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什么?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F.“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参考答案: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
3.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这是一句形象化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这一节的观点是“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在这一句前,说“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 (主观题意对即可)
4.A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
青衣花旦
海飞
村长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正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到,斜斜的阳光把村长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长很年轻,但是却穿得很土。村长说自己是球山村的村长。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长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长脚上的解放鞋上沾满了黄泥。村长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长后来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她们要收钱的。村长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长说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吟了许久,村长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村长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又笑着说,没那么严重吧。村长也憨憨地笑了,露出一口白牙。
于是就去球山,她们跟着村长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对望着吐了吐舌头。 村长指挥着大家干这干哪,村长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
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长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必须唱得认真和卖力一点。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长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哔哔卟卟的响声中,村长中气
很足的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声音像潮声似的响起来,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接着唱,唱到后来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开去。
村长安排青衣和花旦住她对象家。村长的对象长得很俊,一双大眼睛,一对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长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帐,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花旦和村长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长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长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长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长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子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两老的。村长说,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长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一样,也同样的年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村长猛拍了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
(选自《21世纪金奖小小说》)
小题1:简要分析村长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设置了村长对象回忆夜里与青衣花旦的聊天内容这一情节,颇精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情节设置的精妙之处。(5分)
小题3:小说在对青衣花旦的刻画上有欲扬先抑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村长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年轻村干部。①朴实:穿着很“土”;为了替舍己为人的桂子尽孝,他组织全村人凑钱请青衣花旦唱戏;②认真负责,恳请青衣花旦去村里唱戏这一事上可以体现,又如号召村民把桂子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③考虑周全,办事细心:对青衣花旦的住宿和交通都作了周全的安排。(答对任何两点则可)
小题1:形式上:照应前文,解开村长为何请青衣花旦唱戏这一悬念(2分);为下文青衣花旦留下演出费、独自离开这一情节埋下伏笔(铺垫),使得情节波澜起伏(2分)。
内容上:揭示了主题,歌颂了人间真情(人间的真善美)(桂子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以及全村人淳朴的情感)(1分)
小题1:抑:文章开头写青衣花旦面对村长的邀请提出各种要求,包括高昂演出费和用车接送等,表现了她们功利、市侩的一面(2分)
扬:文章中间写到青衣花旦因收取高昂演出费卖力演出,表现其敬业精神,最后她们留下演出费独自离开这一情节,更表现出她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2分)
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得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突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诗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1)第①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2)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3)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B.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有机巧的构思。
参考答案:1.(1)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变得灰暗、腐朽;或者:诗歌失去光彩和神奇。
(2)当代诗歌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3)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意对即可)
2.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光彩不会失去,其魅力反而得到提升。(意对即可)
3.它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能抵御心灵的麻木;它能深化我们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它能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它能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意对即可)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伏尔泰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研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像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妒、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①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钟书建议他临什么字帖,他就临什么字帖;钟书忽然发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帖来,并用草书抄稿子。
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注①:《刚第特》又译作《老实人》,服尔德在1759年写的著名哲理小说。老实人在其生活经历中得到启示:工作可以免除烦闷、纵欲、饥寒。书中的最后一句是:“应当耕种我们的园地。”
小题1:傅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3分)
小题2: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性格的?请分条概述。(4分)
小题3:别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而他自己却自比做“墙洞里的小老鼠”,从文中看,他为什么如此自比?(3分)
小题4:作者很擅长刻画人物,手法多样,试选择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小题5:“他的人生里有我们人生的影子”,傅雷的人生会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70字左右。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严肃、急躁而倔强、随和、认真。(3分,两点1分。)
小题2:①严厉地教育子女②自比做“墙洞里的小老鼠”③听从朋友的批评和建议④直言其他翻译家的错误⑤称赞我的翻译(4分,一点1分。)
小题3:傅雷对待朋友一片至诚,而有些“朋友”却在“报纸上骂他”,他由此感到“世情险恶”,自己“孤弱得无以自卫”,又不善在社会上周旋,只能安身自己的书斋。(3分)
小题4:比如对比,拿梅馥对孩子们的温和、维护,反衬傅雷的严肃;白描,文章善于用寥寥数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以小见大,文章主要是通过傅雷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来表现人物形象,表达对傅雷高贵人格的认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5分)
小题5:提示:可就傅雷的严肃、认真、为人处世等方面中的一点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能点出评价的方面,围绕这一方面有理有据地展开议论,言之有理即可。(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答题(100字左右)请简述晴雯撕扇的情节。(4分)
参考答案:(4分)宝玉因金钏之死正烦心,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的扇子跌折,宝玉便训斥她几句,晴雯反唇相讥。(1分)宝玉赴宴回来,见晴雯不高兴,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为博她高兴,就任凭她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2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擅自和麝月的扇子也撕了方才作罢。(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