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2:33: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将人的生活总是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咸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仍然剩下的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一家人都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予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虚无。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哧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哧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思路:顺叙。(2)好处:内容:①按时间依次写了古村人们一天的生活,②强调了古村人们按部就班,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③表达了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上帝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的主题。结构:④点题。 2.本句兼有形象和抽象,需要抽象词语“这一动作”在语境中具体含义“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理解“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这一比喻,理解“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这一借代、对比,“从未改变”在语境中具体含义。 3.①口语化;②多用短句;③整散结合;④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4.对按部就班又日日常新的生活的赞颂向往;对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的赞颂,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的赞颂,对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的领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罗锅桥 吴宏博 罗锅拉着他收破烂的车子,沿着河岸向村子走来。河水不深,却淌得很急。 他听见了孩子们的笑声。是对岸孩子放学回来了,打闹着,笑着。河这边有几个家长已早早地站在那儿等他们,因为河上没有桥,家长们不放心,每天接送孩子们过河已成了村里一道不变的风景线。 罗锅远远地站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背过河来。他无儿无女,是村里的老光棍,整天拉着那辆破车子,到周围几个村子收破烂。罗锅叫得久了,他的真实姓名已慢慢被人忘记。 “该有座桥了!”罗锅看着那群可爱的孩子,突然就有了这么个想法。 这时河岸不远处的坟地里响起了一阵鞭炮声,过了河的孩子们就飞跑向坟地,去捡那些哑炮玩。那是村里的石蛋为未过世的父母在砌砖墓,今天是竣工的日子。 村里这几年兴起了砌墓热,才四五十岁的人,儿女就把墓给砌好了,就好象是单等着死了。那一大片坟地已快被占完了。 罗锅向坟地望了望,叹了口气,拉着那辆破车子,一路“咯吱”着向村子走去。 以后罗锅每天都要从这河边经过,远远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地过了河,他才离去。嘴里念叨着:就在那儿吧,河床窄些。需要五千块,每天拉五十块…… 人们发现罗锅每天回来,车子上都拉着五十块砖,在那河岸上一步步吃力地向村子走来,那背就弓得更高了。他毕竟已是六十岁的人了。 一天、两天,两个月过去了,罗锅的门前已码了一大堆砖。 人们都说罗锅防老,没有儿女,就自个儿准备起了砌墓的料。有的干脆说,一个老光棍的砌啥墓,死了随便挖个土坑一埋不就得了,真是眼红了,人家子孙满堂,你有吗? 罗锅仍然往回拉着砖,听说是每天将收的破烂卖了,顺路回来在砖瓦厂换成五十块砖。再多了他买不起也拉不动。 一月又过去了。罗锅望着家门前那堆砖,心里想着那座桥,他仿佛看见孩子们唱着歌从上面欢快地走了过去。快了,再过几天就够了!他笑了,脸上那深一道浅一道的,分不清哪些是皱纹,哪些是笑容。那堆砖在夕阳里红得就跟血一样! 几天后,人们无意间发现罗锅已死在了那间破屋里,眼睁得圆圆的。人们估计是得了什么急症。没有人认为有什么可惜的,不就一个罗锅吗! 最后村上出面,用罗锅的那堆砖为他砌了座墓,帮他把眼合上,葬了。葬埋的那天,村长带领村里人,在坟前为他点了炉香,鞠了三个躬,说:“罗锅,你终于如愿以偿,睡在了砖砌墓里,地下有灵,也该瞑目了吧!”什么回声也没有,只有那风把纸钱吹得四处乱飞。 人们很快就淡忘了曾经的罗锅,村里好象什么也没少。 十几天后,外村一位泥水匠来找罗锅,人们告诉他罗锅已死了。泥水匠说:“死了,怎么就死了!一月前他在我们村收破烂时,告诉我说是等料齐了,让我给你们村盖座桥!那时他还好好的嘛!” “桥!什么桥?”村人很奇怪。 “怎么,你们不知道?他说你们村孩子上学不方便,便决定用捡破烂的钱给村旁的小河盖座桥!我今天就是来看看料准备得怎么样了。” 村人恍然大悟,他们这才想起了曾经的罗锅,明白了罗锅曾有的心愿。 一月后,一座桥横在了村旁的小河上。桥是拱形的,人们说那是罗锅趴着的样子。竣工的那天,村长重新带领大家到罗锅的坟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说:“罗锅,安息吧,你的心愿我们替你完成了!噢,我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罗锅桥’,好吗?” 小河日夜哗哗地从桥下流着,桥上那三个“罗锅桥”的红漆大字在阳光下灿灿生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小说有关罗锅修筑坟墓的内容与主题有密切关系,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B.“是该有座桥了”和下文的“罗锅向坟地里望了望,叹了口气”的心理。用心理、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罗锅此时的心理矛盾。 C.罗锅死后,“没有人认为有什么可惜的,不就一罗锅吗”,说明世人对老人善举的不理解,也为后文蓄势。 D.泥水匠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E.小说以“罗锅”作为重要的线索,以“罗锅”人物开始,以“罗过桥”结束,形象的说明了主人公伟大的一生。 小题2:作者以“罗锅桥”为题,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请分析村长带领全村人,两次为罗锅三鞠躬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2)罗锅桥既是老人形象的体现,又是老人精神品格的象征。 (3)对老人的怀念。老人的身躯消失了,却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座永恒的墓碑。 小题3:第一次是对一个普通老人的去世的简单的告别仪式。 第二次是对主题的升华,村民被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是对老人的敬重和深切的怀念。
本题解析: 小题1:(B此时的心理矛盾不对,E主人公伟大的一生评价过高)(答对一个给1分,答对两个给3分,一对一错给1分)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像、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
小题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小题3:对文章论述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揭示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有”不等于“融通”)
小题2:B(《老子》首先是一种自创体系的哲学,算不上严格以上的“互动互涵”)
小题3:D(抓住第一段第二句,第二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安先生墓表? 张方平
嘉祐中,仆领益郡。念蜀异日常有高贤奇士,今独乏耶?或曰:“眉山处士苏洵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然非为亢者也,为行而未成,我不求诸人而人莫我知也,故今年四十余不仕。公有思见之意,宜来。”久之,苏君果至。听其言,知其博物洽闻矣。既而得其所著《权书》、《衡论》阅之,因论苏君:“左丘明、司马迁之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师。永叔一见,大称叹,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先生亮直寡合,有倦游之意,独与其子居。又数年,召试紫微阁,不至,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俾就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集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
先生字明允。考①序,大理寺评事,累赠职方员外郎,以节义自重,蜀人贵之。生三子,澹、涣,教训甚至,各成名官。先生其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没,始读书,不一二年,出诸老先生之右。一日,因览其文作而曰:“吾今之学,犹未知学也已。”取旧文稿悉焚之,杜门绝宾友,繙②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由是著述根柢深矣。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一篇。当时见者多为不然。先生既没三年,而安石用事,其言乃信。其事业不得举而措诸天下,独《新礼》百篇,今为太常施用。若夫乡党之行,家世之详,则有别传存焉。今举始卒之大概,以表其墓。?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苏洵集》,有删改)
【注】①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②繙:同“翻”。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然仆言,至京师 然:认为……对
B.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除:除去,撤消
C.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 报:答复,回复
D.杜门绝宾友 杜:关门,封闭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行义以达其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C.司马迁之善叙事 句读之不知
D.今为太常施用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小题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祐年间,张方平管辖益郡,得知苏洵是蜀地的高贤奇士,结识苏洵后,他认为苏洵学识丰富,文章兼有左丘明、司马迁善叙事与贾谊明仁政的长处。
B.张方平写信给欧阳修推荐苏洵,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文章极为称赞,将之推荐给朝廷, 苏洵由此而名闻天下,士人争相传诵他的文章,当时文风也因之改变。
C.苏序教子甚严,苏洵的两个哥哥成为有名的官员,而苏洵直到二十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一两年后觉得先前所作文章不佳而全部焚毁,此后遍阅经典,遂成大家。
D.王安石母亲去世,苏洵并不前往吊唁,而且写了一篇《辨奸》,当时看到的人对此多不以为然。直到苏洵去世后三年,王安石执政,人们才发现苏洵是对的。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9分)
⑴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⑴僻远的地方不足以成就您的名望,为什么不到京城去游历呢?(“不足”“盍”“游”各1分)(3分)
⑵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博学”“参省”“知明”各1分)(3分)
⑶如果凭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下”“故事”各1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应为“任命,授职”。
小题2:B 于是,就(A前为“来”,后为“因为”;C前为取独,后为宾语前置标志;D 前为“被”,后为“做”)
小题3:“已冠,犹不知书。”苏洵在他的父亲去世后才开始发愤读书。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嘉祐年间,我管辖益郡。常想蜀地往日常常有高尚贤良之人与奇异之士,难道现在就没有了吗?有人说:“眉山隐士苏洵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然而他不是个高傲的人,他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不求助于人而人们不了解他,所以今年四十多岁了仍没有做官。您有想见他的意思,应该请他来。”过了好长时间,苏洵真的到了。我听他的言语,知道他是个知识渊博的人。不久看到他所写的《权书》、《衡论》,就对苏洵说:“左丘明、司马迁善于叙事,贾谊善于阐明仁政,这两方面的特点你都有。僻远的地方不足以成就你的名望,为什么不到京城去游历呢?”于是先写了封信给翰林欧阳修(推荐苏洵)。苏洵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到了京城。欧阳修一见,十分称赞,将苏洵的文章献给朝廷。自此苏洵名动天下,士人争相传诵他的文章,当时的文风为之一变,称他为“老苏”。先生诚实正直,难与世人相合,厌倦游宦,只与他的儿子住在一起。又过了几年,皇帝召他到紫微阁面试,没有到,就(降职)任命他做秘书省校书郎。派他到太常寺参与修纂建隆以来的礼书,任命他做霸州文安县主簿(领取朝廷俸禄)。编写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上奏朝廷还没有回复苏洵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
先生字明允。父亲苏序,大理寺评事,累赠职方员外郎,重视自己的节操与义行,蜀人推重他。生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教导训诫很严,苏澹、苏涣成为有名的官员。先生排行最小。已经二十岁了,还不知道认真读书。苏序去世,才开始认真读书,不到一二年,就超过了苏序。有一天,看自己所写的文章,说:“我现在所学,是还不懂得学习啊。”拿来以前的文稿都烧掉,闭门谢客,阅读诗书经传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贯穿古今,由此著述根底深厚。嘉祐初,王安石名望正盛,朋党一时遍布。欧阳修也认为他好,劝说先生与他交往,而王安石也愿意与先生交往。先生说:“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这是个言行与人情世故有违背的人,(这样的人)很少不成为天下的祸患。”王安石母亲去世,士大夫都去吊唁,先生独独不去,写了一篇文章《辨奸》。当时看到的人多不以为然。先生去世三年后,王安石执政,他的话才被人们认可。先生的想法不能被天下人实施,只有《新礼》百篇,现在被太常寺施行。至于他在家乡的行为举止,详细的家世,有别传记载。现在我只是列举了他生卒的大致情况,作为他的墓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液 晶 电 子 电 路
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一个很棒的电子电路便诞生了。通过调整每个像素格中液晶的排列方向,无需使用任何像晶体管、电容器、电阻之类的传统电子器件,这种软件便将一台显示器转换成为一种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的电路。
这种电路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的电子工程师西囊?哈丁和朱利安?米勒开发的。他们的实验目的是,运用遗传运算法则——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利用某些特定材料的电特性来制造电子电路。
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还能充当电容器。这意味着交变电流可以在两个相邻不相接的晶体间通过。
也可以对液晶显示器进行调整。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制造一种电场,这种电场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将单个液晶分子的方向改变几度能改变其电特性,从而利用这种变化制造出一种有用的电路。
为了制造这一电路,哈丁和米勒利用随机的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在每种电压值下,他们都分别使用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每一个像素格进行测试。他们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那些最接近声音鉴别器的组合方式被给予较高的分值。随着对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所有的电路都出现了“变音”,那些适应性较差的电路的“变音”比适应性较强的多。在这一过程重复了100次以后,一种可靠的声音鉴别器便诞生了。不过,虽然这一装置切实可行,但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遗传运算法则已经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比如说,在制造合金的过程中,这种运算法则就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但科研人员说,当这种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一些像晶体管这样的电子元件限制了它施展身手,因为晶体管只能像开关一样工作,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与此相反,液晶则具有丰富的物理特征,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哈丁和米勒说,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征,而不是使用多种元件,人类有一天将能够制造出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除了液晶以外,科研人员还在考虑使用胶水、电活化聚合分子,甚至细菌来制造类似的电路。
小题1:下面对“液晶电子电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液晶电子电路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便诞生了。
B液晶电子电路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还能充当电容器,
C液晶电子电路像晶体管电路,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
D液晶电子电路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随着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一些电路出现了“变音”。
B哈丁和米勒在制造液晶电子电路时,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
C制造合金的过程中,遗传运算法则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
D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遗传运算法则虽然已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但在使用时仍会受到限制。
B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性,人类制造出了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
C液晶电子电路开发的关键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
D遗传运算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晶体管电子元件会限制它施展身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A还需要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B项是“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偷换概念,且是“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能充当电容器;C项是液晶电子电路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小题2:A (范围不清,原文是指“所有的电路”。)
小题3:B (“人类有一天能够……”是一种展望,而非事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