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3:01: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2)佳节又重阳,??。(《醉花阴》)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
(4)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5)??。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参考答案:(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橱”“恶”“搴”。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意思答对即可。)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鹊踏枝 ·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小题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2分)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小题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本题较难,意思对酌情给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目问的是“主要表现手法”,应从全诗着眼,如果只从上片看,很可能答案“情景交融”之类,但从全词来看,作者主要的是描写“一枝孤花”,围绕这一主要形象的手法,才是本题答案的要点。
小题2: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文后题目。(7分)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遭际受门第贵贱决定的不平现实。
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
C.诗的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语调时缓时急,富有节奏感。
D.此诗为歌行体,语言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

小题2:请简析“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这句诗是诗人情感的大转折,由情感的克制到情感的奔涌;(2分)把下句的情感推向高潮,为抒发诗人悲愤、无奈之情做铺垫。(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有误。诗人表面上是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小题2:要注意题目的分析。题干要求简析诗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本题的解答应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和诗句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作用的解答则主要是结构这一方面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牡丹
陈与义①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②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①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②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水和洛水。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龙钟客(客)
(2)A
(3)示例: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