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8 02:32: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法国)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C、波普原来在街上却不招人喜欢,被人们视为傲气、懒惰,后来被哈特等人接纳,被认为是和他们一样的好汉。这说明波普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了悟禅师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打破了。
僧人们无论如何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
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
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
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他卷起裤管,折一树枝,以树枝当手杖,一边探底,一边趟过了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首先要远离女色,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在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色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
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
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禅寺后,再作打算。
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的逃难,避灾的避灾,寺庙的香火一下冷落了许多。
海天禅寺落入清兵之手是早晚的事,胆小的僧人离寺避到了乡下,了悟却天天在大殿念经打坐,仿佛不知大军压境之事。
一个阴霾之天,清军一位大胡子将军率军士冲进了寺庙,其他僧人全逃了,唯了悟禅师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到来不管不顾,大胡子将军见这和尚竟敢如此蔑视自己,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问:“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目无本将军,你知道不知道本将军杀人如刈草一般!”
了悟正眼也没瞧大胡子将军一眼,朗声回答说:“将军你大概还不知道寺庙中也有不惧死的和尚吧,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来大胡子将军想大开杀戒,烧了寺庙,但听了了悟的回答,又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和尚的豪气与胆识,遂下令撤退。
海天禅寺就这样免于了兵灾。
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了悟闻知后借口自己乃闲云野鹤,执意谢绝了法眼方丈的美意,终于又云游四海去了。
小题1:本文是通过记叙哪几件事来体现了悟禅师道行深厚的?请分条概括。(4分)
答:?
?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他卷起裤管,折一树枝,以树枝当手杖,一边探底,一边趟过了河。
答:?
(2)唯了悟禅师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到来不管不顾。
答:?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法眼方丈的“放不下”与了悟禅师的“放下”的呢?(6分)
答:?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新理念:太阳能——氢能住宅
? 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比如,德国弗莱堡有个闻名于世的”,城中所有房屋结构在设计上都非常注意俘获太阳能,所有房屋的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建筑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的新形式。
? 尽管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但它并非尽善尽美。地球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因此,太阳能的最大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稳定性差。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地大量存储电能。
? 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矿物燃料所产生的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但如果利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成的电能,这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因此,在建筑中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就可相得益彰。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美国纽约技术学院向传统的太阳能建筑挑战,研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这种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该,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储存器。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由于通常厨房和浴室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多,卧室、客厅和书房消耗电能和热能比较少,因而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的消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这种太阳能-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声等优点。它表明,即使不依赖日益减少的矿物燃料而仅依赖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我们就可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家。
? 如果在这种建筑中再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以及在建筑该住宅时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那么,这种建筑的生态效益就更好了,使用的价值就更高了。
?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建筑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是从设计、建筑、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太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们的强大吸引力,向着“生态建筑”又迈进了一大步,可能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氢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而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的电能。
B.利用太阳能制氢,使氢成为一种”,这就有可能解决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可望实现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
C.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D.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在建筑中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两者可相得益彰。
2.下列表述不属于“太阳能-氢能住宅”工作原理的一项是(? )
A.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要进行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B.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初始能源太阳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
C.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输入一个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D.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器后,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被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无污染、永不枯竭等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点,所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B.太阳能-氢能住宅比太阳能住宅能更好地满足居住者对能量的需求,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可更新能源建筑,是太阳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C.若在太阳能-氢能住宅中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其生态效益将会更好。
D.由于太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故已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的第三条岸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 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哪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可他们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感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在旁边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错,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当中。噢,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在那,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地大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漂流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得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登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舞着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了一个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听说过他。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小题1:“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的具体所指和象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解释“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困境”的含义。(4分)
小题3: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题  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什么?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