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3:08: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闾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1)(4分)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2分)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2分)
(2)(4分)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分)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放言(其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试玉要绕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①钻龟:古人占卜的一种方式,把金属烧热钻烫龟甲,视其裂纹以判断吉凶。祝蓍(shī):焚烧蓍草,观察草灰的形状,从而判断吉凶。②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小题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中“决狐疑”的意思是:让犹豫不决的人变得坚决起来。
B.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树的材质要经过七年的生长。
C.忠心耿耿的周公开始时被误解有篡权的野心,周公为此恐惧。
D.篡汉自立的王莽在夺取政权过程中,给人以谦恭退让的印象。

E.周公王莽死后,世人无法知道周公和王莽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小题2: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它以通俗的语言表明一个道理。请具体说明是怎样的道理,这种道理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3分)A、E
小题:
(4分)第一句: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辨别事物真伪,评述(看待)(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的)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
第二句:作者先从正面以试玉、辨材为喻,再反面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王莽篡汉自立两个典故,表明上述道理。作者没有径直得出结论,而是让读者思考和领悟这一道理。


本题解析:
小题:
(3分)
A项,决:有所判定。E项,向使:当初假如。(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作者的意思是:周公、王莽如果死得早,没有后面(周公忠周、王莽篡汉)的史实,他们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实际上,周公王莽死后,世人完全知道周公和王莽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小题:
本题4分,说明道理,2分。表现手法:正反对比、比喻、用典,说出其中之二,意思对即可。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本诗颔联两句被后人奉为千古绝唱,请分析原因。(4分)
答:?
(2)本诗借所咏之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1)参考赏析:首先,颔联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疏影”“暗香”二词既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梅花的神韵。其次,意境美、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的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故此,后人有赞“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3分)
(2)诗人借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寄寓自己幽独清高、摒浊就清、不慕荣利、孤芳自赏的人格精神。(3分)


本题解析: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鸣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
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题目中能提示全诗内容的词语是?。(2分)
小题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小题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七绝)?别(2分
小题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3分
小题1: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
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常识的认识。四句的为绝句。八句及以上为律诗。还分为七言或五言。第二问可从题目中提取。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选取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用他们的依依难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所以很有特色。答题时可先写出其用何手法,并结合诗句举出事例,并写出其表达了何种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这两个字的传神之处在于其蕴含拟人修辞,更好的表达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描述其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小题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前两个意象为三分,后一个为两分。
小题2: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I分》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 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词人以“孤雁”、“寒日”“暮天”作为景物描写对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意的气氛,由此来衬托词人那种飘零浪迹天涯之苦,把词人无限的凄凉融于景物的渲染中。此类题要理解景物描写渲染对气氛同词人的情感是相一致的。
小题2: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要理解两首词所谓的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是指在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之处。《临江仙》“酒醒人静”后三句,从全词的写作时间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而《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词人想象的,也属于虚写;这种虚写的表现手法,能表现出词人对酒醒后的情景的设想,从而衬托了词人孤苦无依借酒浇愁,寂寞难耐的离别之苦。因此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