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2:29: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诏诱呼韩邪诸子,欲以次拜为十五单于。苞、级使译出塞,诱呼左犁污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至则胁拜咸为孝单于,助为顺单于,皆厚加赏赐;传送助、登长安。莽封苞为宣威公,拜为虎牙将军;封级为扬威公,拜为虎贲将军。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郡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未敢出击匈奴。讨秽将军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戍,有克之功,胡辄报。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城之固,延万里,转输之行,起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今天下遭阳九之厄①,比年饥馑,西北边尤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自当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薪炭,重不可胜,食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莽不听尤言,转兵谷如故,天下骚动。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三年》)
①阳九之厄: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赍:携带
B.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罢:通“疲”
C.以往事揆之揆:揣度,估量
D.虏要遮前后要:如要,要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命将征之,尽境而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而后乃今将图南
D.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当政后,对北方匈奴政权采取了拉拢分化政策,让蔺苞、戴级用丰厚的珍宝招诱呼韩邪部并加封官爵,试图割裂其势力,因而激怒了单于,给边关带来了灾祸。
B.北方边境的汉与外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代执政者处理这一矛盾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做得最差的是秦始皇,较好的是周宣王,然而都没有解决双方的对立,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C.要发兵征讨边关,王莽政权势必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核心是军用物资的征集和调运。讨秽将军严尤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以致俯卧床榻也深深忧虑,所以向王莽真诚直谏。
D.通过本文中的事实和古今更多的史实可以看出,在封建统治时代,要达成中外民族的和解,双方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认可和和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要:拦截) ?
小题2:C(C、均为:才。A、因为/凭借;B、就/来;D、将要/尚且)
小题3:C(文中“臣伏忧之”的“伏”为谦辞,不能理解为“俯卧床榻”)
参考译文:
王莽派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率领一万骑兵,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云中边塞,招致引诱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打算依照顺序封他们为十五个单于。蔺苞、戴级派翻译出塞,将左犁污王栾提咸,以及栾提咸的儿子栾提登、栾提助等三人,诱骗到云中塞下。他们到达后,就用威胁的手段,封栾提咸为孝单于,栾提助为顺单于,都给予厚重的赏赐,用朝廷驿车把栾提登、栾提助送到长安。王莽封蔺苞为宣威公、任命为虎牙将军,封戴级为扬威公、虎贲将军。匈奴单于栾提知听到上述消息,勃然大怒,说:“先单于受过汉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负。现在中国皇帝并不是宣帝子孙,恁什么坐上宝座?”于是派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栾提呼卢訾、左贤王栾提乐,率军进攻云中郡益寿塞,大肆屠杀中国官吏和平民。从这以后,匈奴单于栾提知逐个地告诉左右部都尉、各沿边亲王,侵入中国边塞进行攻掠,规模大时有一万余人,中等规模有数千人,规模小时则数百人。他们击杀雁门太守、朔方太守,及这两郡的都尉,掳掠官吏百姓、牲畜财产,不可胜数,沿边一带郡县空虚衰败。
这时,在北方边塞的各位将军因大军集结没有完成,不敢出击匈奴。讨崐将军严尤上书建议说:“我听说匈奴侵害中国,为时已久,汉有听说上古之世有非征伐不可的事。后来,周、秦、汉三代王朝才用武力攻击,然而所用的全不是上等策略。周朝用的是中策,汉朝用的是下策,秦朝则没有策略。周宣王时代,猃狁部落侵扰中原,前锋直抵泾阳,周朝命将领征伐,把他们逐出境外,即行班师。宣王看待外族的侵扰,犹如蚊子、虱子,驱赶掉也就算了,所以天下称颂英明,这是中等策略。汉武帝挑选将领,训练军队,携带轻便的装备和粮草,深入遥远的敌人心脏地带,虽然有克敌制胜和获得战利品的功勋,但匈奴反攻,以致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惫虚耗,匈奴也受到创伤,从而天下人称之为‘武帝’,这是下等策略。秦始皇忍不住小的耻辱,轻率地浪费民力,修筑长城,坚固结实,长达万里,运输调动,从海滨开始,虽然保持疆界完整,但中国内部枯竭,因而丧失政权,应是没有策略。而今,国家正遭受灾荒,连年饥馑,西北边陲,尤其严重。而朝廷却动员大军三十万人,供给三百天口粮,东方搜刮到海滨、贷山,南方搜刮到长江、淮河,然后才齐备。计算道路,大军一年都还不能集合。先到边塞的军队聚居在露天,士气已衰,武器已钝,在气势上已不可以作战,这是困难之一。边塞既然已经空虚,无法供应粮秣,从内地各郡各封国征集运送,又相互接续不上,这是困难之二。总计一个士兵三百天所用干粮,就要十八斛,不用牛力运输,是不能胜任的。而牛本身也要饲养,再加二十斛,负担就更重了。匈奴境内,都是沙漠碱地,大多缺乏水草,拿往事揣度,大军出发不满一百天,牛一定几乎全部倒毙,剩下的粮秣还很多,士兵却无法携带,这是困难之三。匈奴地区秋冬之季天气苦寒,而春夏又有大风,军队要多带炊具、木柴、炭火,重得几乎搬运不动。吃干粮饮水,经历一年四季,军队里会有发生疾病瘟疫的忧虑。因此从前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不超过一百天,并不是不想持久,而是力量不够,这是困难之四。大军自己携带物资补给品,则轻装的精锐部队很少,不能快速推进,即使敌人慢慢撤退,也无法追及。幸而追及,又被物资等拖累。如果遇到险要而难于通行的地方,大军鱼贯而进,后面马头紧接前面马尾,敌人前后夹攻,危险不能测度,这是困难之五。大量使用民力,功业又未必能够建立,所以我深深地忧虑!而今既然已经征调军队,应该让先到边塞的部队发动攻击。命令臣严尤等深入敌境,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击,给匈奴一个重创。”王莽不听严尤的建议,如同从前一样,把战士跟粮秣输往边塞,于是天下动乱不安。几年之间,北方边疆一片荒凉,野外有无人掩埋的白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傅岐,字景平,北地灵州人也。岐初为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是时改创北郊坛,初起岐监知缮筑,事毕,除如新令。县民有因斗相殴而死者,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命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使过节一日复狱。曹掾固争曰:“古者乃有此,于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主者勿忧。”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民无老小,皆出境拜送,啼号之声,闻于数十里。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年冬,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率众伐彭城,兵败陷魏。二年,渊明遣使还,述魏人欲更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高澄①此意,当复欲继好,不爽前和;边境且得静寇息民,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高澄既新得志,其势非弱,何事须和?此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今若许澄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新复败退,令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若如愚意,此和宜不可许。”朱异等固执,高祖遂从异议。及遣和使,侯景果有此疑,累启请追使,敕但依违报之。至八月,遂举兵反。十月,入寇京师,请诛朱异。明年二月,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其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望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未遂求和,夷情兽心,必不可信,此和终为贼所诈也。”众并怨怪之。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豊县侯,邑五百户,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举事者定于谋,故万举无遗策,信哉是言也。傅岐识齐氏之伪和,可谓善于谋事,是时若纳岐之议,太清祸乱,固不作也。
(节选自《梁书列传·三十六》)
注]①高澄,东魏丞相。②侯景,初为东魏大将,此时已投靠后梁。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又一次
B当复欲继好,不爽前和?违背
C“贼举兵为逆,未遂求和?成功
D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豊县侯?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服阕后,疾废久之?太后盛气而揖之
B累启请追使,敕但依违报之?卿但暂还家?
C常遣岐接对焉?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边境且得静寇息民,于事为便?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岐做如新县令时,县里发生凶案,郡守逮捕凶手,严刑逼供,凶手却拒不认罪,于是案件移交如新县,傅岐对凶手宽厚相待,凶手便俯首认罪。
B.傅岐形象俊美,举止得体,知识渊博,善于应付,所以在大同年间,梁与魏国和亲,经常由他接待魏国派来的使臣。
C.当梁答应了魏国的求和之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傅岐所料,侯景疑虑梁王会用自己交换贞阳侯,所以多次请求追回使者。
D.侯景叛乱,举兵攻入后梁都城,迫使梁王诛杀了大臣左卫朱异,并于次年二月同梁达成和议,割据了梁江右四州。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再:两次)
小题2:B。
小题3:D。(原文“请诛朱异”,不能理解为“迫使梁王诛杀了大臣左卫朱异”。)
翻译:傅岐,字景平,是北地灵州人。傅岐最初做尚书金部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服丧尽孝。服丧完毕以后,就得了久治不愈的病。这时候(梁)创设北郊坛,开始起用傅岐监督管理北郊坛的修建,工事完成后,就任命他为如新的县令。县里有平民因为相互斗殴而致死,死者家属告到郡里,郡里逮捕了死者的仇人,对他严刑拷打,疑犯始终不认罪,郡里就把案件交给如新县处理。傅岐就马上让人给疑犯解开枷锁,用温和的话语问他,疑犯立刻就俯首认罪。按照法令应该以死抵命,恰逢冬至节到了,傅岐就放他回家,让他过一天节之后再回监狱,官吏坚持争辩说:“古时候才可以这么做,现在却不能这样做。”傅岐说:“他如果不守信用,县令就应当连坐,请你不要担忧。”犯人竟然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回来了。太守对他非常惊叹,就把事件情况报告了上去。傅岐后来离开新县,县民无论老少,都来与他拜别,送他出境,啼哭号泣的声音,几十里之外都听得到。到了京都,被任命为廷尉正,并且兼任中书通事舍人。
傅岐形象俊美,举止得体,知识渊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与东魏和亲,魏国使臣一年来两次,梁经常派遣傅岐接待魏国的使臣。太清元年的冬天,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率领部下攻伐彭城,兵败后投降东魏。太清二年,萧渊明派遣使者回来,述说魏人想改变对峙局面,与梁通好议和,梁帝高祖下诏让各部门官吏以及亲近的大臣们商议。(宠臣)左卫朱异说:“高澄的意图,应该是想再继续以前和好的局面,不违背之前的和约;边境将能够使贼乱得到平息,使百姓得到安宁,对于事情颇有益处。”其他参议的人也都赞同这个说法。只有傅岐说:“高澄刚得势掌权,他的势力又不弱,何必要议和?这一定他巧设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萧渊明派遣使者,致使侯景担心东魏会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心中不安,就一定会图谋叛乱。如今假若答应高澄通好讲和,正是中了他的奸计。所以我们不应该答应这个和议。”朱异等人固执己见,高祖就采用了他们的意见。等到梁派遣了和谈使臣后,侯景果然有这样的疑虑,多次启奏请求追回使臣,高祖却只模棱两可地回应他。到了八月,侯景就举兵反叛。十月,贼冦打到了京都,侯景奏请诛杀朱异。第二年二月,侯景在京都前传达和谈表章,要求割占江西四个州,以安置他的部下,此后便当解除围困回到镇守地,高祖下诏答应了他。等到与侯景订立了盟约之后,城中的文武百官都喜欢雀跃,以为马上就可以解除围困了。唯独傅岐对大家说:“叛军举兵作乱,没有成功就要求讲和,贱民的本性,禽兽之心肠,一定不可以相信。这次和谈终究会被叛军所欺骗的。”大家都埋怨责怪他。等到侯景背弃盟约,没有人不叹服的。不久,皇帝下诏,因为傅岐勤于政事,册封为南豊县侯,赏邑五百户,傅岐坚决辞谢没有接受。宫城失守之后,傅岐带病逃出京都,死在家中。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发动战事的人,(取胜的)关键在于谋略,所以提出的计谋必须没有失算的。这句话说得真有道理啊。傅岐认识到齐氏的假装议和,可以称得上是善于谋划事情。当时如果采纳了傅岐的意见,那么太清的叛乱本来就可以不发生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22分)
(一)鸿门宴(片段)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地可尽也王:称王,统治
B.秦时与臣游:交往
C.项伯杀人,臣之活:使动,让(他)活下来
D.故来告良幸:侥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良入,具告沛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足当项王乎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D.谁大王为此计者约婚姻
小题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分)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分)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2)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3)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本题解析:
小题1:D.幸:幸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释实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幸”为“宠幸”。
小题2:A均为取独。B于是,竟然。C用来,按照。D替,结成。
小题3: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特殊的句式。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翻译:“为,兄,事”“具,倍”“旦日,蚤,谢”。
附【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刘夙婴疾病
D.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孟子?离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D
(2)答案示例(1):人若能秉持良知善性,则不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得志与否,都可以体现大道,成就贤德。
答案示例(2):人若能体道而行,则不论他做什么事情,是“泽加于民”,抑或“独善其身”,都将有益于世道,有利于社会群众。


本题解析:
(1)D孟子认为禹、稷、颜回执守相同的仁义,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因应身处之位,而表现出合乎那时位所应有的行为。
(2)主要是从他的品行(从善如流)和他的作为(为民谋福祉)来判断的。
【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