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与你为邻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作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到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的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那最紧张的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的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本题解析:
审读“与你为邻”,离不开对原材料的解读,谁“与你为邻”?当然是“你我为邻”中的“我”,这个“我”,可以是现实中的“我”,也可以是另外的主体“我”;
“你”可以指什么?根据“邻,无法回避,却可以有所选择”,可知,“你”应该是“我”所选择的,应该是有助于“我”的发展与提升的,或者说应该是积极的、向善的。这样看来,“你”,可以是身边的(除开家人之外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长辈,他们(或者某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赋予的积极影响;可以是非身边的,包括历史上的、或者是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物、或者是文学艺术中的、或者是未来时空中的,比如: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还可以是“无形”的“你”,可能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理想。我是和理想为邻的,我是和正义为邻的,我是和尊重为邻的。甚至可以说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为邻的等等。因为这个“邻”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个人。这是实的。虚的,比如说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等。
“邻”是什么?原材料说“你我为邻,相互依存”,可见“邻”是动态的,是与“我”密不可分的,是无法回避的,任何人不能把自己和社会孤立开来。什么是“邻”呢?“邻”是“相靠、隔壁”的意思,或者说“相距较近”、“与‘我’关系最为密切的其他个体”。“邻”暗含了与“我”具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相互融合,只能引以为鉴,感召或者引领“我”前进的意思。“邻”,还暗含了应该给予对方必要的尊重,“与你为邻”,应该是尊重“你”的“私生活”或者说不是对“邻”的全面认知,而应该是“有显有隐”的邻居。
文题的最大意图应该是围绕“与你为邻”,我们应该“怎么办”,即如何作出“选择”,原材料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很显然,“却”是转折,强调的是重点,这也是命题者抛给考生最佳的思维空间。面对“相互依存”的“你”,我们该怎样放出眼光,来作出最有价值的判断呢?我们认为,要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有助于“个人与整体的发展”,与你为邻,就要抛弃个人的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摆脱社会中人人防范、人人自危的“不信任感”,要善于张开心扉、打开门户,善于接纳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聪明的选择,怎么选择呢?要明白自身的需要(孟母三迁);要尊重对方;要谦虚向对方学习等等。也可以论述“与你为邻” 中“选择”的重要性,不选择,有时虽是邻居,却远在千里;有选择,虽然相隔千里,却胜比邻居。
题目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生命的真谛》一书中写道:“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东西。当你看着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玫瑰花创造的。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如果你爱玫瑰花,它就会长的更快,它就会开出更大的花来,因为有人在关心它,在爱它,在看它;如果没有人爱它,它就不会快乐,也就不会开出这么大的花朵”。
抓住奥修这段话的主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乐,它就会使你快乐。不仅世上万物相互依赖,在人的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也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依存的。你给别人一个烦恼,别人也会给你一个烦恼。反之,你送给别人一个快乐,别人也会赠给你一个快乐。你使周围的邻居快乐了,邻居个个对你笑脸相迎,岂不让你更快乐?你使你的朋友同事快乐了,朋友同事人人见你如春风拂面,给你的何止是一个快乐?你使你的家人快乐了,家人的快乐难道不让你快乐中透着快乐吗?甚至你使你所在的村庄、小区、街道、城市快乐了,那么,你身处在这些村庄、小区、街道、城市,每天包围着你的,到处回赠给你的,也是这不尽的快乐……可根据以上这些理解议论、叙事、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以“旁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积极参与,绽放光彩
群星没有因为明月是苍穹的主角,而放弃自我的璀璨;绿叶没有因为红花是众人观赏的焦点,而放弃自我的繁茂;万物更没有因为冰雪是冬的主角而消极以待:无论是否是主角,都要积极主动去参与,不做生活的旁观者,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鹰击长空,鹤汀凫渚:它们都在积极扮演自己的角色,无论主角与否,主动投入,使各自的生命都熠熠生光。或许应该说它们在自我的位置上演绎着主角,演绎着精彩!
汉匈征战,人民不堪。国家大事摆在西汉的殿前。昭君本不是历史的主角,因为在偌大的国家面前她太微弱。而她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毅然担起和亲的重任。漫漫黄沙淹没了她对汉土的留恋;声声驼声激起了她心中的怅然。但她的生命是熠熠闪光的,历史的灯光也给予这配角些许闪亮,然而却足以使昭君绽放永世的光芒!
恩格斯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在人们的眼中恩格斯完完全全是个配角,但是他不仅没有袖手旁观,反而去主动承担起拉“第二把小提琴”的角色。并积极拉动着琴弦,奏出最美妙的和音,和着马克思的琴声谱出社会主义的鸿篇巨著与耀眼之章。这样的参与亦是主动的,也亦闪烁着永世的光芒!
倘若恩格斯因为自己不是主角而消极对待的话,怕是没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精华。虽不是主角而同样积极主动去参与,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于人,于己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小到班级、家庭,大到社会、政府必定有不同的角色分工,也必定会有不同的按角入位。拥有一个积极心态,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主动投入的去演绎,这样才有班级的团结向上,社会的协调和谐。相反,抱着错误的心态,不是主角便消极被动,那断不会有团结与和谐之谈,更何来绽放的光彩?
歌唱总会有伴舞,舞者尽心去挥出最炫的舞姿,让观众更体会歌唱者的歌声的魅力。这不会使配角处于单纯陪配的地位,相反,会使主配角之间的相互辉映更加的协调,更加的悦人。
拉动生命的琴弦,无论主角与否,都要积极参与,不袖手旁观,去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本题解析:
一、审清题意:准确全面,立意新颖。
审题即明确题目的所有要求,全面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特别要弄清是一材两题还是独立的两个题,以便立意为文。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对作文的要求、注意点和提供的材料作全方位的审视,逐字逐句的分析,捕捉引发灵感的信息,力求立意新颖。我们可以沿着话题的顺向、逆向或侧向作发散思考。比如以 “旁观”为话题的作文,可以正向立意,也可以反向立意。许多人会朝着“重在参与,贵在参与”这样的角度构思作文;假如你能从“旁观”的角度立意,选择一些鲜活的事例加以阐释,文章立意就会比较新颖。
二、列出提纲:梳理思路,条理清晰。
不少学生作文不打草稿是普遍现象,常常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有时甚至在中途“搁浅”或发现偏离话题,想要另起炉灶已经来不及,只得勉强卒卷。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思路不清所致。因此在动笔前,必须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精心“剪裁”准备的素材,梳理写作思路,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选择哪些素材,怎样过渡照应等作通盘考虑。比如以“参与”为话题,如果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可以按照什么是参与,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的思路来行文。我们不强求打草稿,但必须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而训练列提纲就是帮助自己强化打腹稿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拟好题目:简明具体,醒目传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艺术形式。拟题原则是“小”“准”“新”,有文化底蕴。可以灵活运用比喻、夸张、对比、呼告、设问、反问、对仗等常用修辞手法,也可以巧妙引用名言警句,还可以借助标点或公式。例如《过客,也是一种美丽》,标题具体且形象生动,足以令阅卷教师“一见钟情”。只要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拟题时多推敲,多润色,定会让作文题目首先成为一个亮点。
四、斟酌开头:快速切题,清新别致。
不少同学常常喜欢以议论开篇,讲空洞的道理,拖沓冗长,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好的开头被称为“风头”,一般应当紧紧扣住题目(或话题),以别致的方式切入:或以故事开篇,或以名言警句引入,或以具体可感的清新画面导入,或从自然和社会现象谈起……总之,尽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露面”,力求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2002年高考佳作《选择牢笼》的开头:“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
五、写好结尾:呼应开头,耐人寻味。
好的结尾谓之“豹尾”。文章结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点出主题。一忌收束过早,二忌点题不透,三忌大呼口号。而应做到:或水到渠成,自然收束;或巧妙点题,升华主题;或含蓄蕴藉,留足空白;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写一个精彩的结尾一定会给整篇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只猫在野外,突然闻到一股鱼腥味,馋得忙往河边跑。猫来到河边,看见水上有一只鸭子正在捉鱼吃。只见鸭子很快就捉到了一条鱼,往嘴里送。猫想:“鸭子喜欢吃鱼,我也喜欢吃鱼,大家都喜欢吃鱼,它能捉到鱼,我也能捉到鱼。”
这时,一条鱼突然跃出水面,猫一下子跳到了河中,想捉那条鱼。可惜,猫没有捉到鱼,反而被浪打中,沉入水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习作例文】
量力而行
博古览今,许多人已经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他们仍不甘于满足,没有享受到“天上宫阙”“琼楼玉与”般的太上皇生活,这人生似乎就少了点层次和意义。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固然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追求,往往差强人意,使人头破血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了彼岸的方向,可谓“成也追求,败也追求。”是故,事无巨细,量力而行才不失为一种明智。
曾经,有一位登山者,到了8000多米的地方,止步了。后来人们问他,还差那么一点了,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位登山者却一脸自豪,“我已经尽了我最大努力,不是我不想再攀登,而是我知道,我的极限就是这8000米。”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有哲理的话,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攀登到这8000米的高度?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他惋惜:你看,已经那么高了,应该一往无前,直上顶峰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过分超过了极限,等待他的并不是成功,反而是没有穷尽的暴风雨。
登山,与跳高一样,都是在征服高度,攀登珠峰,是一件伟大的事,这不可否认,但有那么多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这不能不让人心痛,即便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永不停息的前行者,但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过不了桥的。偏离得多了,终究要掉进水里。
纷纷世事,毫无主见,跟风随大潮,人云亦云,只会让平庸者更加平庸,永远找不到出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盲动蛮干,只前不退,血肉横飞,孤注一掷,那么薪材燃尽,根基全无,事业与建树更,无从谈起。如果置之死地而后生,避其锋芒,养精蓄锐,以图东山之日,这一切,也要因情而导,以防消极怠工,使凌云之志随着时间灰飞烟灭。所以,事情并无大小之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应先读懂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材料写的是一只猫看见别人跳到水里捕鱼,自己也不自量力的跳到水里,结果沉入水中。由此可有如下立意角度:(1)量力而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2)盲目模仿必败;(3)一切要从实际出发;(4)人贵有自知之明。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然不允许考生进场。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先点出事件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简单叙述事件。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即可从工作人员、妈妈、考生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对人物观点和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但在立意判断时应该研究本则材料的特殊性,本则材料由概括句和事例组成,而且关系紧密。概括句暗示了(其实也指明了)出题人的意图,本次作文的基本立意范围——规则与人情,事例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违规,考场工作人员坚守规则,不为人情所动”。
立意方向参考:
切题:(依据是既符合范围,又切合材料)
1.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
2.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
3.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
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
5.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
合题:(依据是切合材料内涵即可,可以脱离概括句的范围)
1.为人处事应未雨绸缪或早作准备(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只迟到两分钟)
2.遭遇意外应理性处理(考生想翻墙进入考场)
3.做人不能没有自尊(妈妈下跪)
4.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孩子进考场求情下跪)
5.忠于职守,认真尽责(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
6.固守规则,不知变通(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导致该考生缺考)
点评:本题所选的材料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本材料对引导学生正视人情与规则也有很大的帮助,高一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违规之举,此题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化,既体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也体现了考试的教化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