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美丽的夜光云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今年夏天一种怪异且奇妙的景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眼前,薄薄的蓝云悬浮在地球大气层与外太空的交界处。
科学家发现此夜光云出现在76~85千米的高空中,而在此高度处常常可以见到流星和明亮的极光,因为这里的大气让路给了黑色的太空。夜光云发现120多年之后,人们才对此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夜光云是一种形成于中间层的云,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0千米左右。夜光云看起来有点像卷云,但比它薄得多,而且颜色为银白色或蓝色。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大气科学家盖利﹒托马斯看了空间站拍摄的这些照片后说:“它非常可爱。这表明这些云确实在很高的空中——就在太空的边缘。”
这种云形成于令人晕眩的高空中,而这里的大气比撒哈拉沙漠要干燥上亿倍。相比之下,普通高度的卷云只能达到18千米的高度。托马斯说:“我们有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下面的水蒸气向上流动,这其实就是夜光云形成的根本动力。”
其中部分水蒸气来自热带地区的上升气流,在热带,百万分之几的水蒸气逃到最遥远的太空,到达最上层的大气层。水蒸气的另一个可能性来源则是甲烷氧化。甲烷经过100多年之后可以浓缩到2倍以上的浓度,这可以解释过去数十年来这种高空飞翔的云为何出现了部分变化。
在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造成大气火山灰中出现十分壮观的日落景象之后的几年里,人们首次发现了夜光云。在1885年7月的一个晚上,英国南安普敦市的罗伯特﹒莱斯利看到了这种云,并将此首次观察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从此人们在各地都发现了夜光云,从北纬度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英格兰和西伯利亚到更遥远的南方地区都有发现。甚至这种景象还在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曾出现过。如今科学家在整个极地夏季都能观察到广为分布的夜光云。有些夜光云甚至还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悲惨空难后形成的,当时来自此航天飞机的400吨水漂流到了南极。
自从2007年4月25日美国宇航局发射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AIM)对夜光云进行观
测以来,夜光云变得更加神秘了。因为当时AIM卫星发现了一种“秘密行动的”夜光云
是由更小的冰晶体形成的,其直径不到30纳米,而红细胞的直径大约为1万纳米。而
且这种云一直出现在上层大气中,这令科学家大为不解。托马斯说:“它们如此微小,
以至于它们根本就不能有效地散射光线。”
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还发现了夜光云和悬浮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对流层云之间具有强度相似之处,这表明近太空气候动力学可能一点不让人陌生。研究人员推测夜光云的来源和扩散速度与现代的气候变化模式有关。但他们不能排除其它的可能性因素,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上层大气中流星种子的数量以及11年周期的日斑循环。托马斯说:“我想科学家会做出判决的。我们正在设法了解夜光云是如此形成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夜光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首次发现夜光云是在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几年里。
B.夜光云发生在北半球的高空,其颜色常呈银白色或蓝色。
C.夜光云是一种形成于中间层的云,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76~85千米。
D.夜光云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像卷云,但比卷云薄得多。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夜光云形成于令人晕眩的高空中,水蒸气向上流动是夜光云形成的根本动力。
B.甲烷经过100多年之后可以浓缩到2倍以上的浓度,甲烷氧化是夜光云形成的条件。
C.夜光云是由极小的冰晶体形成的,其直径不到30纳米,比红细胞的直径还小得多。
D.与夜光云来源和扩散速度有关的因素很多,甚至航天飞机发生空难都可能与之有关。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光云的首次观察结果登载在《自然》杂志,这说明在100多年以前人类对夜光云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B.夜光云和悬浮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对流层云之间有强度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近太空气侯动力学来了解夜光云。
C.美国宇航局发射的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对夜光云进行了观测,这颗卫星会揭开夜光云——人类了解最少的气象谜团。
D.夜光云出现的地域越来越广,科学家在整个极地夏季都能观察到,这可能是地球大气发生变化的预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生命赋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象: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11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小题1:列举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哪些?(5分)
小题2: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小题3:第⑧段中,对怪柏奇松、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赤壁朱增泉
?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的着粉饰媚俗??
?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在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的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能力决定速度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在《未来时速》一书的序言里,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说19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1990年代是注重再造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企业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
一个企业要想在十倍速的时代立足,发展速度太慢肯定不行,但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对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对速度进行管理的问题。可以说,速度管理,是所有新经济时代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有10%的公司在满足某种条件的前提下依靠快速得到了好处,而在另外90%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并不适合快速发展。
这样的结果一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事实上,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快速的确能够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受益于速度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是大市场的先动者,能建立壁垒来阻挡对手入侵,直接控制启动公司的关键性商业元素。具体地讲,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快速才会有效:
入市壁垒。如果对手能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花很大代价快速冲进市场就显得很不明智。
强大的市场潜能。大的市场(几十亿美元或更多)意味着得到的回报比进入时的消耗要高。
对几个风险因素的操控能力。比如技术的不确定性,标准经常变换,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等等。合作伙伴很麻烦也是一个障碍。
不过,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技术标准一旦有变,企业的转换成本会非常大,那时企业将进退两难。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为竞争对手快速复制,品牌的建设周期大大拉长。此外,当企业要进入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就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快速。
仔细研究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把握节奏,快慢得法、张弛有度的公司。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赖以攻城略地的所有产品技术或服务并没有一项真正属于微软的独创,但它一旦它看准了某一方面,便总是能蓄势而进,后发制人。
其实,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即使能享有繁荣,这种繁荣也一定不能持久。
(选自2008年1月《科学大观园》,有删减)
小题1:对“速度管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管理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B.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把握发展快慢分寸的管理模式。
C.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谋求快速发展以独霸市场的策划管理过程。
D.速度管理是防止企业发展过快引发经济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
小题2:不属于受益于速度的公司所具有的特征的一项是?
A.能锁定客户,将对手排除在外。
B.市场潜能足够大。
C.行业技术标准确定。
D.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优良。
小题3:下列解说或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是指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
B.“入市壁垒”就是阻止对手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以占领市场份额。
C.微软的过人之处就是产品的技术或服务均属独创。
D.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90%的公司不适合快速发展。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谁快速进入市场,谁就在市场中占了先机,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B.市场容量越小,公司的发展越慢;市场容量越大,公司的发展越快。
C.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就能快速发展。
D.品牌建设需要时间,盲目求快往往适得其反。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