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在“中国古典舞”前冠以“当代”,有特定的含义——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相关。傅雷先生曾精辟地阐释过:“古典”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一定文化圈内或在世界规模内的历史中继续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古典”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在其价值观念方面追求“经典”意义,也就是追求历史地位上的独特性及现代意义上的魅力经久性。所以,“古典舞”不同于“古代舞”,它是“历史流传”通过“当代选择”体现其传统文化价值的舞种。
与世界各国的“古典舞”相比较,我们当下所说的“中国古典舞”,既不同于“芭蕾”,自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具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式——含语言体系、训练方法的舞种,有国际统一(“世界规模内”)的认定标准,也不像我们的一些近邻,如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的古典舞各自保存着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经典舞目和固有的古典舞学体系、学派。至于“印度古典舞”,以婆罗多、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里、奥迪西、库契普迪等为代表的六大学派,业已形成严格、精致的表演和训练体系。探究其发展过程,虽也出现某种“衰微”与“复兴”,如:婆罗多舞在英国统治初期也曾衰落,20世纪初在其代表人物的推?动下开始复苏,但又与?中国艺术舞蹈自宋以后融入戏曲的“断档”相径庭。其“复现”过程,一招一式地严格依照古文献提供的图文资料,因此被世界公认为是保存最完整的传统舞蹈文化体系。
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人学习中国古典舞,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舞目。他们大都是从学习舞蹈性比较强的京剧、昆曲的折子戏入门,老师把从戏曲中提炼、整理的舞蹈片段起霸、趟马、舞水袖等当教材……所谓“当代中国古典舞”可以说是在教学所需的“逼迫”下,经过几代舞人的艰苦探索,实现了“脱胎”与“再造”的“中国古典舞”。它继承了戏曲、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提炼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借鉴了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经验。?它不限于一种体系(学派),除北京舞蹈学院以“身韵”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占据主流外,还有以复现汉唐舞蹈文化遗存为支撑点的“汉唐舞派”,以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形象为依据的“敦煌舞派”,以及新近从昆曲中提炼、生成的“昆舞?流派”。尽管它们在深入开掘、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和凸显东方文化神韵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我们可以从各个流派的训练体系的相对完整、舞蹈语言的相对自恰、已经累积的以其语言体系为创作基础的优秀舞目等,来验证这个工程的成效。也正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在这流派纷呈的发展态势中,展示了其独特的风景。
在对外来舞蹈文化的“汲取、融合”中,中国当代舞蹈创作除拥有风格性的民族舞蹈语言、以程式化古典舞语言为支柱外,还得运用“掺糅型”、“通用性”舞蹈语言,才能获得更灵活、丰富的创作手段和更广阔的空间。
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舞”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舞出现过“断档”,因而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人学习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舞目,他们大都是从学习舞蹈性比较强的京剧、昆曲的折子戏入门的。
B.中国古典舞继承了戏曲、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提炼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展示出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完全独立于外来舞蹈文化的独特的风景。
C.中国古典舞学派众多,北京舞蹈学院以“身韵”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占据主流,除此之外,还有以复现汉唐舞蹈文化遗存为支撑点的“汉唐舞派”以及新近从昆曲中提炼、生成的“昆舞流派”等。
D.从各个流派的训练体系的相对完整,舞蹈语言的相对自恰,已经累积的以其语言体系为创作基础的优秀舞目等来看,“当代中国古典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探索,已经实现了“脱胎”与“再造”。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中国古典舞”前冠以“当代”原因的一项是( )
A.我们当下所称的“当代中国古典舞”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
B.“古典舞”不等于“古代的舞蹈”,它是“历史流传”通过“当代选择”体现其传统文化价值的舞种。
C.中国艺术舞蹈在历史上出现过“断档”,现在的中国古典舞在继承戏曲、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的一种“复现”。
D.与芭蕾舞相比,中国古典舞还保存着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经典舞目和固有的古典舞学体系、学派。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芭蕾舞是自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发展成熟的,形成了具有严格规范和程式的、有国际统一(“世界规模内”)的认定标准的舞种。
B.印度古典舞学派众多,已经形成严格、精致的表演和训练体系,其发展自始至终严格依照古文献提供的图文资料,因此被世界公认为是保存最完整的传统舞蹈文化体系。
C.我国专业舞人从壁画人物的舞姿中得到启发,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敦煌舞派”。虽然这个舞派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但对于整个中国古典舞的成长是有益的。
D.中国当代舞蹈,只有充分运用“掺糅型”、“通用性”舞蹈语言,而不局限于民族舞蹈语言、程式化古典舞语言,才能在创作手段和发展空间上取得发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了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盈满了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母亲,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这幅画里,我读出了母亲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么?
1.从文章开头的3个自然段读出,妈妈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特点?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起到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着“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又考上了大学,在此过程中,“妈妈”心理各是怎样的状态?又是怎样教育“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我”读出了“妈妈”的向往。你认为“妈妈”的向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为前提,继续描写“妈妈”此时此刻的心理。
妈妈在心里念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
——最早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华裔科学家
姚诗煌
当获悉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时,我立即想到了一位对“试管婴儿”的诞生起到重要作用的先驱者——华裔科学家张明觉。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正是他首先发现了“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试管婴儿”最终能呱呱坠地。为此,他最早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按理,他完全应该同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遗憾的是这位生殖生理学领域的科学大师,已于1991年作古。作为国内最早采访过张明觉教授的记者,我深感有责任把他的科学贡献介绍给读者,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华裔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
张明觉是山西省岚县人,出生于1908年10月10日。1933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系,193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5年到美国乌斯特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上世纪50年代初,他与人合作共同发明了以甾体激素为基础的口服避孕药,至今仍为全世界妇女所采用,故被称为“避孕药之父”。1950年,他成功地移植了兔的受精卵,提出卵龄和子宫内膜发育必须“同步化”的概念,为家畜的胚胎移植和良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根据。1951年,他发现“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现象。国际生理学界把他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解开了精卵受精之谜,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1959年,他首先报道兔卵的体外受精获得成功。迄今为止,多种动物卵子的体外受精及其技术上的改进都源于他的首创性研究。
爱德华兹和他的合作者斯特普托在回忆完成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艰辛过程时,曾数次提到了张明觉的名字。当年他们曾经历过几百次的失败,当读到张明觉的研究论文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帮助。所以,当路易斯·布朗出世时,有报道将她称为“张明觉的女儿”,张明觉又获得了“试管婴儿之父”的誉称。
张明觉治学严谨,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其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发表了三百余篇研究论文,获得过许多国家及国际学术组织授予的奖章、奖金等,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当他所开创的这项工作,终于在今年登上了诺奖榜时,这位先驱者却逝离我们近20年了。
我们不能忘了张明觉。但张明觉一定会以淡定、欣慰的心情,看待爱德华兹能在今天获得这一诺奖桂冠。张明觉是一位十分低调和谦虚的学者。1980年,就在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后2年,我获悉有一位华裔科学家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先驱者,恰巧他在上海访问,但身体欠安,我便设法在华东医院的病房里采访了他。当时,他很少谈自己的贡献,而是以十分感恩的心情,回忆起自己的导师闻亦传先生对他的指导和帮助。张明觉说,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在闻亦传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为此,署名时他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没想到受到了一顿严肃的批评,闻先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他说,闻亦传先生的精神和学风,影响了他一辈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当我们又一次地谈论,什么时候中国科学家也能获得诺贝尔奖时,我想,获奖不仅需要有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为此,我们真的应该永远记得张明觉教授,记住老一代科学家的人格和风范。(2010年10月13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说听到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获奖的消息马上就想到张明觉,说明作者对罗伯特·爱德华兹的获奖颇有不满,为张明觉教授的遭遇鸣不平。
B.按理张明觉教授有机会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可惜的是他已于1991年逝世,说明诺贝尔奖不会授予逝世已久的人,即使是取得再大的成就。
C.国际生理学界把张明觉教授和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共同发现的“精子获能”这一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说明张明觉教授的贡献要比奥斯汀博士大。
D.文中说“当他所开创的这项工作,终于在今年登上了诺奖榜时,这位先驱者却逝离我们近20年了”,表达了作者因张明觉教授的逝世而未获诺贝尔奖深感遗憾,当然也再次肯定了张明觉教授的科学成果。
E.作者认为中国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不仅需要一流的工作和贡献,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精神和学风,表明他对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和学风有一定的担忧和不满。
(2)本文的题目是“永远铭记张明觉教授”,文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要“永远记得张明觉教授”,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最后一段讲述对张明觉教授做的一次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名科学家,张明觉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然而“华裔”的称谓又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落。对此有人说,中国科学家很难取得诺贝尔奖;也有人说,中国科学研究的环境还欠缺很多;还有人说,诺贝尔奖的评选理念尚需修改。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泰山,鸿毛
陈? 霁
①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②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③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④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⑤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⑥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⑦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⑧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⑨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⑩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雾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
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
1.第⑦段加粗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
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D.第
段中的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
E.第
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
F.文章重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
4.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
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要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
季剑青
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B.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学说,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见解,目的就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C.《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虽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经典。
D.钱穆认为用浅易的文言写《论语新解》,就好比拿嚼过的米饭来哺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