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2017-08-08 02:00: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论语阅读(15分) 小题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期可已矣??食 旨不甘?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2分)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小题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由也兼人?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3 )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2)答:待人仁爱宽厚,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答:不矛盾。因为孔子的“恕道” 重 点在讲对他人的态度要将心比心、宽厚待人,但并不是对他人的错误听之任之,睁只眼闭只眼。第二章中冉有为季氏搜刮民财,没有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传达给季氏;第三章中宰我认为三年的守丧期太长礼乐会废驰,应缩短到一年,并不理解守丧三年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两个学生都有不对,因此孔子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严苛待人。 小题1: (1)倍。 (2)答:直率、纯朴(1分);勇气过人(1分);有勇无谋(1分)。 (3)答:原则一:因材施教。因为子路的个性刚直鲁莽,所以孔子在教育时十分注意挫其锐气。而孔子之所以能够因材施教,是因为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做到了心里有数。
?原则二: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孔子在学生的举止不当、言行有失时,能直接点明其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是给他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原则1分,认识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宾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窃,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碍,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疾:嫉妒 B.君第重射?射:射箭 C.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黥:在脸上刺字 D.马有上中下辈?辈:等,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庞涓既事魏?将军既帝室之胄 B.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孙膑以刑徒阴见 C.窃载与之齐?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与齐战于桂陵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欲隐勿见 B.成以其小,劣之 C.齐威王欲将孙膑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②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④今梁赵相攻……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⑤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⑥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5.下面是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六个自然段,以断足刺字开始,以报断足刺字之仇而名显天下终,全文一气贯通,显示出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B.本文情节引人,知识性强,涉及到的成语典故有“田忌赛马”“围魏救赵”“五十步笑百步”等。 C.文章写孙子入魏减灶,险处设伏,“斫大树白而书之”以诱使庞涓入瓮,这些叙写使得故事情节既波澜迭起,曲折有致,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D.司马迁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以看出孙膑不仅才智出世,而且还是一个不向困难低头,发愤有为的人。
参考答案:1、B 2、C 3、A 4、D 5、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3分)
译: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4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3分)将领们都想发兵进攻,李洪之却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2)(4分)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本题解析:
小题1:(纠:检举)
小题1:(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小题1:(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
小题1:(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黑暗)
小题1:略
译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D.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崇韬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为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马彦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马彦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注: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寇:敌人
B、藏于私家,何异公帑/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间愈人/间:离间的话。
D、视崇韬去就/去就:动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王都以利诱之耳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①契丹之来,非救文礼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C、①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①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4、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过其墓地时,下马痛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大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B
4、A
5、⑴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⑵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
⑶想借此安抚他们(南诏的少数民族),使他们归顺,可以说他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