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2:29: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登记
C.向使六国各爱其人? 爱:爱惜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合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无论,不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古文(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僚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本文作于苏轼被贬徐州知府期间。
  “东坡为文,随物赋形,惟意所到,无复滞碍。”古人之说极有见地。请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观点出发,赏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叙人记亭,描景写鹤,又议鹤说酒,歌鹤赞人,头绪纷繁,但却散而不乱。文字以鹤、隐者、感慨三层布局,通过写鹤来写隐者,又通过隐者来寄托感慨。首先从 “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再从“饮酒于斯亭”牵引出隐者,最后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的感慨。议鹤说酒,以酒衬鹤,对比推理“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在这反反复复、曲折迂回的叙议中,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闲放情怀渐次显豁。可见,这段文字看似散漫,实则“心仪隐逸”的“气脉”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行文特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辛丑秋,将江阴
B.龙不胜,破山而去
盖夫秋为状也吾无意于人世矣!
C.非织作迟,尹家妇难为
D.草拂之色变
南而西招真宫?自山之面下,困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3分)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3分)现在到了虞山,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心里很不快乐。
(3)(4分)如果我早知如此,即使是做拥有万乘之尊的王公宰相,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一天而去就职啊!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去”,距离。B项“治”,准备。D项“识”,记住。
小题1:C项“为”表示判断,是。A项“之”,前一个译为“到,往”,动词;后一个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B项“其”,前一个译为“那”,指虞山,指示代词;后一个为副词,表大概、推测。D项“而”,前一个表承接关系,连词;后一个表修饰关系,连词。
小题1:A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项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的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项“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小题1:(1)“潜”、“名”各1分,大意1分(2)“面目”、“窈窕”各1分,大意1分(3)“诚”、“万乘”、“就”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没有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没有登山。
壬子年正月初八,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物龙的爪角弄出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这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不明显的现象,似乎又值得相信。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登山的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陡峭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十分险峻,像被破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又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记住了他说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好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离吴城)只有百里,这么近,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虞山,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是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噬!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黄门①朝暮送谊粥。建武中,诸王既长,各招引宾客,以练外戚,争遣致之,而缭清静自保,无所交结。及沛王辅事发,贵戚子弟多见收捕,绦以不豫得免。带崩,绦为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钟杂定郊祠礼仪,以诚记②正《五经》异说。北海周泽、琅邪承宫并海内大儒,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者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救郡国简用良俊。又议刑辟宜须秋月,以顺时气。显宗并从之。
  二年,以寿张国益萦平王,徒封给燕侯。其后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绦与羽林监南阳任魄杂理其狱。事竟,奏请诛荆。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抑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抑等衣尔邪!”绦仰而对曰:“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之义,‘君亲无将③,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鸡兄,经传大之。性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侧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帝叹息良久。绦益以此知名。
  其后弟鳍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绦闻而止之,曰:“建武时,吾家并受荣宠,一宗五侯。时特进一言,女可以配王,男可以尚主,但以贵宠过盛,即为祸患,故不为也。且尔一子,奈何弃之于楚乎?”鳞不从。
  十年,给卒,帽④赠甚厚,谧曰哀侯。帝遣小黄门张音问所遗言。先是河南县亡失宜丛,典⑤负者坐死及罪徒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奸,给常疾之。又野王岁献甘缪、膏怡,每辄扰人,吏以为利。给井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音归,具以闻,帝览之而悲叹,救二郡并令从之。(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绦列传》)  
  [注]:①中黄门:宦官。以下‘小黄门’亦宦官。②试记:预言将来事情的书。③将:做篡夺杀戮的事情。④帽:读feng,送给丧家助葬之财物。⑤典:抵押典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练外戚,争遣之 致:邀请
B.诏绦与羽林监南帕任魄杂理其狱 狱:监牢
C.男可以主 尚:匹配
D.遂委责午人,以偿其耗 耗:损失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明樊鲜“谨约”的一组是( )
①练清静自保,无所交结
②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
③事竟,奏请诛荆
④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
⑤弟鲸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练闻而止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练居家严遵孝道。他侍奉后母极为孝顺。后母去世,樊绦因哀痛过度,身体患病,不能支持。汉光武帝常常派宦官在早晨晚上送糜粥给樊绦以表体恤。
B.樊绦为臣坚持原则。广陵王刘荆有罪,汉明帝因为广陵王刘荆和自己是兄弟关系,因此特别悲伤惋惜,樊绦用《春秋》之理劝国君应杀掉妄图篡权的亲属。
C.樊练做事谨约自持。他秉承了父亲的风尚,远避权势,洁身自守;樊鳍却想娶楚王的女儿为妻,高攀帝室。樊绦认为贵宠太盛会招致祸患,但樊鳍未从。
D.樊练为国死而后已。樊绦去世前,汉明帝派张音询问他的遗言。张音把樊练因病没来得及说的两事报告汉明帝,汉明帝为之悲叹,下令按他的遗愿去做。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沛王辅事发,贵戚子弟多见收捕,绦以不豫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等到沛王刘辅的事情败露后,许多贵族子弟都被拘捕,樊鲦因为没有参与得以幸免。
  (2)先前(或在这之前)河南县丢失官钱,抵押典当及欠负官钱的人犯了死罪或者因罪被迁徙的人都很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一生坎坷陈同甫
[明] 李贽
?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语数侵澹,澹闻而噪之,即缴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日:“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②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光宗即位。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③,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亮志存经济④,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李卓吾曰:终始知公者叶。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选读》,有删改)
? [ 注] ①种放:北宋隐士,屡辞征辟,后诏至京,“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即日授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②繇:通“由”。③不朝重华宫:指光宗与退位为太上皇的孝宗不和。重华宫为孝宗居处。④经济:经国济民。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诣上书? 阙:朝廷
B.帝欲之,亮笑曰? 官:让……做官
C.以其事刑部侍郎何澹? 首:告发
D.而属台官亮? 论:讨论,评定
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成语中加粗词的用法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孝宗赫然震动,欲朝堂
①沐猴而
②风餐露宿
③衣锦
衣足食
菅人命
⑥扬长
⑦不期而
⑧不耻
A.①⑥⑧
B.①③⑦
C.②③⑦
D.④⑤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才华卓绝。他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文思敏捷,几千字的文章一会儿就写好;郡守周葵非常器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后来被光宗皇帝亲笔提为第一名。
B.陈亮见解独到。和金人议和以后,大家都很高兴,认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唯独陈亮保持清醒的头脑,呈献了《中兴五论》。但是奏折送上了,却没有得到回复。
C.陈亮一生坎坷。先是因酒后乱说大话招致牢狱之灾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后又因家僮杀人案陷于一场官司之中,只是因为皇帝和辛弃疾的极力营救才免于一死。
D.陈亮既有经国济民之志向,又有经国济民之才能。他虽然最后被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的官职,但没有到任就去世了。在文中,作者既赞扬了陈亮,又深深同情他的遭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始知公者叶。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等到周葵执掌朝政,朝中学子禀告事情,周葵一定指使他让他去拜见陈亮,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杰出人士。
(2)我想为国家开创几百年的基业,难道是想凭借这来博取一个官职吗?
(3)自始至终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但是郡守周葵竟然早年就了解陈亮,奇异啊!(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