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8 01:57: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惜春听说妙玉与自己下棋后,夜间忽然中了邪,有何反应?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太空安家
世纪末的狂躁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新现象,至少在19世纪末时就曾出现过一次。在1880年期间,当时的物理学家们认定,他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中能够认识的一切东西。哈佛大学物理系主任约翰·特罗布里奇四处奔走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以物理学为专业,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发现了。几年以后,芝加哥大学的艾伯特·米切尔森于1894年宣称,“未来物理学的精确度可望达到小数点后第6位。”
这真是太狂妄自大了。就在次年——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月以后,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发现了具有自然放射性的铀。自然界似乎突然之间面目一新了,到20世纪尚未过半的时候,“原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对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来说,本世纪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当一位名叫杰勒德·K.奥尼尔的物理学家在1976年春天来到该校讲学之后,贝内特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贝内特已经在《时代》杂志上读过有关奥尼尔的介绍,知道他计划在太空建造许多长20英里、宽4英里、每个能容纳1000万人口的城市——巨大的人造住区。
贝内特想当一名宇航员,但他的视力极差,无法参加军事飞行训练。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似乎绝望了,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悲,因为不管怎么说,到他上高中的时候,整个太空计划已经开展起来了。
“60年代中期使我感到失望。因为,我认为当时空间计划的进展慢得令人吃惊,”他说,“到60年代未只有4个人登上了月球。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谈到在70年代建造一个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月球基地,还有一两次微不足道的火星探险——对我来说这些简 直算不得什么,既不够多,也不够快。”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奥尼尔设想的殖民都市不是“空间站”,而是一个个的小型世界。它们是缩小了的地球,唯一的不同是,那里的人们不像在地球上那样生活在一块巨大岩石的外层,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定居点的内部。这些人造地球中将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所拥有的一切,拥有任何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人造重力、住房开发、学校、医院、公园、湖泊、溪流、农场、摩天大厦、船只、桥梁,等等。当然,那里也会有整座的山脉。人们似乎可以把整个曼哈顿岛和阿迪朗达克的一部分卷进一个密封的圆筒里,让它平稳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轨道上飞行。
吉姆·贝内特知道,太空定居点不是一种新设想。他读过许多科幻小说,对此并不陌生。在这些小说中,漂流的城市是经常出现的情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前一次狂妄自大的热潮中,就有人提出过太空城市的笼统概念。例如,契奥尔科夫斯基就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可作为人类未来定居点的巨大空间宫殿。后来,J.D.伯纳尔在1920年出版的《世界、肉体和魔鬼》一书中进一步设想,把这些空间定居点变成火箭和巨大的空间方舟,以便飞往其他星球。 20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所以,这些设想只能被当作“天上掉馅饼般的梦想”而束之高阁。相比之下,奥尼尔的建议是在世界技术水平发展到能把他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提出来的。关键是有适用的技术,奥尼尔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确凿数据强调这一点,说明了如何建造太空城市以及何时何地和为什么建造的问题。他的设想是前入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幻想中都从未有过的。
贝内特坐在教室里,聆听物理学家奥尼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生活在自成一体的空间轨道乌托邦里在政治、美学和个人方面的诱惑力。没有人否认空间定居点的可能性,问题是它们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值得这样做。至少奥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太空定居点将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这种说法会使人踌躇不前。人们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细细品味,人造地球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吗?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说法实际上却讲得通。因为没人能够否认,地球本来就有很大的缺陷,这个星球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旱灾、洪涝、虫灾、瘟疫等等。但在人造定居点中则没有这些烦恼。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就排除了这些灾害,人们不会再受自然界的摆布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因为整个大空定居点都将处于全面的控制、计划和调节之中。工业污染将一去不复返:居住区内不允许存在污染大气的东西,冒烟的工厂、烟雾、汽车废气都将不存在。它就像人间天堂——或者说是近似人间天堂。
1、?本文主要讲的是在太空安家的科学幻想,但在文中却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的一些成长故事,这些内容是赘余吗?请说明理由。
2、?文中末尾一段划线语句“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的含义是什么?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在太空安家”这处科学幻想一旦实现,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3、阅读题  阅读科普应用文,完成下题
一般来说,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谢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0.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0%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 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英才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小题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膜把细胞内的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靠在一起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然而每个人体内的细胞膜平铺起来面积却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每种生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也不一致。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任何物质都只有通过了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具有冷血特征。
C.科学家通过膳食实验,观察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膜及蛋白质受损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D.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反比,与其寿命长短则成正比。
B.大象和老鼠细胞膜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是0.2%和20%,因此一般说来老鼠的寿命长于大象。
C.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D.限制热量摄入或许能够让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不易被氧人,从而处长动物的寿命。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截然不同的美
郑也夫
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宽得有些离谱。人类,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其实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一个美女可以唤起男人的渴慕。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也可以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愫,但那是同异性的作用完全不同的情绪。就是说,它们各自的性质不同,它们是作用于人的不同的感官系统的。
为什么一个“美”字会和十个百个对象挂钩,用以表达不同感官上的良好评价?我的猜测是,这些感觉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最难忘的。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感受。于是,“美”以一当十。这种语言习惯一旦定型,就难以更改了。在日益完善的语言中,固然逐渐增添了作为“专用钥匙”的词汇,但“美”成了几把“万能钥匙”中的一把。
我确实以为“美”所指的人与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能够走到一起,只是因为祖先用一个词汇概括它们。它们纠缠在一起太久了,乃至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不是一回事,也仍然有比较美人与美物的必要性。
我以为,无论是看待人还是物,在审美上都有一个通则: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既然是“之一”,就是说,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再好的东西,泛滥了,就不美了。稀缺了,才有冲击力。工业的本质是什么?是物品的复制。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被大量复制,遂使这种物品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而美人不能复制,固可以保持其稀缺,稳定人们对人之体貌的审美。
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一个商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如同一个肥皂泡被吹起,当拥有该物品的人太多之时,它就不成其为时尚,如同一个肥皂泡太大而破灭;人们只好再吹一个,正像时尚破灭后,大家寻找新的时尚。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是显示个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泛滥最要不得。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但时尚是不断更新的东西,哪里能永远找到这样的组合。人们寻找追求时尚的动机又是顽强的,所以常常会有丑的时尚的问世。
人的体貌上不存在物品崇拜中的问题。在这一范畴中美与稀缺牢固地结合,美不会被复制品冲击。人类对体貌之美的共识跨越了年龄、阶层和种族,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牢固地保持为一个物种,意味着人类在极大比重上共享基因。如果各民族在体貌上拥有各自的审美,并且分歧越来越大,这将意味着各民族通婚的可能越来越小,人类最终将分裂成多个亚种。而人类在过去没有分裂出亚种,在全球化的今天就更无这种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两性交往媒介的审美,必定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通货。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
B.一个美女、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虽然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但都可以用“美”来表达,对其评价。
C.因为人类早期语言不够丰富,所以用“美”这个词表达多样感受,用“美”来指陈人与物,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D.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表达不同感官的良好评价,于是,“美”以一当十。
小题2:下列关于“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一旦大量复制,即使再好,泛滥了,就不美了。
B.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美的要素是稀缺,这是人们在审美上的一个通则。
C.美人不能复制,同美的物品相比,因可以保持其稀缺,从而稳定人们对美人之体貌的审美。
D.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将美的物品大量复制,这时物品就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的美感是复杂的,但各民族之间在美感上有着共通性,如果各民族在体貌上拥有各自的审美,各民族通婚的可能性就小。
B.“专用钥匙”指和某个特定对象挂钩的词汇,“万能钥匙”指和多个对象挂钩的词汇,“美”是可以与多个对象挂钩的。
C.人类在过去没有分裂出亚种,在今天就更不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两性交往媒介的审美,必定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通货。
D.如果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就好了,“美人”与“美物”的稀缺是相同的,这就显现 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声”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关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 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竞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千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梁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季羡林散文精选》)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着一“竟”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