬六畜一样,先设灶,再拿锅,并调以姜、枣、木兰等作料,又拌以米饭,煮熟了可以让人大饱口福。
D.本文记叙了优孟谏楚庄王的两件事,主要用对话方式表现,绘影绘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解释错误,太牢,应为“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牲”;B,解释错误,争,同“诤”,“规劝”。D,解释错误,别,应为“辨别、区别”。所以选C。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C项,①认为②把……当作;A,“之”均为代词,代指优孟,B,两个“且”均为“将要”。D,两个“而”表示并列关系。所以选C。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④是孙叔敖对优孟的态度和评价,并不能直接地表明优孟的机智和多谋⑥是优孟为孙叔敖之子进谏的结果,也不能表明他的机智和多谋。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表述不准确,从原文第三自然段中写楚庄王想要厚葬爱马,不近情理地拒谏,但并不能由此事就表明他是一个昏庸偏执的君主。以偏概全,过于否定。所以选B。
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
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宝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理应厚葬。堂堂楚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有什么要求办不到?大王却只用大夫的规格安葬它,太薄待它了。我建议用君王的规格来安葬它。”庄王忙问:“那怎么办好呢?”优孟回答:“用雕木的美玉做棺材,用最上等的梓木做外椁,拿樟木等贵重木材作装饰,再派几千名士兵挖掘坟墓,老人和孩子背土筑坟,然后,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安葬完毕之后,再为它建立祠庙,用猪、牛、羊各一千头的太牢礼来祭祀它,并且安排一个一万户的城邑进行供奉。诸侯各国如果听说大王这样厚待马匹,肯定会影响很深刻,都会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低贱,却把马看得很重。”
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让我用对待六畜的方式来埋葬它。用土找做外椁,用铜锅做棺材,用姜和枣来调味,在加进木兰,用稻草作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埋葬在人们的肠胃里。”庄王同意,于是就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太官,并且告诫大臣们,让他们不要宣传庄王原先的打算。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
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脏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序列训练》考点..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