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A.曹操墓 B.由曹操墓看墓葬等级 C.曹操墓形制符合汉魏帝王陵墓特征 D.高等级贵族墓葬的重要特征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由“四角攒尖”式墓葬结构及层位关系和出土文物等判定此墓为东汉末年墓葬。(2)与中山穆王刘畅大妇墓的形制比较证明西高穴二号墓早现由东汉向魏晋墓过渡的特点,且可能地位比诸侯王更高。(3)与东吴高级贵族墓的比较证明西高穴二号为三国时代高等级贵族墓。(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对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数字说明准确说明事物特征,A最正确。
小题2:拟写标题,可从说明对象等写作内容来进行拟写,这里C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及特征。
小题3:此题考查论证的步骤,学生读文后,结合文意概括,这里从结构与层次关系,从与中山穆王刘畅大妇墓对比,从与东吴高级贵族墓的比较来进行证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20分)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8分,每句2分)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2。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4分,每小题2分)
①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3.作者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与儒家的做法有何区别?(4分)
4.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
2。参考: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3.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来决定;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人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控制的,应该顺应自然,只做该做的事,因而更需要不断修身。
4.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以德服人,大公无私。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 分)
何嗣焜:由职业校长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
俞 可
1897年4月8日,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开办师范院,此举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滥觞。师范院亦为该校首个教学机构,后人遂尊该日为校庆日。因此创举,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得以彪炳中国教育史册。何嗣焜(1843一1901),字梅生,江苏武进人,世代耕读。以一介生员入伍(淮军)而辅佐两广总督张树声,仕途坦荡却并非得意,便遁隐乡野。1896年,清廷决意创办南洋公学,天降大任于斯人,何嗣焜认定办学乃安身立命之举,毅然肩负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之职,为该校百年伟业奠基,为中国教育体制拓荒。
甲午战争惨败。1860年10月31日,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递呈奏折,阐明创办南洋公学之意,并提议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嗣馄出任公学总理,总办公学事务并节制下设的监院和华课总教习。盛宣怀之所以慧眼识中何嗣焜是因为他热衷于教育,主张“开通知识,教育尤亟”;盛宣怀称其“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尤坚卓,不致始勤终堕”,“总理之人非该员不足当此选”。
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何嗣焜设计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师范新生皆持“白据”即“南洋公学师范学堂试业证”,两个月后再确定去留和分层。分层采用“五层格”,每合一层格者可换据,依次换为蓝、绿、黄、紫、红据。执红据者准予担任教习。每季考核一次,优者递进,劣者淘汰。何嗣焜每月按层格发给师范生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6两,进一层格加银1两,10两封顶。对成绩欠佳与违犯校规者,则扣除膏火银。一旦兼职教员,师范生可额外领取40两,而总教习月薪也不过100两。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办学亦然。一旦有章可循,学校成员即可按部就班,学校运作亦可有条不紊。开学当年10月,何嗣焜拟定《南洋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一一予以规制,事无巨细,无一挂漏。“凡章程所无,未经总理注入者,不准据事理擅行。凡章程所有,未经总理注废者,不准据事理擅废。”该章程由何嗣焜亲笔书写,张贴于大众易见之处。治理学校,何嗣焜以严厉著称。1899年4月19日,他发布学生奖励办法,以“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这些皆为办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思考与策略,何嗣馄每年年终把新增与改易的规章制度汇辑成册,并增订公学章程。
设置师范院旨在解决南洋公学的师资问题,而公学又为师范生提供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跟进,首先便是何嗣焜仿照‘旧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创设的外院即高等小学堂,于1897年10月5日招生,1l月9日开学。大班毕业生可升入1898年4月22日开学的中院即中学堂。5年制(包括2年高等预科)的中院为学生提供“充分预备而升入大学”。外院还为师范生提供编写教材的可能,有些校本教材竟可辐射到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如《蒙学课本》《物算》《笔算》《本国地理教科书少:当然,新设的译书院介译大批西学经典,既用作教材又开启民智。外院1899年6月第三次招生,入学考试成绩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为范静生和蔡艮寅。前者就是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而蔡艮寅即蔡锷,入学半年便应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
南洋公学的师范、上、中、外四院分级办学模式堪称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之创举,垂范久远。《清史稿》记载:“中国教育由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原创者虽为盛宣怀与何嗣焜,执行则由何嗣焜独自担纲。执掌四年可谓筚路蓝缕,办学之效不可立竿见影,何嗣焜却使南洋公学异军突起。他辞世次年,1902年2月13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理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何嗣焜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入不敷出,积劳成疾。1901年3月1日,何嗣焜闭门“撰拟奏草”,突发中风,“搁笔侧首”而逝,时年58岁。盛宣怀赞何嗣焜“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因而,“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他与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称“公学之营造法式、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力之所专”,何嗣焜“积劳病故”,故“请将何嗣焜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以彰其勋。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焜铜像一座立于校园,以资纪念。
何嗣焜著述寥寥,且大都毁于寓所1887年失火,现存世仅《存悔斋文稿》五十余篇。尤其在担任校长四年期间,何嗣焜不事著述,其“述”便是校长的既定职责,其“作”即为所奠定的南洋公学百年基业。这便是校长职业化。面对当今大学校长“双肩挑”固有模式并日趋院士化与官员化,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可见,大学章程与职业校长共同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缺一不可。何嗣焜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心无旁鹜而鞠躬尽瘁。(摘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15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何嗣焜兴办南洋公学师范院的经过和取得的成就,详略得当,细节突出,内容详实,有很好的励志作用。
B.盛宣怀认为公学总理人选非何嗣焜莫属。盛宣怀对何嗣焜十分赏识,因为何嗣焜在事业心、学识、眼界上有过人之处。
C.何嗣焜拟定《南阳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都一一做好规定,并且不断增订完善,每年开学汇编成册公布于众。
D.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和蔡锷将军都是师范院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当时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赴日本留学。
E.本文刻画了一位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的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先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教育家形象。
小题2:何嗣焜作为职业校长采取了哪些措施兴办师范教育?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小题3:盛宣怀在文末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何嗣焜的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认为,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小题2:①师范为基 层格育师(2分) ②各就其位 按章行事 (2分)③增中小院 编校本书(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思想宏大深沉,体系完备。②才华横溢,挽救世道。③视野开阔、有眼光,不受时代局限。④苦心孤诣,办学成绩突出。(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职业校长是真正的教育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既不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学者也不是热衷政治的官员。①何嗣焜热衷教育,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坚卓,坚持不懈。②制订学校管理章程。拟定《南阳公学章程》,严格执行,并且不断进行修订。③进行教育体制创新。创建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编写教材。④不事著述。专注于校长的既定职责,奠定南洋公学百年基业。⑤中国大学校长忙就忙在“双肩挑”:一个肩膀扛着学校管理,一个肩膀背着科研教学。中国的大学校长一直没有被看成专门的职业。大学校长一般都是由专家学者转型而来,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常常习惯性地用学术思维、实验室思维来管理学校。大学校长职业化是世界性趋势,也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前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比照。题中,E项说何嗣焜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教育家”稍有过分,文本中只是说“何嗣焜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D项失误在于:文本并没说此两人皆是师范院高等小学堂毕业生;A项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无细节描写;而且重点在宣扬何嗣焜的业绩,并不在于砺志;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每年何嗣焜校长只是把“新增与改易的规章制度汇辑成册”。
小题2: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何嗣焜)作为职业校长采取了哪些措施兴办师范教育”一语,在全文中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答案时要分条陈述。
小题3:回答此题,主要应根据文本倒数第二段中盛宣怀对何嗣焜的称赞之语分析,即:“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和“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两段文字。据此可知,盛宣怀称赞的主要是何嗣焜的思想、才华、视野和成绩四方面。回答时根据文本稍加补充即可。
小题4:回答此题的主要依据在文本之中,要抓住“职业校长”一词在文本中筛选有关信息。首先要给“职业校长”的任务和身份定位和评价,然后再结合文本中和思坤的表现进行评析;要分条陈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