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01:42: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是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上限(16KHz-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因其频率高,方向性强,穿透本领大,尤其在液体中能产生空化现象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超声波应用技术甚多,主要分为检测超声、医学超声、功率超声和高频超声等。超声波清洗技术(以下简称“超声清洗”)是功率超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层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液体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和空泡,这些气泡和空泡随超声波的振动反复生成、闭合并迅速变大,在闭合时会产生压强高达几百乃至几千帕的微激波,因剧烈碰撞导致突然爆裂,使气泡周围产生上千个大气压,这种现象叫空化现象。由于空化作用极易在固体与液体交界面进行,并且空化瞬时在局部产生几百度的高温和上千个大气压,不仅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而且振动加剧溶液的脉动和搅拌,更增强了清洗的效果。因此,超声清洗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 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它可清洗结构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在一些难以清洗并有损人体健康的场合,如核工业及医疗中的放射性污物,利用超声清洗可避免对人的伤害,并易于实现清洗自动化。 超声波清洗机自13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很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汽车工业中,主要的精密零部件在轧制或热处理后,表面会形成锈,还有油污等,装配前采用超声清洗可获得极佳的效果。在维修时,这些零部件的表面有许多积炭、油腻、油泥等,一般的方法很难清洗,以前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用小锯条等工具刮的方法,洗不净不说,还损伤工件表面,效率相当低,采用超声清洗则易如反掌。在电子工业中,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某些材料和零部件的清洁度要求越来越高,如超火规模集成电路中,不允许有0.1μm 的微尘和细菌,超声清洗很容易达到要求。另外,利用超声清洗还可除去电子管零件、半导体元件、硅片、印刷电路的油污、焊剂、防腐剂、氧化物、污垢;手垢等,清洗质量好。在医药卫生方面,如手术使用后的器械上附着血液、脂肪、肌肉组织等,加之器械有很多齿纹及关节,手洗不易洗干净,利用超声清洗效率高,又便于无菌操作。除此之外,超声清洗目前已在宝石加工、钟表、光学机械等精密工业、橡胶工业、印刷业、航天工业、食品工业、通讯、机械工具、原子能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超声清洗因其具有环保、节水、省时、高效、低成本、低腐蚀等特征,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选自2004年3期《知识百科》,有删改) 1.下列对“空化现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液体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的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和空泡.在闭合时突然爆裂的过程。 B.指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使其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随超声波的振动反复生成、闭合并迅速变大的过程。 C.指液体中的气泡和空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剧烈碰撞导致突然爆裂的现象。 D、指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使其内部不断产生大量微小的气泡并瞬间破裂而产生的能量极大的冲击波现象。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超声波清洗技术具有清洗洁净度高、清洗速度快等特点,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并借助脉动和搅拌,增强清洗效果。 B.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C.以往清洗死角、盲孔和难以触及的藏污纳垢之处一直使人们备感头疼,超声波清洗机的运用,使这一工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清洗精度。 D.超声波清洗正是应用液体中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达到清洗和冲刷工件内外表面的作用。 3.下列对“超声波清洗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声波清洗技术是目前清洗效率最高、清洗效果最好的清洗方式。 B。超声波清洗技术对形状和结构复杂的工件的清洗尤为适用。 C.超声波清洗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彻底杜绝污染,完全排除有毒物质对人类的伤害。 D.超声波清洗技术无需手工清洗,且有手洗等其他清洗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洗净效果。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是离不开超声波清洗技术的。 B.如果超声波的音波压强不足以将液体中形成的微小气泡压碎,那么空化现象就不会产生。 C.利用超声波清洗技术清洗效率高,又便于无菌操作,可见,一些医院的牙科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患者牙齿。 D.不论工件形状多么复杂,将工件放人清洗液中,只要是能接触到液体的地方,超声波的清洗作用都能达到。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本题解析: 1.无 2、B(“迅速”“普遍”,夸大了范围) 3.C(“彻底杜绝”、“完全排除”,言过其实) 4.A(“超声波清洗”只是“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未必就没有这个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课堂内外的施蛰存 沈鹤龄 施蛰存先生谢世已好几年了。一九四六年,他首次来给我们上国文课时,已是文名显赫。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个戴黑边眼镜的中年学者,而嗓子十分低沉,那时俗称“雌鸡喉咙”。他讲课的特点是重训诂而轻阐述,可以为一词一句甚至一个字的出典与释义花不少工夫。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讲王昌龄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寥寥四句,就明月与古城何以分别冠以秦时与汉时讲了很多,再是龙城在何处飞将是何人,以及人、地关系等,最后是阴山在何处及其重要的地域历史意义,引经据典,毫不马虎。这使学生们觉得沉闷乏味,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他却从略了。只因我对古典文学兴趣特浓,不怕沉闷,坚持听和记,积累时日,终于得益匪浅。由此可以了解,施师是老老实实稽古钩沉的严谨学者,而不是轻视基本功只善于煽情的教师。? 新中国成立前夕,教授的生活都很清苦,施师家庭负担重,当然更苦。老师们往往趁讲课的机会,插进大量牢骚,如课文内容正合教师境遇,那就更会借题大加发挥。一次,施师讲韩愈名文《进学解》。读过此文的人皆知其内容,韩愈教诲诸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岂知有学生当场驳先生:“先生欺余哉!”像先生那样钻研学问之勤,排斥异端之劳,治史之谨严,为文之闳肆,做人之方正,怎会弄到动辄得咎,官位遭黜,“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呢?如是别的教师,教到此处,定会触境生悲,愤世嫉俗。施师却不然,仍像平素一样埋首于一词一句之训诂而不加阐述。此文词句艰深之处特多,施师为训诂所花工夫恰恰比其他课文更多,更无时间联系现实。我年老后阅历丰富了,重读此文,感慨良深。曾问耄耋之年的施师:“你那时教此文何以能心定神闲,毫无牢骚?”他说:“你们当时阅历单纯,向你们发牢骚你们绝无体会;如今你们阅历多了,温故而知新,岂非感慨自来了吗?”原来,他相信人的生活,须各人自去体验,他不愿意强加或灌输。? 施师布置作文,往往命题宽泛,有时无命题,要我们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熟悉的。”他从不讲什么作文诀窍、行文程式、句法语法等,他只要我们多读范文,课余可选读“闲书”。他说好的古文是百读不厌的,白话文也如此,他品评“五四”后白话文佳作说:鲁迅作品优于胡适,胡适自称“但开风气不为师”,有自知之明。我因而一度读鲁迅作品甚勤,一九四六年以后,我投给他所主编的报纸副刊的作品,常流露鲁迅笔法,这却引起了他的批评。他说:“你模拟这种笔法做什么?学僵了,笔头就难以舒展了。”当时我未敢多问为什么,私下以为这大约由于他与鲁迅有宿怨。我只回了一句:“唐弢写得好的杂文,都是由于讥刺得深刻,也不一定就是鲁迅笔法。”在我的写作渐趋成熟后,我才醒悟,以前对他,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因为他重训诂,在他晚年,我与他谈“诗无达诂”时,他说:“当然诗的训诂应容许众说纷纭。”与他谈新诗,他说:“新诗源自西洋,与我国传统无关,谁如对此有兴趣,应多读外文原诗。读译诗,原汁原味没有了,不如不读。”他说:“中国诗译成外文也一样,李白诗译成了英文,有英国人盛赞李白诗美妙,英译李白诗能保持原汁原味吗?不懂汉文的英国人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在赞扬译者罢了。”关于中国诗的传统,他说当然应从《诗经》谈起,我说现代人把《楚辞》抬得很高,他说,在古代经孔子删定的《诗经》是正宗,《楚辞》开始时是被儒家看不起的。? 施师上课重训诂少议论,但到了课外,他一发议论则大都一针见血,这正是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厚积薄发的结果吧。?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这使学生们觉得沉闷乏味,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他却从略了”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为什么“他却从略了”? 小题2:施蛰存在教书育人上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的事件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是怎样刻画施蛰存的形象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文章开头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使用了“煽情”一词,在现实生活中,会“煽情”的老师大有人在,有的还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比如近年来“百家讲坛”推出的重量级人物易中天等。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小题:“这”指代施蛰存先生重训诂而轻阐述的授课方式。他对“怀古爱国的议论”的“从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一位老老实实稽古钩沉的严谨学者,从不轻视基本功;二是他不愿意在课堂上强加或灌输自己的思想,认为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小题:(1)治学严谨,重视基本功,比如对《出塞》等的讲授;(2)不愿向学生强加或灌输自己的思想,教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比如在《进学解》的讲授中不添加自己的牢骚等;(3)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同时进行创新,比如说对作者写杂文的批判等。 小题:(1)注重在典型事件里、具体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对施蛰存先生的两次讲课的描述;(2)注重对人物语言等的直接描写,比如对“诗无达诂”问题的阐释等;(3)注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比如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施蛰存先生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等。 小题: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既要有真才实学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愉悦的氛围里教学相长。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机械不稳定性通常是工程师尽量试图避免的一个问题。这种不稳定性可以迅速导致结构损坏:负重支架的坍塌,钢板平面的变形,或金属外壳的扭曲。结构损坏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美国在“二战”中制造的万吨货轮“自由轮”在海上航行时便因结构损坏而解体。对弯曲结构的数学分析过于复杂,该领域研究在19世纪中已经中止,因为利用当时的方法根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然而,在过去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新一代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始接受不稳定性。这些研究人员受到几何学和非线性数学最新进展的启发,从而取得他们的前辈们无法企及的成果。例如,他们已经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白菜叶和撕裂的塑料垃圾袋为什么出现波纹;计算了织物和纸张褶皱的模式;解释了脊椎动物胚胎中内脏纹路的生长方式。在实际应用方面,柔性聚合物和有机硅材料的广泛应用也一直是启发研究人员灵感的源泉,特别是智能手机柔性而又结实的外壳材料。这类材料使得电子产品、机器人、工具、车辆在彻底变形后,仍有可能恢复原貌。 来自哈佛大学的工程师贝尔托蒂在2012年3月美国物理学会(APS)的波士顿会议上,向人们展示了她在一家玩具店的发现:投影在屏幕上的“霍伯曼O形扭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彩色塑料链形成的中空足球。然而,只需简单扭曲这个球,让塑料链绞合,就可以使其塌陷成一个比原来小很多的球体,而向相反方向扭曲,又可以使它扩张回原来的大小。贝尔托蒂说,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她的团队创造出一种球形装置,利用机械不稳定性而不是链的绞合,来塌陷和扩张,完成与“霍伯曼O形扭球”相似的变形过程。贝尔托蒂解释说,困难在于弄清楚一种结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不稳定性,才能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为此,必须精心设计球形装置的“软点”。 阿默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桑坦格罗表示,他和他的同事们正致力于通过对计算机程序的完善来完成对材料的折叠。研究人员预测,可以通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过程,按照计算机生成的不稳定模式来刻写二维薄片,然后通过一个平稳、协调的操作过程将其准确折叠。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极端力学运动”带头人之一里斯的实验室则正同贝尔托蒂等人合作,他们的目标之一是编译一个模型辞典:在特定刺激下,多面体模型将以可预测的方式出现褶皱、弯曲、延伸、塌陷、膨胀等行为。这些模型都以带孔洞的球壳为基础,孔洞周围的连接物带有精心设计的软点,在受到压力时会褶皱弯曲。理论上,可以将这些可变形的多面体制成各种尺寸,小至纳米尺寸的给药小球,大至田径场可伸缩的屋顶。此外,能挤压成类似章鱼状而通过微小空间的机器人、能扩张成帐篷的背包,以及能像笔一样卷起来别在耳后的手机都变得可以想象。展望未来,一套能解释柔性固体扭曲时所表现出行为的新规则已呼之欲出。研究人员看到了一个将损坏转变成功能的全新境界。贝尔托蒂和她的热情拥护者都相信,极端力学的前景极为光明,远不只是工程师的玩具那么简单。 (本文系据《变形材料崛起》一文改写而成,原文载《环球科学》2012年10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机械不稳定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机械不稳定性”势必导致结构的迅速损坏,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工程师们通常都试图尽量避免它。 B.近年,“机械不稳定性”与过去迥异的新性质随着科学的进展被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发现,因而大家开始接受它。 C.利用“机械不稳定性”,可以使物体出现褶皱、弯曲、延伸、塌陷、膨胀等改变,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发生改变的新规则。 D.把握“机械不稳定性”导致物质改变的规律,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分析,在这些方面,今天已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 小题2:关于极端力学的研究成果,下列表述与原文吻合的一项是[0.60] A.发明了“霍伯曼O形扭球”,它可以经扭曲塌陷成一个比原来小很多的球体,向相反方向扭曲,它又可以扩张回原来的大小。 B.发现了柔性聚合物和有机硅材料,这类材料使得电子产品、机器人、工具、车辆在彻底变形后,仍有可能恢复原貌。 C.发现了球形装置的“软点”这一关键,如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就可能使结构表现出人们期望的行为,从而编译出一个模型辞典。 D.将损坏转变成功能的全新境界已经出现,因为已经有了智能手机柔性而结实的外壳材料,还将出现纳米尺寸的给药小球和田径场可伸缩的屋顶。
|
小题3:下面对原文文意的理解与概括,
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在“二战”中制造的万吨货轮“自由轮”在海上航行时解体,是结构损坏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之一,而且当时无法对其进行深度解析。
B.从白菜叶和撕裂的塑料垃圾袋出现的波纹,到脊椎动物胚胎中内脏纹路的生长方式,这些都可以从不稳定性的理论中得到解释。
C.通过对计算机程序的完善,可以完成材料折叠的完全自动化的过程,但目前其中的一个遗憾,是计算机生成的模式仍不稳定。
D.能挤压成类似章鱼状通过微小空间的机器人、能扩张成帐篷的背包,以及能卷起来别在耳后的手机,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错在“势必导致”,将实然判断改变为必然判断,原文说的是“可以迅速导致”;B错在“与过去迥异的新性质”,过去的性质依然存在且依然起作用,只不过人们对它的研究已经深化;C错在“已经掌握了发生改变的新规则”,原文为“新规则已呼之欲出”。
小题2:A“霍伯曼O形扭球”只是一款玩具,它用塑料链绞合而不是利用机械不稳定性;B原文说“柔性聚合物和有机硅材料的广泛应用也一直是启发研究人员灵感的源泉”,所以它同样只是研究者的借鉴对象而并非研究成果;D错在“已经出现”,原文说的是“看到了”,而并不是在事实上已经做到。
小题3:原文没有关于“计算机生成的不稳定模式”是一个缺憾的表述,原文所说的“不稳定模式”指的是利用“机械不稳定性”的模式,并不是说计算机的性能不稳定,原文还说到可以有“一个平稳、协调的操作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的阿拉伯中古时期著名故事集是
A.《天方夜谭》
B.《神曲》
C.《伊利亚特》
D.《十日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两个关键短语“世界民间文学史”“阿拉伯中古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分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⑤防沙治沙的对象应当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沙漠和土地沙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的;沙化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是人类应当也可以防治的。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最终战胜、消除洪水。
B.洪灾是人类过分开发利用土地引发的自然现象。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灾,是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
D.治理洪灾,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好不要开发利用冲积平原。
B.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C.借助现代科技和集约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D.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B.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C.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没有权利改造自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努力,终究可以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
D.水利工作的目标应该是:人类科学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状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将选项带入原文与“洪水”和“洪灾”相关的论述语段,进行比较做出判断。A项在转述时漏掉了“不可能”一词,使选项的意思发生了变化。B项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该是“过分开发江河冲击平原”造成的。C项把原文的两处没有必然联系的内容杂糅在一起,人类可以减弱洪水的灾害。D项,是对第一段最后一句的压缩。所以选D。
小题2:可根据文意判断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取舍。A项错误是用局部代替了整体,原文说要合理开发江河冲积平原。B项混淆了时间,选项的内容是过去人们的认识,这种认识已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D项混淆了“沙化”和“沙漠”两个概念。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A顶是对第四段内容的延伸和补充。B项是对“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一句的延伸。C项偏离了主旨,“没有权利改造自然”和“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犯了绝对化错误。D项是从第三段的第一句话的相反角度阐释的,符合文章的观点。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