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2017-08-08 02:27: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宋诗,按要求答题。(8分)
雨睛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睛。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小题1】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小题2】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1分),“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不甘心立即销声匿迹;(2分)本联绘声绘形,突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景物特点。(1分)
【小题2】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诗人雨晴后所做之事,(2分);全诗不着一个“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尽管云雨的遮蔽广大猛烈,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本题可据此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首联的出句,“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颔联写景,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尾联用典,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本题可据此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尹潜①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舔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周尹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尝为岳州决曹掾。苦思为诗。本诗约作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当时北宋已亡,高宗即位临安(今杭州),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又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到处兵荒马乱。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1) 有人说,本诗题目就表明了作者漂泊无归之感,请问哪个词语体现了这层意思?试结合诗歌内容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野泊。诗的第一句实际照应了题目,“江月”点明了“野泊对月”。第二句“逋逃”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第六句“浪卷”再扣“野泊”二字。(意对即可)
(2)本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归、忧国伤时的感情。起句破空而来,忧愤满腹,领起全篇。“乱”字点明时势感慨,“可怜”二字又逗露情怀,“角声”暗喻兵祸,由忧虑自己到忧虑朝廷;尾句“眼中盗贼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登柳州城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___诗。(2分)
小题2:诗人登柳州楼眼中见了哪些景?从这些景可以确定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律诗。2分
小题2:诗人看到的是野草丛生,人烟稀少,海天相连,风急雨骤,芙蓉薜荔,重岭密林,江流曲折的景象。弥漫全诗的是“愁”的情感基调。(4分,前者是2分,后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每首四句者叫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八句以上者称排律。从形式上来看,本首诗应是律诗。
点评:律,是规定和法度。格律诗又称律诗。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小题2:试题分析:诗人登楼,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作者接着写近景,写的是近处所见,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再写远景,诗人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诗中首联,“愁思”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诗歌鉴赏(13分)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满眼风光"应该是哪些景象?(3分)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孙权的英雄形象?为什么要极力称颂孙权?(4分)
小题3:联系辛弃疾的诗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说辛词的豪放风格,在词中有什么具体体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站在北固楼上,望着眼前的神州秀丽风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尽收眼底。并且联想到悠长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事发生在这里,不禁感慨万千。
小题1:孙权的英雄形象从以下体现:年少万兜鍪;表现出孙权为一代年轻的贤君,虽然年轻但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杀敌陷阵。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出孙权尽管处在群雄争夺、势力割据的年代,依然能稳坐自己的一方领地,镇守东吴。与同是一方割据的曹操和刘备形成抗衡,孙权刘备和曹操问鼎三国,形成了当时三方互相制衡牵动的局面。孙权的智慧和谋略大大体现了制衡的思想,平衡的战略,诗人借用历史暗暗讽刺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在金兵进犯时不敢与之抗衡的懦弱表现,感叹时局,体现了诗人爱国卫家的精神。
小题1:诗人借古怀今,同时心怀忧国忧民的情怀,辛弃疾本身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在带兵打仗的同时也对朝廷的局势心存忧虑。敬重怀念曾经的爱国英豪,畅谈历史,评古论今。善于用典。


本题解析:
小题1:开头起问,何处望神州?在北固楼上,但望到的是何种风光,是滚滚东逝的江水,还要注意一点,千古兴亡,即当今与以往。看到与想到的让诗人感慨不已。
小题1:辛弃疾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小题1:他的诗是报国不成的血泪诉说,但这种诉语是豪情满怀的,答题时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答。在宋代他是主战派,爱国,但无机会报国,所以使用曲故或借古论今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