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 ![]() ![]()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一在追求道之真,二在追求情之真,三在追求性之真(每点1分)
小题1:解释“静”的精神内涵(中国茶道修行的必由途径)(2分),联系实际谈“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4个方面里其中一方面的感悟。(4分)【联系实际2分,如何修身养性2分,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C 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
这是考查“理解并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它牵涉到关键信息筛选、下定义的方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判定等几个能力点。快速完成这道题目,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准确信息,针对原文意思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快速将选项进行比较。
小题1: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 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这是一道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对明显的错误信息和可能错误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题目。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散文阅读(26分)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儿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儿在雨中的动态进击,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快乐。因而,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小题4: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4分)
小题5:找出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6: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照应题目、总领下文
小题2:第一问:春雨象征着人的童年,夏雨象征人的青年,秋雨象征着人的中年,冬雨(雪)象征人的晚年。第二问:(1)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2)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小题3:(1)指的是在雨中回眸人生,用于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蒙上雨的色彩。(信息点在地三段结尾部分)(2)指的是小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第四段和雨中的狗对比,概括得出答案。)
小题4:4、第一问(3分):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第二问(3分):老人先是受到“我”的启发,有看见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
小题5:(1)比喻:“象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将春雨比喻为婴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温柔恬静,画面感强。(2)拟人: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将秋雨的淅沥之声拟作人的感叹,形象生动,顿显秋意的凄清萧瑟。(3)排比,句式虽不整齐但匀称,淋漓尽致地写出四季之雨的诗意特征,且极具思想深度。
小题6:第一问(3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3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③然后议论,指出雨对人身心的荡涤作用。④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章段落的作用的题目,位置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照应标题,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做铺垫,此题主要是照应标题、引起下文。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的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答题时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作答,主要语句:“春雨悄然无声,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夏雨滂沱,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秋天的雨声,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成熟”“收获”“悲秋”。
小题3:这是一道句子含义的题目,句子含义注意区分句子类型,句子主要有情感句、主旨句、意蕴句、哲理句等,此题两句都是情感句,注意找到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即可,答题时注意联系上下文。
小题4:这是一道文意概括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的题目,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四、五两段,主要的句子有:“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小题5: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赏析的对象是文章的第二段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拟人、比喻和排比,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具体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小题6:这是一道标题含义和文章表达方式的题目,题目含义要结合全文和文章的主旨作答,通过文章看“雨韵”答题时关注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主要的语句有:“‘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此题主要是议论、叙述和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精神的后花园
人们常把“后花园”比作人们幽会的地方,夜莺啼啭,香气袭人;娓娓话语在星光下飘飘渺渺,那么,心灵的火花是必定会在这美妙的时刻美丽的氛围中燃爆的……我从未有过这田园般的经历,我的生活平淡无奇。
从最表面的生活来说,我想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常常来不及吃早餐而去挤公共汽车,时每日重复不变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赢弱的身体带给我的疾痛,是常常的囊中羞涩,时长舌妇们的说三道四,是因为你的直率而带来的误解,还有因为你的出色而引起的嫉妒与刁难。这样的生活是在缺乏阳光、草地和浪漫。他们是那么琐碎、平庸、没有意义,然而我却日复一日地过过来了,没有反抗,没有过多的怨言,我甚至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
但我回到寂静之中,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我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和世上最美的善读者在接触,他引领着我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我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他以宽容微笑的心来接纳我,我和他讨论我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在我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道我所欲道,想我所未想,攀登我所不能达到的峰巅。我在世界遨游,我在享用美餐,我问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我的灵魂告诉我,我置身于我的精神后花园。
是的,我有我的精神后花园,它是那么美妙,不仅仅有鲜花奇草,还有温泉小溪和风,我安静的时候,就可以听见小鸟们的喘息耳语,我甚至感受到我和我爱慕已久的情人在梦乡里温情昵喃。我的思绪在这其中可以上天入地,任意游荡,没有人管你心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这多么惬意。我想,如果生命中还存在幸福的话,那么这幸福只存在于心灵里、精神上,因为,肉体的欢乐转瞬即逝,肉体的堂皇形同虚设,维心灵常青,维精神永存。为什么那些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人在挥金如土、骄奢淫逸之时,也难免感到几分空虚、几分无聊呢?因为仅仅物质、仅仅钱财并不能使我们满足,物质生活之外,我们还有情感、心灵,我们还有梦想、追求。
我不再怨恨生活中的琐碎、平淡、疾痛、贫困,因为当我打开门走入我的精神后花园,我会把一切我不喜欢的东西隔绝在外,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与喜悦。
1.第二自然段段首说“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段尾又说“我甚至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请你做出解释。35字以内):
2.前2段和后3段分别论述了两种什么样的生活?前后两种生活形成什么关系?
3.请将第三段作者论述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
4.请把作者进入“精神后花园”里的感受概括出来。
5.作者赞美“精神后花园”的两项是(?)(?)
我和世上最美的善读者在接触,他引领着我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
攀登我所不能达到的峰巅。我在世界遨游,我在享用美餐。
不仅仅有鲜花奇草,还有温泉小溪和风
D.我听见小鸟们的喘息耳语,感受到我和我爱慕已久的情人在梦乡里温情昵喃。
E.把一切我不喜欢的东西隔绝在外,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与喜悦。
参考答案:
1.(3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平庸感到厌倦(1分),而又为自己拥有美好的精神花园而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2分)。
2.(4分)前者论述现实物质生活(1分),后者论述精神生活(1分),形成反衬关系(2分)。
3.(4分)作者在阅读书籍用心灵 与古今中外的哲人 交流思想而受到启发。
4.(5分)我好像可以上天入地(1分),在另一世界里遨游,领略那里无限美好的风景(1分),和最健谈的人们讨论问题(1分),自己感到无限的惬意和喜悦(2分)。
5.(4分)(B)(E)[答对一个但另外一个错给1分,全对给4分]
本题解析:
1.
2.
3.
4.
5.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在东城,去太庙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读树的场景。
以前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相异,姿式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这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如今来到这座太庙,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这就成为今天读树的新篇章。所以,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比起老树来,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中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一方面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另一方面与后文写文学的新人辈出相呼应。
C.文章将“树”与“书”这两种记录自然与人世变迁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各有各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小题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小题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E
小题2:寓意:老树是沉稳成熟的象征,新树是新生力量的代表。(2分)
关系: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相互映衬,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而又有活力的世界。
小题3:对比和拟人。(2分)
将老树和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巍峨庄重宽容大度、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等特点;(2分)将老树和新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地为下文人生世事的思考做了铺垫。
小题4: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比如老人常常不理解青年的张扬、新潮与前卫,而青年也常常看不惯老人的保守、循规蹈矩。(联系文章3分)
现实意义:一切事物都处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中,“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如此,“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现实意义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项抒发的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不仅仅是“老树”,还有“新树”。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考生要带着题支中的选项回到原文对照,要对原文中的情节、思想、情理给予准确全面的定位,这样才不至于答偏了方向,如C中的选项就没有很好的表达出原文的主题,表述偏了。
小题2:寓意是指包含的含有人的内容含义,很明显,老树代表老人,代表成熟;新树是指年轻人,代表新生力量。关系可根据文中的语句(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来找二者都不可缺少,互相映衬,才能组成一片美好的有意蕴有活力的祥和的世界。
【考点】此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理解,要善于通过想象看透本质,看透意象后面的深意,代表什么,有什么特性,都要弄明白,要善于通过文中的句子来总结出有规律的或者表现人的哲理的观点。
小题3:“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运用拟人的手法;“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运用对比的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老树大度宽容巍峨庄重,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特点。通过拟人,可以看出树有人的特点,有利于思考下文的人生哲理。
点评: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找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文中提到是修辞)然后点评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小题4:“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可以看出老幼要和谐相处;“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可以看出要正确理解新陈代谢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人如意的现象出现,需要老幼互相理解,只要这样才有“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现实意义)
点评:此类题难度较大,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正确理解文中的价值取向,二是对这种价值取向用自己的话来评价,三是要联系实际来作答。注意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偏激。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