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5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小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意象有:日暮、月初白、流萤、孤灯(2分)
【小题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意象,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找出能体现时间的意象,列出就可以了。日暮,说明已到傍晚时分;月初白,太阳刚刚升起;流萤、孤灯,都是晚上才有的景象。这几个意象的连用,表明了时间的变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下列各项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夜深而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不同类的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例句,感慨年长色衰,独守空船的凄凉身世,流出悲凄之泪。A.无故被休,伤心之泪;B.闻官军收复失地,欣喜之泪;C.与情人凄然别离,伤心之泪;D.感慨国破家散,伤 心、痛楚之泪)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浪淘沙?秋江?
张炎(南宋)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小题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小题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万里一飞蓬”运用比喻的手法,是说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自己有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飞蓬”,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三两点鸥沙外月”三两只沙鸥正自由自在翱翔,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自在闲适的沙鸥,反衬作者的满腹忧愁。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长笛霜空” 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末句以景作结,写得很是肃爽,营造了凄清的氛围,这笛声正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
点评: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客观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主观的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小题1:诗歌结尾句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其中“短愁”指怎样一种愁?(2分)
小题2: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总括(总结)全诗,或答点明主旨,或答揭示情感;羁旅(漂泊)或思乡
小题2:“迸”,为突然碎裂(破裂)之意(1),作者以此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让人感觉树叶不得自然脱落,而是断裂迸下的,显示了力量(1),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化虚为实)(2),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1)。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关键字。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值此孤独之际,我想,也只有那个温暖的家才能够抚慰一颗颗寂寞的心灵,此处,虽未写乡愁,确是字字言乡思,句句写乡思。诗歌结尾句在诗歌中起了点明主旨的作用。第八句总括全诗,卒章显志”,短愁”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 梦”之感。 “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小题2:“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抓准意象。君看,“日已暮”太阳已经落山,夕阳已然西下,每逢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又有几人不在思乡?这时的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想落脚歇歇吧,居然是“何处可维舟”,偌大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恐怕,这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更是一番凄凉吧。“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人怀念那个贫寒但却温暖无比的港湾。所以,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也难怪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想来,实在精致。树叶也已人化,随情而动。梦本无形,化入江水,又成有形,水之澎湃,愁之无限,凄清惨淡,溢于言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①,作诗,乃和前韵(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②。
注:①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②王逸《楚辞章句》,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4分)
?
?
(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参考答案:(1)这一联诗用比喻的手法。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也不懈怠,这句诗正好与“走马还寻去岁村”照应。人有信而事已非,正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苏轼正是因为遭受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从而产生了这样的虚无看法。(2)超然旷达,寄情山水。(如果把末句当作反语也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1)“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纪昀评曰:“三、四深警”。人如候鸟,感信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似乎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了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2)纵观苏轼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遂使他一生陷于三十多年的灾难之中,但他仍是“随缘自适”。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不死而贬去黄州,简直恍如隔世;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不必坠。”后人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还有本题对训练考生深入思考有帮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