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
?
2、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
?
参考答案:1、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句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对仗严谨工整。?
2、?寇准前三联写望中之景。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俯瞰楼前,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颈联写抬眼所见。村里人家缕缕轻烟。古寺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触景生情,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仿佛置身故乡。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韦应物的诗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诗人用?“砧杵”,“荆榛”,营造了凄凉惆怅的意境?,抒发了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体现诗人高超的表现技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③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⑨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⑥爰(?yuán):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⑦契阔:离散聚合。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阔:远离。⑩洵(xún):远。
1.诗中为什么写战马走失又在树林下找到这一细节?谈谈你的理解。
?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
参考答案:1.这是诗歌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明写战马走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誓愿与“死生契阔”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6分)
甲:月明星稀,① ??。②??,③??④?,⑤?。⑥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乙: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③奉之弥繁,?。?《六国论》
④复道行空,?。?《阿房宫赋》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过秦论》)
参考答案:
甲①乌鹊南飞②绕树三匝③何枝可依④山不厌高⑤海不厌深⑥周公吐哺
乙①大块假我以文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③侵之愈急④不霁何虹⑤在乎山水之间也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小题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小题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意的感情。
小题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形象的认识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
理解诗句内容,要从标题到整个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在具体语境中得出其所体现的含义。第二联主要是对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在具体环境中所体现的情境,可结合整个作品内容对其进行分析。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则是通过这两种意象来表现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其所营造的氛围来进行鉴赏。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分别D级。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对文章的写法进行认真地分析,从而全面理解其思想内容。全诗写雨,但又没有具体描写雨的特点、情状,而是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雨,这种手法属于侧面描写,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却也表现了雨的特点。这就是若即若离的感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小题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小题2:
颔联主要运用了远近、俯仰结合和叠词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小题2: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因为有这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故才有这样非同寻常的佳作。是为第一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