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2:41: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谣。
(1)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时”“旋”均表动作的次数,经常而非偶尔,可见寡妇家里常常断粮,不得不常常挖野菜度日;常常砍柴也很困难,不得不连树叶一同烧掉。两个表频率的虚词,强化了寡妇贫困艰难度日的情景。
(2)田园里一片荒芜,桑林伐尽了,野菜也被挖完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限同情百姓的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深刻批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句)(4分)
(1)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3) ___________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 ,不思其反。(《诗经?氓》)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参考答案:(1)梧桐更兼细雨?(2)池鱼思故渊?(3)同是天涯沦落人?
(4)信誓旦旦?(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本题解析:根据标题及作者的提示填写,不得出现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小题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 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小题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语句入手,两首诗歌的题目中都有“独宿”,可见相同点就是孤独之情,从两首诗的意境看第一首中“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主要是恬淡,第二首中的“冷晕侵残烛” “寒枝不成宿”,主要是冷清。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手法的题目,诗中明确要求是“修辞”,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等,本诗主要第一首是比喻,第二首是拟人,答出手法后要注意答效果,效果一般都和诗歌的情感相关。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游钟山
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小题1】请赏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的“绕”“弄”字。(2分)
【小题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绕”字写出了涧水在竹林间静静流淌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注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字赏析。)
【小题2】第一首诗以环境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也可)以“涧”水无声、花草摇曳、“一鸟不鸣”写出了环境的幽静,“茅檐相对坐终日”,流露出诗人宁静、闲适、淡泊的心境,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第二首诗中”山”是诗人人格化的象征。变法失败后,出处进退虽然不同,诗人的理想情操没有改变,这种独立不移的精神寄托在对山的喜爱中。“山花落尽”和“山水空流”也暗含了对保守派得势的不屑。
或答:“山”字出现了八次,“山”的反复运用,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前二句以 “看不厌” “买山”“终待老”写出其魅力 ,后两句所写的山,山花落尽,已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豪华落尽,去掉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山长在”,“山自闲”的闲静自在的境界。
(手法各1分,情感各1分,情感写到任何一点即可得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绕”“弄”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绕”“弄”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绕”“弄”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先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然后综合起来便可得出答案。第一首主要以写景为主,仔细体会关键词“柔”“幽”可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景物幽深优美,自然渲染的是恬静的氛围,烘托的自然是作者惬意、悠闲的心情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第二首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分析,“山”字在诗句中多次出现,故可从反复的角度分析作答,“看不厌” “买山”“终待老”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静自在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