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1:50: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葱青青 (1)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2)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3)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4)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5)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青二白”等等诱人的词句。 (6)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7)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 (8)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9)“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 (10)她轻轻地摇摇头。? (11)“为啥?”大姐姐一怔。 (12)“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14)“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您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菜篓下取出两个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15)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下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16)“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17)“俺今年15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18)“爹娘呢?”“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19)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20)“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21)“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22)女老师把小妹妹楼得更紧了。 (23)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 (24)…… (25)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前,她给女老师送去了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26)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27)啊,小葱青青…… 1.第7自然段描述的内容是 ?。(不超过8个字) 这一段的作用是??。(不超过16个字) 2.文中两次描写女老师的同一个动作,第一次“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第二次“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则是因为 ?。? (不超过20个字) 3.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断,从小妹妹遇上女老师到小妹妹考上县师范的两年间。小妹妹应该是怎样度过的?(不超过3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5自然段用“换了别人”,“一定会放声叫好”的内容是为对比反衬小妹妹的纯真、善良。 D.第8自然段中,借助“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这一神态描写,写尽了小妹妹此时此刻乞求帮助却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态。 C.文章的主旨是借帮助小妹妹摆脱辍学困境一事赞扬女教师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选择“太阳”、“雪”、“葱”作为背景材料,目的主要是以其正面衬托小妹妹的人格和品性。 E.“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既写实,又预示着小妹妹和女老师命运前景的美好。 F.“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这是女老师和小妹妹为获得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成功而激动。?
参考答案: 1.小镇人对小姑娘的关爱?从侧面表现小妹妹的纯真、善良 2.被小妹妹及其一家的不幸所深深打动?为小妹妹舍己为家的高尚品格所深深感动 3.小妹妹一边卖葱,一边在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 4.C? F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 (日)广津和郎 这是去年的事。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父亲的病几乎己经好了,于是和母亲一起租了一个房间,过着自炊生活。我在距医院300米远的地方租了间安静的房间,只有三餐到父母那边去吃。 这市镇是名古屋附近的人避暑避寒的度假区,但不像东京附近的海岸那样华美,显得质朴平和,我很喜欢。我当时身体不好,并不觉得什么地方特别不适,只是非常虚弱,容易疲倦。医院病人在海风吹拂下,多半肤色黝黑,我苍白的脸色显得特别醒目,看起来我比他们更像病人。 一天午后,我从岬角俯视师崎港良久,小港中渔船云集。天气晴朗,海面闪耀着明亮的碧蓝,回映初秋的阳光。我认出了曲折的海岸线和大海的色调,以及海岸线边小小的家屋和家屋后面的绿色丘陵,还看到倾注在这一切之上的阳光,更在这一切之中看出一种难以言述的和谐。我真想画一幅很久没画的图画,便在心中构思起鸟瞰图。 我看见一个人从相距五六百米的医院走廊走到海岸的沙丘上,我立刻知道那是我父亲。父亲站在岸上,一面手挡额前,炫目的阳光直射双眼,一面望着这边。我以童稚的喜悦遥望着父亲的行动。父亲伫立一会儿,挥了挥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也挥手回应父亲,然后走下丘陵,沿着海岸回去。 突然看见一块巨石滚落在路边,我停下了脚步,仔细观看。这时,父亲突然从我背后发出声音。我起身拂去手上沙子,回过头来,父亲快步走到我身边。 “喂,有什么事吗?”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 “没有。”我被父亲的问话讶异得睁大了眼睛。 “那就好……刚才我很担心,生怕你站在悬崖上,晕眩掉下来……你本来就常常会发晕……” 呵,刚才父亲从医院前的海岸向我挥手,原来是为了这个。我笑着说:“不要紧,我站立的地方距悬崖边还有6尺远呢!” “真的?从医院那边看去,你仿佛就站在崖边上……以为你已经从那里下来,想不到却蹲在这里,我想你一定又发晕了……” 父亲和我相视而笑,然后一道向医院行去。 第三天清晨,我到医院吃早餐,平时这时候父亲已起床,这天却还沉睡未起。我颇感意外,不安地问道:“有什么不对劲吗?” “嗯,今早吐血了。”父亲低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本以为不会再有这种事了……” 我非常惊讶,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 父亲不时咳嗽,每次都有少量的血杂在痰中咳出。 不久,院长来诊察。父亲的病是不是又回到以前的样子了?我盯着院长的脸孔不放。他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医学士,看起来颇沉稳。 “胸部没有什么异样,听不见一点空洞音。呼气听来虽然拖长了一点,不过这一般人也会有。”说着,院长又看了看痰盂,“哦,”他颔首说,“血色很黑,是旧血,不是刚刚咳出来的。一定是以前咳出的血淤积在什么地方,如今又咳出来了。” “最近有没有做过激烈的运动?” “这个,”父亲想了想,“也没有特别激烈的,两星期前曾跟主治大夫一起爬山……” “不,不是那么久以前……总之,不要担心,今明两天,好好躺一躺,很快就会复原。” 院长回去了。 母亲和我稍微放下心。父亲遵从院长的嘱咐,静静躺了两天。第三天,已完全复原,又像以前那样早早起床,到外头散步。这次吐血,原因始终没有查明,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就遗忘了。 父亲现在跟我们一起住在镰仓,已完全恢复健康,比生病前胖,体重甚至比年轻时更重。 距那次住院已过了一年,我突然想起,父亲那次吐血可能是因为看见我站在那悬崖边上,忧惧得刺痛了心。院长说,是由于激烈的运动,然而纵使不是激烈的运动,过度的忧心一定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尤其像我父亲这样神经极度敏感的人,这种事更有可能发生。这么一想,更觉难过。“哦,好危险!”不安感随之而起。我开始想到这件事的时候,自己和父亲的往事情似乎都骤然涌现在脑海中。 (选自2013年第3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当时身体不好,非常虚弱,容易疲倦,这为后面写父亲担心“我”在悬崖上晕眩掉下来做铺垫。 B.小说开篇写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痊愈出院,这既交代了“我”去悬崖的起因,也为后文父亲咳血作了铺垫。 C.父亲咳血的原因始终没有查明,可是一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次咳血可能是父亲因为看见“我”站在悬崖边上,忧惧刺痛了心,反映了父爱的伟大。 D.“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突出父亲看到“我”站在悬崖边而焦急的心理。
| E.小说情节曲折,注重细节,“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既让人为即将出院的父亲感到担忧,也为揭示真相埋下伏笔。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为何以“悬崖”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很爱儿子的慈父形象。(2分)他神经极度敏感,看见儿子在悬崖边,就担心儿子出现意外,挥手提醒儿子,走过去查看儿子的情况。(2分)爱子情深,担心儿子而不顾自己的身体,过度忧心让其吐血。(2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3:①“悬崖”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悬崖”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我”在悬崖边欣赏景致,父亲怕“我”晕眩掉下悬崖。③“悬崖”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父亲因“我”站在悬崖而忧惧,导致其吐血,突显父爱这一主题。(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4:不能删。(1分)因为:①最后一段照应了前文,解释了父亲吐血的原因。(1分)②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2分)③最后一段表达了事后“我”的不安、难过,和这件事对“我”影响——让“我”进一步去感受父爱。(2分)(语意相近即可,若答“能删”,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此题涉及人物描写、小说结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内容。B项“痊愈出院”表述绝对,原文为“一个月后父亲的病几乎己经好了”。另外,这也不是我去悬崖的起因。D项此句主要使用是动作描写来表现父亲焦急心理。E项“小说情节曲折”说法不妥,本文情节不并不复杂,重点就写了父亲出院休养后再次咳血的情节;“为揭示真相埋下伏笔”不妥当。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以人物描写为中心,通过具体的环境和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小说的社会环境是父亲因病住院后出院休养,自然环境是海边,这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情节主要是父亲出院休养后再次出现咳血的症状和诊治情形及一年后“我”对此事的反思。前者重在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父爱,后者重在通过“我”反思突出这种爱。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命题立意的目的的能力。这种试题表面考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实际是探究作者命题立意的目的,一般从题目是全文的核心,贯穿全文,题目给读者制造了悬念,题目暗示的主题等几个角度去思考,本题独特的地方在于题目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及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最后一段时情节的一部分,有利于点明中心,不可忽略,如果删去该段,主题的表现则含蓄得多,同时在结构上也起到了照应前文结束全文的作用,所以是不能删去的。当然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具有探究意味,也可以认为可以删去,因为这只是明确主题部分,删去它,小说也能表达主题,只是不大明了而已。这种选择问试题,最好按照这种的思路来回答,这样才顺理成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官之死 刘璟 古时某小县,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勤恳生产,然因天灾频频,百姓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知县体恤民情,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赈济均遭拒绝:“五谷丰登,哪来灾荒?再行讹诈,定斩不饶。” 忽一夜,县内出现一股强盗,皆黑衣蒙面,骑马穿行,且呼:“反了,反了。”百姓大骇,夜不敢出户。 知县急告朝廷,要求拔银两镇压,朝廷立即拔下银两,并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定斩不饶。 强盗销声匿迹,百姓复安居乐业。然不久后,强盗又出,一如上次。 知县慌了手脚,复又上书。朝廷复又拔下银两,复又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全家抄斩。 银两到,强盗又销声匿迹。 如是再三,皇上狐疑,派钦差李某前往该县,责令查明真相,并彻底清除强盗。 钦差乃知县故交,欲给知县一意外惊喜,故未将赴该县之事告知知县。夜,钦差带队悄悄入城,适逢强盗穿街而过。钦差大喜道:“送给老友的见面礼来了。”当下严令随从军士:“拿下。” 刀光剑影,血腥扑鼻。 盗首忽大喝:“住手。”揭去面纱,下马伏绑。 钦差大惊,盗首乃知县本人。 钦差疑惑:“这是何故?”知县朗然答:“不如此,赈济银两从何而来?吾县百姓何以存活至今?” 钦差悔不当初,然爱莫能助,神情黯然说:“圣上旨意,无人能违,兄弟一场,你有何话,尽可说来。” 知县说:“小弟只有一事相求,斩我用刽子手麻六。”麻六快刀天下闻名,罪人无疼无痒,已命赴黄泉。 钦差慨然应允。 三日后,刑场人满为患。知县遍视全场,说:“吾死不足惜,可惜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民皆恸哭,声震天地。 麻六赤膊扛刀,阔步行至知县跟前。扑通跪地:“大人莫怪。”不等知县搭话,刀已轮圆,咯嚓一刀,麻六右臂应声落地,手兀自紧握刀柄。知县惊呼:“麻六你该杀的是我。” 麻六话语铿锵:“臂断,肉疼,杀大人,心疼。心疼不如肉疼。”左手提了右臂,转向钦差说:“小人无臂,无法行刑。” 钦差泪光闪闪:“陈七,你砍。” 陈七仿效麻六,也断右臂。所不同者,陈七刀不比麻六,故左手握刀。陈七说:“大人活我全家,欲杀大人,必先杀我。” 钦差又点:“刘五,你砍。” 刘五又要断臂,知县突然道:“刘五,你附耳过来。” 刘五恭恭敬敬跪到知县面前:“大人有何吩咐?” 知县说:“本县欲活小命,求你砍我似死实活,日后定有厚报,实不相满,每次赈济,我都私留一半。” 刘五霍然跳起:“狗官,还麻六和陈七的胳臂来。”白光一闪,知县人头落地,尚张嘴说:“刘五,我骗了你。” 刘五恍然,深感知县大德。稍加犹豫,刀又抡圆。 刘五人头落地。 《小小说选刊精华本》2002年5月版 小题1:本文为塑造“清官”形象,用笔甚奇,在“行骗”上用足工夫,设计了两个故事情节,请具体加以说明。(2分) 答:(1) (2) 小题2:麻六、陈七、刘五,这些刽子手,与我们印象中的刽子手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评价。(6分) 答: 小题3:自古以来,百姓爱戴、景仰、呼唤清官。但本文中的“清官”似乎又窝囊了些,于国于民都无所作为。你赞同上述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7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知县骗皇上银子,这是第一层故事;知县骗刽子手的刀子,这是第二层故事。 小题:不同于冷性、血腥、残酷、流氓成性、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形象,小说中,麻六、陈七、刘五或断臂救主,或杀身成仁,可敬可佩!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知县知晓“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麻、陈、刘又何尝不知知县爱民之心!“话语铿锵”、“抡刀”果敢,是有血性、重情义、敢担当的刽子手! 小题:不赞同。从文中叙述来看,知县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在前;假扮强贼,以身试法、从容赴死在后,他或许没有丰功伟业,但在“天灾频频”的情况下,治理一方,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爱民、安民、哀民、为民的好知县,难道不是好清官吗?(如果回答赞同,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故事套着故事,情节连着情节,这就叫传奇。“看传奇”是热闹,“看人物”是门道。知县第一骗是为了全县百姓。第二骗是为了刽子手的手臂。两“骗”皆为民而行,不愧为堂堂正正的好清官! 小题:鉴赏评价人物切不可概念化、模式化、标签化。说到“刽子手”,大都会联想到冷性、血腥、残酷、流氓成性、杀人不眨眼甚至是吃人不吐骨头,鲁迅笔下的“康大叔”便是一例。评价时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内容。 小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人物当然允许有读者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另一方面,评价也得注意作者在叙述语言中对人物所作的概括和介绍,作者本人的概括和介绍不仅对读者心理是一种语言风格上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对揭示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常言道:“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切不可以功利态度来评价人物,不纠缠于非此即彼的功罪,不轻启非善即恶的道德法庭,而要力求看清他们情感的悲与欢,经历的苦与乐,命运的幸与不幸等等,这才是评价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被切割的宁静 叶静 这个下午,有两样东西让我宁静,宁静得犹如一尊石狮,在时光之流里沉淀那些曾经躁动的心思:一是阳光,短暂停留在窗户外边菜地里的冬日的暖阳;二是椅子,一把在身子下面微微发出声响的竹藤椅。 我把椅子安置在离菜地两米的水泥甬路上,背倚阳光,像史铁生当年在地坛里阅读一棵树或是或是一个行人,微微转动着轮椅--我转动着思想的轮子,将一个午后悠闲的大块时间以空间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在狗吠、车鸣和人声里,装出打盹的模样,聆听冬日里菠菜的私语,嗅见竹篱下芫荽的心香。我知道阳光一会儿就要从屋脊上爬过去,她要照耀一些因为渴望而有些抱怨的人,那也是一些宁静地享受冬日温暖的凡夫俗子,尽管更多的是些老人或是罽开发征集而失去土地的城市边缘人。 我首先关注的是一只猫静睡得安详姿态。这里,“安详”一词比用在任何地方都要妥帖,它的安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出世的超脱。它紧闭双目,以微微鼾声证明它已经完全取消了所有的诉求,也不是法国作家列那尔所说的“它在念经”--尽管它更多的时候可能在祈祷。 有一棵树,正对着我的视线,但我记不起来它叫什么树。房东曾经告诉过我,很生僻的一个植物术语,我忘记了。然而,它没有忘记我,它对着我招手,或者微笑。一棵树以落叶纷纷的情态向我微笑,这在我看来尚属第一次。在菜园那边,就只有这么一棵孤零零的树,10多米的身躯,枝叶稀疏,有可能是一位从未开过花的鳏夫,于是让我想起乡下大路上上游来逛去的呆子,以及城里街边窗篷下裸睡的傻子。 这棵丢了名字的野树还记得按时落叶,显然它既不是呆子也不是傻子。 突然间,狗声大作。我发现我的宁静的空间正以玻璃破碎的形式下落,就连那只猫也悚得睁开了眼睛,定定地瞧着我,似乎觉得是我破坏了它的安眠,眼里尽是不满的迷惘。接着听到一个门洞外边传来一个女人邀约另一个女人去超市摸奖的声音,另一个女人答应并且内请稍稍等候她换件衣服的回应。两个女人的声音被那条狗渲染得左右邻居都听得见,这时候,太阳决意扭过脖子去。 狗吠停下来,猫接着睡。 这情景很有些像清人林嗣环《口技》中的记述,闹嚷刚刚平静,另一片喧嚣又跟着起来。这回是东侧那一栋楼道口传来的咚咚敲门声,急迫,激烈,混合着金属被推拉发出的尖利的啸叫。我平日的忌讳是,铁锨铲稻子的啸叫,金属摩擦的呻吟。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神经感应不正常的表现,今天得到了更正,完全不是。我从这只猫惊恐万状的神态得知一切正常且敏感的神经都是这样,经不起金属强烈的摩擦啸叫的刺激,尤其是冷金属。奇怪的是,被刺激过变得有些神经质的听觉里,竟然清晰地分辨出敲打金属防盗门的原因:一个年轻人(从声音辨出)送给另一个年轻人(从递表格得知)一张教师选调报考表。 一个冬日的下午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册页,这是其中的两页。打破宁静的时间不过几秒钟,而猫的酣睡,我与一棵树的对视,阳光翻过屋脊再停留一段时间,都写满宁静的空间。这样的下午也许可以复制出很多很多--宁静被喧闹切割,庸常被新鲜粘合。时光流去,像一组硬件在运行着,人们不时插入一两个即插即用型软件,插入改变命运的序列号或颠覆人生的拷盘。 而猫继续睡下去,因为冷,我把椅子搬回到屋里去。 那里,有我一个人的宁静。 小题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请联系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又有人说,本文表达的是对新鲜生活的喜爱,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时光按其本来的轨迹流逝着,而人们在生活中不时地发生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影响甚至改变着人生的命运,从而打破宁静的生活,给庸常生活带来新鲜。 小题2:以“猫”的神态变化为线索,暗示周围环境由宁静到喧闹,继而恢复平静,再又喧嚣。最后又恢复宁静的变化;衬托“我”在这一环境中的情绪变化;呼应了标题“被切割的宁静”。 小题3:(1)赞同前者。文章开篇由带给“我”宁静的事物引入,描写了猫的酣睡,“我”与一棵树的对视,阳光翻过屋脊再停留一段时间等的场景,又借助切割宁静的几个喧闹片段,以动衬静,突出冬日午后宁静,最后首尾呼应,表现了自己对日常躁动的逃离,从而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2)赞同后者。作者在宁静的生活背景中描写了狗吠声、女人邀约声、敲门声等喧闹片段,渲染出冬日午后打破宁静生活的画面,表现生活中的动感,又通过送出教师选调报考表的片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表现“宁静被喧闹切割,庸常被新鲜粘合”,从而表达了对改变庸常状态的新鲜生活的喜爱。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着所在语段及文章大意来体会。由“像”后面的“硬件”“即插即用型软件”等词语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标题及大意描述的是宁静的生活;画线句所在段落描述的是“宁静被喧闹切割,庸常被新鲜粘合”,故可采用“运用比喻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们的宁静生活时常被一些突发变化影响甚至改变”答题句式组织答案。 小题2: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理解作者多次写“猫”与表达宁静生活的打破与恢复、与表现作者的心情相联系;在结构上,多次写猫的变化,可从起着线索作用,呼应标题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3: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同前者还是赞同后者,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写作思路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答题。如选前者,可结合着描写猫的酣睡,“我”与一棵树的对视,阳光翻过屋脊再停留一段时间等场景与宁静生活有关的内容分析;如选后者,可结合着描写狗吠声、女人邀约声、敲门声等喧闹片段所表现出的作者对改变庸常状态的新鲜生活的喜爱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短诗,回答问题。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选自《踪迹》) 1.诗中是怎样刻画“细雨”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这首小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先用“星”形容雨之细小,后用“绒毛”来比喻春天的小雨,将“细雨”直诉于读者的视觉、感觉和触觉,不仅把“星”具象化了,而且也点明了“东风”这一特定景象,贴切地把春雨的纤细、轻忽、暖融等特点形容尽了,从而进一步把春雨这一形象强化了。 2.本诗以极为俭省的笔墨勾勒了东风化雨、生意昂然的图景,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春之来临的喜悦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