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小题1: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小题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小题2: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
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小题2:由诗歌尾联来看,本诗主要运用了借典的表现手法,以苏武进行类比,借古讽今,表达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睛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娴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意思对即可)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杜甫的《登高》一诗,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请简析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得分要点:一是为全诗渲染了萧瑟凄凉之气氛,二是奠定全诗悲哀低沉之感情基调,三是为诗歌抒发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作铺垫,四是点明了诗歌的时令环境。(只需答出两点,略作分析即可给满分。)
本题解析: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天高”点明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一句中“金陵”点明地点,“凉风发”暗示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待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I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古人创作诗歌时很重视炼字炼句,请结合第三、四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两句诗从俯视和仰视角度分别写云、城、水、露、月诸多景物,渲染了渺茫、静寂、清冷的氛围。“独上高楼”?的诗人凝神而望:因“凉风发”而水摇,影摇,幻觉为城摇;垂落的露珠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晶莹剔透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一般。“摇”“滴”这两个字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像的奇特,也充分表达了他当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