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1:39: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8分) 春江晚景?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小题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 小题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津亭 小题2:D 小题3:(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中可以找到。“薄暮津亭下”。 小题2: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小题3: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送崔子还京 岑参 (唐)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注】①此诗作于西州。西州属于唐朝北庭节度使辖区。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②交河:指河的名字。 小题1:第二句中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雪里题诗泪满衣”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争”争抢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把好友得以从天山返回京城时一路策马扬鞭,疾驰飞奔,仿佛要与天山鸟儿一道争相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细腻地刻画出了好友获归时的急切、激动与欣喜若狂的心理。 小题1:(2)(3分)诗人描写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这一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抒发了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诗人由朋友的回归想到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和久戍塞外的思乡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共鸟争飞。此中争字显示诗人好友骑马好似要和鸟比速度,可见其急切的心情。答题时要先点出表现手法,再结合送君九月交河北及注释,描绘出作者疾驰飞奔的情景,最后点出其心情。 小题1:这句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易答,还要注意其另一层含义。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诗人在外很久了,既有思乡之情,又有无奈。所以答题时要答全面才能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回答问题。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秋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 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意以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小题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 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得乌云翻 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小题1:示例: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或 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本诗为观雨,第二联和第三联具体写了雨前和雨中,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每句都写了什么。其中总说1分,描述每句1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手法很多,如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比喻”等,只要选其中两种,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