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1:42: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我国饮用水战略
水,是生命之源,历史上,人类一般从河流取水。到19世纪,开始建城市水源水库存水。20世纪上半叶,由于污染严重,又开始建自来水厂制水。20世纪下半叶,自来水厂也难以保证饮用水质量,饮水机应运而生。到了21世纪,这种“退缩战略”,更进一步发展为用瓶装水来保证饮用水质量。但这只是改善了部分人的饮水质量,相当多的人不能受益。同时,由于放弃了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还会降低灌溉水的量和质,甚至使我们吃到含有污染成分的食品,再回到“质量型饥饿”的贫困状态。
与“退缩战略”的做法恰恰相反的是“扩张战略”,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入手,保证河流水源地供水质量,从而保证自来水直饮,至于饮水机和瓶装水只是辅助手段。很显然,前一种战略是治标的战略,后一种是治本的战略。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必须采取大系统、长周期的策略。我国饮用水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节水。提高灌溉利用系数0.15,即可以解决农业缺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并实现工业节水,即可解决城市缺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节水能力形成的价格基本上只有南水北调进京价格的一半。
目前我国最缺水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在历史上并不缺水,19世纪中叶以前,长城以北的华北广大地区都是牧区,畜牧业是与自然良性循环的产业。后来,华北北部和内蒙南部的牧区全变成了农区。为了保证农业用水,黄河和海河及其大部分支流断流,地下水位急剧降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与此同时,牧民北迁到载畜力很低的贫瘠草原,严重破坏当地植被,降低保水能力,从而造成整个华北全面缺水。在陕北和甘肃北部也有同样的现象。我们应做20年规划,在上述地区实行“退农还牧,退牧还草”的政策,使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
我国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乡镇企业和养殖业发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侵害了江河湖沼等地表饮用水源,而且侵害了浅层地下水源,对城市和农村的饮用水都造成了直接威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突破目前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治污思路,以流域为单元治理。
目前许多原以河流为饮用水源的城市都建立了自备饮用水源水库,这种战略弊大于利。水库自身也会产生污染,水质会逐年下降。而且,城市保护水源水库的总投入也大于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投入。所以,城市只有肩负起修复水生态系统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流水不腐”。
小题1:下面关于“退缩战略”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A.“退缩战略”必须以饮水机和瓶装水为辅助手段,才能保证自来水直饮。
B.“退缩战略”是指从河流取水逐步退缩到瓶装水,以保证饮用水质量。
C.“退缩战略”只能改善部分人的饮水质量,相当多的人不能受益。
D.“退缩战略”会降低灌溉用水的量和质,甚至还会造成食品污染。

小题2:下面是对“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的策略”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A.在华北西北地区,应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
B.在城市要解决缺水,只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并实现工业节水。
C.在南方,应加强治理污染,改变治污思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治污。
D.在全国,必须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我国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关键。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节水所形成的价格优势,能有效解决我国饮用水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矛盾。
B.建立自备饮用水源水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饮水问题,所以现在应以河流为饮用水源。
C.“扩张战略”将是解决饮水问题的长久之计,我们应避免“退缩战略”和“扩张战略”间的循环反复。
D.发展农业使得华北和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所以“退农还牧,退牧还草”才是我国保持生态系统之道。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以饮水机和瓶装水为辅助手段”“保证自来水直饮”是“扩展战略”的一个目标,张冠李戴。
小题1:解决城市缺水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现工业节水”只是其中一种,所以不能用“只能”。
小题1:A项错在“价格优势”不是有效解决我国饮用水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矛盾的措施;B项前面的原因不能推出后面的结果;D项中“退农还牧,退牧还草”只是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保持生态系统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精神沮丧的高昂代价——忧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虽说不是百治百愈,但多数情况下也可以说非常有效。如果不接受治疗,抑郁症患者就无法快乐、满足的生活。但即使是从狭义的成本收益率来看,追加治疗抑郁症的投资也很有意义。
  对28个欧洲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在2004年造成了1180亿欧元的损失,也就是这些国家GDP总和的1%。而治疗抑郁症的成本仅占这一巨额数字的9%。更大的损失来自生产力的丧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效益中心的Richard Layard曾经说过,精神疾病是英国最大的社会问题,造成占GDP1.5%的巨额损失。他预计虽然每位患者两年的治疗需要花费750英镑,但结果可能会多出一个月的工作时间,能创造1880英镑的价值。Layard勋爵建议更多地依靠心理而不是药物治疗。
  在美国,由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国家精神健康学会Philip Wang领导的研究团队上个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也报告了类似的研究成果。Wang领导团队开展随机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筛查——寻找需要接受抑郁症治疗的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降低了雇主的医疗保险开支,减少了因疾病缺勤的人数,同时提高了职务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抑郁症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中国,Teh-wei Hu及其同事不久前在《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按照2002年价格计算,抑郁症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510亿人民币,也就是超过60亿美元之巨。若干年前,由Vikram Patel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期刊》上报告,抑郁症在津巴布韦十分普遍,在当地修纳语中,这个名词的意思是“想得太多。”
  世界各地的很多基础护理工作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很多人没有受过识别精神疾患的足够训练,也许也不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患者也可能会逃避就诊,因为精神疾患仍然被很多人视作耻辱,因此与身体疾患比起来很多人都羞于承认。
  由于某些医疗保险拒绝承保精神疾患而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至少这种情况在美国存在。正因为此,美国参议院新近批准《心理健康平等法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项法案仍有待众议院批准,它要求雇主修改医疗保险计划,像为一般医疗那样为精神疾患提供类似的保障。(令人遗憾的是,4700万根本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无法从这项法案中得到保障)。
  抑郁症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被放大了1亿多倍的个人悲剧。因此,尽管我们在治疗方面能够也应该做得更好,也许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抑郁症的预防。
  有些抑郁症似乎具有先天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基因疗法也许会成为最终解决方案。但多数精神疾患似乎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也许我们需要关注能对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生活侧面。最近很多研究表明与家庭和朋友共同娱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而长时间工作、特别是耗费大量时间通勤却能够引发压力和不快。勿庸置疑,放松和快乐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抑郁症,而压力大、不快乐的人也可能基本健康,但认为快乐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低却是一个合理的假设。
1.“从狭义的成本收益率来看,追加治疗抑郁症的投资也很有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抑郁症的治疗虽说不是百治百愈,但多数情况下也可以说非常有效。如果按时接受治疗,抑郁症患者就能够获得快乐满足的生活而逐渐病愈,从而减少经济损失,获得经济增长。
B.28个欧洲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在2004年造成了1180亿欧元的损失,是这些国家GDP总和的1%。而治疗抑郁症的成本仅占这一巨额数字的9%。
C.伦敦教授Richard Layard说过,精神疾病是英国最大的社会问题,造成占GDP1.5%的巨额损失。他预计虽然每位患者两年的治疗需要花费750英镑,但结果可能会多出一个月的工作时间,能创造1880英镑的价值。
D.DWang领导团队开展随机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筛查——寻找需要接受抑郁症治疗的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降低了雇主的医疗保险开支,减少了因疾病缺勤的人数,提高了职务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2.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不当的原因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很多基础护理工作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很多人没有受过识别精神疾患的足够训练,也许也不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从而导致患抑郁症的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B.抑郁症的患者也可能会逃避就诊,又因为精神疾患仍然被很多人视作耻辱,因此与身体疾患比起来很多人都羞于承认,就错过了最佳就诊时机。
C.有些似乎具有先天性质的抑郁症,在这种情况下基因疗法也许会成为最终解决方案。但从目前来看,医疗卫生部门还没有发现用基因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最佳方案。
D.由于某些医疗保险拒绝承保精神疾患而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至少这种情况在美国存在。正因为此,美国参议院新近批准《心理健康平等法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对预防抑郁症的办法或措施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们需要关注能对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生活侧面,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减少个人不幸的发生。
B.多与家庭和朋友共同娱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减少因长时间工作、特别是耗费大量时间通勤而引发压力和不快。
C.放松和快乐的人不可能患上抑郁症,而压力大、不快乐的人不可能基本健康,相信快乐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低这个合理的假设。
D.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抑郁症的患者也要积极就诊,特别是更多地依靠心理而不是药物治疗。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骆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眺,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心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做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儿,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也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叮叮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地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蒸?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郁,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⑤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20世纪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写台北动物园的骆驼,意在表现骆驼不宜在亚热带生存。 ?
B.作者借写骆驼,表现了对忍辱负重的人不容于现实的感慨。
C.作者欣赏家乡的骆驼,是因为感受到骆驼的庞大而温顺。 ?
D.骆驼行将消失,是时代的选择,作者为此感到无能为力。
E.文章写于作者居台时期,作者借写骆驼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回的痛苦之情。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开篇首句“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过“那两只骆驼”“值得看”之后,为什么要去写猴子、狮子、狗、老虎等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说“像骆驼这样‘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骆驼不仅是在这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这就像许多美好的事物,不能走出日趋消亡的境地,令人遗憾。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谈一谈。(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1)为全文定下孤寂、冷落的咏叹基调。引出对骆驼的描写与刻画。 ?
  (2)以此作为铺垫,来衬托“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突出“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
3.表达了作者对骆驼被迫退出世界舞台的无奈、失落(惆怅或痛苦)、不平和自嘲。
4.社会在变化和进步,新事物会不断产生,旧事物必然走向消亡,不必为之惋惜,野骆驼需要保护,而家养骆驼只能顺其自然了。还有京剧这样的国粹,走向没落是不争的事实。在如何看待京剧的日渐式微这个问题上,我主张应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来看待它。就京剧当下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在这个一日千里、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字正腔圆、一步三摇、嗯嗯呀呀的京剧未免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要想正儿八经地唱一出京剧,需要一套烦琐的行头、音响、场地来配合,太麻烦了!再加上能听懂京剧、爱听京剧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跨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儿童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腰,被网络游戏迷住了眼,更是难得一亲京剧的芳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了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时,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大部分农民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反抗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象。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土匪们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有时候却很像戏
(选自王学泰《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这句话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和现实生活之间有较大差距。
B.中国戏曲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C.讽刺了中国有时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D.通俗文艺作品影响着社会生活,是社会的游民化的桥梁。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反抗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通俗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D.《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B(是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反映)
小题:A(“社会游民化”指其他社会阶层受到游民思想意识的影响,A项说明游民本身的组织化。)
小题:C(系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网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网)(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C 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 品茶”;“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
小题1: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小题1:D 项推断错误。“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但是陆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茶道观,即五行相生相克,和合统一的哲学观,而不是“经过中国‘茶圣’的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