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对“文”“质”的表述集中在第一自然段,首先要整合信息中“文”“质”的部分,再把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找出相同与不同点答题,B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说法不全面。C“对等地位”错。D不是“中外文论”
小题1:A原文意思是“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小题1: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是既成事实,而原文是“以期”,所以目的有误,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赏析⑺段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5: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的标题出自这首诗,作者在开头引用此诗,照应了标题,(1分)点明了写作的中心,(1分)引出下文对有关小火炉的回忆,(1分)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1分)
小题2: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1分),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1分),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1分)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1分)所以让人叫绝。
小题3:作者提及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1分),与“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1分)
小题4:这句话写的是奶奶在冬天用火盆取暖的一个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火碳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这种生活带给作者的温馨。(手法和内容各1分).
小题5: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向,(1分)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1分〕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真实地表现了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1分)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1分〕与往事、怀旧情感巧妙地融合,使文章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达、思维的延伸,升华文章的中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内容上,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引用诗歌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角度来回答;如在文章开头就要答点明中心,如在文章结尾,就要从深化中心角度回答;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增添文学色彩的作用,故答题时,也要涉及到这一点。在结构上,由于引用的诗歌里含有红泥小火炉,所以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关系,与下文对小火炉的回忆关系进行组织答案。
小题2:分析此题,首先要找到文中与“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相关的第二段,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这段中去仔细的体会作者描写小火炉所寄寓的情感及描写小火炉的目的。答题时,要先直接引用这段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着这段描写渲染的气氛,来分析作者以此小火炉的描写氛围来表达对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
小题3:此题是考查侧面描写及对比手法的运用,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侧面描写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来衬托“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要分析出鲜明对比手法的作用,即突出了什么主题,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4:赏析此类语句,要结合着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所表达的人物形象特征。如修辞手法、描写等,在答题时,要结合着文章的人物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如,“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 要从描写和拟人的两个方面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作用角度来组织答案。
小题5:此题要从分析往事与一首唐诗或一壶酒的相似性入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首唐诗或一壶酒往往被当作成一种怀旧特定的意向,情感寄托的载体。所以答题时,要从文章主题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即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能更好的表达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在结构上深化了文章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玫瑰泪
[美国]威廉姆斯·科贝尔
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心愿。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店里的人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
②好不容易挤到了玩具部的货架前?。一看价钱,我有点失望,这些玩具太廉价,我相信我的孙儿们肯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娃娃通道,扫了一眼,我打算离开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摩她的头发。我看着他转向售货小姐,仰着小脑袋?问:“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那小姐有些不耐烦:“孩子,去找你妈妈吧,她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说完她又忙着应酬别的顾客去了。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儿,抱着洋娃娃不放。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给我妹妹,这洋娃娃是她一直特别想得到的圣诞礼物。她只知道圣诞老人能带给她。”小男孩儿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蓬松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呆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了。”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③我的心湿了。我能做些什么呢?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跟妈妈说先别走,我告诉他跟妈妈说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问我是否愿意看看他的照片,我告诉他我当然愿意。他拿出一张照片。“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正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了头,再不说话了。我悄悄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些钱。我对小男孩说:“你把钱拿出来数数,也许你刚才没数对呢?”他兴奋起来,说道:“对呀,我知道钱应该够的。”我把自己的钱悄悄混到他的钱里,然后我们一起数起来。当然现在的钱足够买那个洋娃娃了。“谢谢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钱。”他轻声说,“我刚刚在祈求上帝,给我足够的钱买洋娃娃,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他真的听到了。”然后,他又说:“其实我还想让上帝再给我买一枝白玫瑰的钱,但我没说出口,可他知道了,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
④几分钟后,我推着购物车走了。可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我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死了,而那母亲情况危急。医院已宣布无法挽救那位母亲的生命。她的亲属只剩下了决定是否维持她生命的权利。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
⑤两天后,我从报纸上看到,那家人同意了拿掉维持那位年轻母亲生命的医疗器械,她已经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儿,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件事有关。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殡仪馆。我看见,她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美丽的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儿的照片。
⑥我含泪离开了,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本文有删改)
1.小说巧设悬念,直至结尾才揭示真相。请指出文中的几处悬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我”对廉价的玩具失望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玫瑰泪”为题,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说“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结合全文分析,你认为可能会有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小男孩钱不够却抱着洋娃娃不放,使“我”好奇。
(2)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不希望与小男孩有关。
(3)两天后看报纸,预感事情与小男孩有关。
2.“我”看不上太廉价的玩具,是怕孙儿们不喜欢,这与小男孩钱不够买洋娃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对小男孩的同情,为后文?“我将改变”作铺垫。
3.(1)“玫瑰”是小男孩努力买来的送给逝去的妈妈的圣诞礼物。
(2)小男孩有着一颗纯洁的、净化人们心灵的“玫瑰”心。
(3)小男孩小小年纪丧失两位亲人的遭遇催人泪下。
4.形象:
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为小男孩的遭遇流泪,给钱给小男孩买玫瑰。
②细心。给钱给小男孩时是“悄悄地混进”;看到小男孩联想到报纸上的事。
③善于思考和改变。“我知道我的生活将会改变。”(两点即可)
?作用: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有真实感。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通过“我”的情感态度出小男孩的形象。
④借“我”的感触揭示小说主旨。(三点即可)
5.(1)改变“我”对亲情的看法。小男孩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亲情的真正意义。简单的心灵表达便是最好的礼物,再昂贵的物品有时也不过是一种修饰,真正的感情不是金钱可以表达的。
(2)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小男孩一下失去两位亲人,小小年纪就承受丧亲之痛。经历过生离死别,才能体会失去之痛:要懂得珍惜眼前的拥有。(也可以有其它答案,比如可以从“价值观”“助人”“生命意义”等角度去写。只要联系小说,写出两点,言之成理,语言通畅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周的燕子
格致
①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②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③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④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⑤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一一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的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⑥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⑦是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1.从全文看,庄子从燕子的身上领悟到了什么样的“处世的大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②段,理解“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是与人类一起居住,燕子和麻雀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文中加粗的“伎俩”“狡诈”表达的情味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亲近人又不受人的控制,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意对即可)
2.①庄子惜墨,只用几笔来勾画思想的轮廓;
②庄子飞奔的思想不会去顾及细节的表述。(意对即可)
3.虽然都和人类相处,但它们在“距离”的处理上有着不同:
①燕子对人类是彻底的信任;而麻雀是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又想占人类的便宜。
②燕子注意拉开和人类的距离,保持自己的独立;懂得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安排自己的生活。麻雀不远离人类,爱占人类的小便宜,不考虑人类的情绪,一旦住下来就再也不走了。(意对即可)
4.(1)这两个词语是贬词褒用,突出了燕子的睿智,赞扬了燕子对自由与尊严的维护,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是比喻的说法,从形来看,燕子像一把剪刀;从神来看,燕子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它摸清了人类的心理和情绪,其智慧就刀一样深入到人类的灵魂深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小题1:下列对“家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C.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明“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指什么。(3分)
小题4: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追寻家族历史的“根”,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的哲学问题。(答出其中任1点给2分,2点给3分,简单答成“寻根”也可适当给分)
小题4:⑴家谱是宗族制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⑵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⑶家谱可以“寻根”,既体现文化认同,又看到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⑷家谱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1点1分,3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