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08-08 21:09: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什么?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3.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 E.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F.“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参考答案: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 3、这是一句形象化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这一节的观点是“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在这一句前,说“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答案: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 4、答案为A、E。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A项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第①段中的观点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不是说“没有诗意”。E项考查对段落内容要点的概括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对于诗歌而言,“丑”和“恶”不是不可以写,但要抓住它们,还要有诗意的发现,并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这样才会诗意盎然。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钱伟长:科学巨子?传奇人生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但是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而南京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公费生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三年后,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后来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成长为引人瞩目的一颗科学新星。 1946年5月,正当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返回清华。当时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生活都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美国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1957年6月,钱伟长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一切职务。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年的9年间,他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下放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在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钱伟长说,“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他总结道,“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1983年,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的上海大学),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提出要拆除四堵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1992年,钱伟长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几年内竟风行全国。二十多年来,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八百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在近年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0年07月31日高博)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伟长弃文从理不仅仅是因为要用理科成绩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国难当头之际,有投笔从戎、实业救国的志向和抱负。 B.为了能够尽快赶上课程,成为清华物理系的正式学生,钱伟长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成了全校最勤奋刻苦的学生,结果仅用一个学期物理就及格了。 C.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庚子赔款留学的英国人公然无视中国人的抗日热情,包括钱伟长在内的一批留英公费生对此表示愤慨,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D.处在人生的低谷时,钱伟长仍然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
E.在钱伟长的求学和成长的历程中,钱穆、吴有训、冯·卡门等师长起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了名师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小题2:从钱伟长的学习经历看,解放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称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理解和评价的?(6分)
小题4:钱伟长一生中面临升学、出国、下放、治校等重大考验和抉择时有着相似的看法或信念。请你从中归纳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选D项3分,C项2分,B项1分。)
小题1:要点: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不拒绝偏科学生;可以跨文理选择专业;允许试学。
小题1:在钱伟长看来,“万能科学家”是别人对自己学无专攻、涉猎太广的批评之词。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一切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应当服从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需要。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令人敬佩。
小题1:在钱伟长看来,“万能科学家”是别人对自己学无专攻、涉猎太广的批评之词。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一切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应当服从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需要。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令人敬佩。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短文,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5-27题。
外行莫论曹操墓是一种学霸说法
有关“真假曹操墓”,近日在社会上引起诸多讨论。对此,中科院某专家表示,安阳曹操墓的证据已经足够,如果是“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就不能说外行话。
“真假曹操墓”的争论,本属正常的社会讨论。但是社科院专家的“外行论”,却一下子拔高到了话语权的层面。这就如小学生吵架,他们的争吵更多的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事实上,在历史真相面前,没有哪一个人能称为真正的“内行”,所谓“内行”,也都是相对的。社科院专家说人家“外行”,主要是说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流行墓志铭,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偶尔出现。可是万一哪天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了真正的曹陵墓志铭,那又作何解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应该本着“论从史出”的方法。
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对待曹操墓的问题上,我们“大胆假设”此墓为曹操墓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关键要落实到“小心求证”的层面。我们要允许别人找出反证,而不是嚷嚷“你无权质疑”,当一个“学霸”。
梁启超先生曾说,史学进步的特征之一是“观念之革新”,这里的“观念之革新”就是一种积极的学术心态,即允许质疑者发出质疑的声音。所以在“真假曹操墓”面前人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选自《扬子晚报》2010年1月3日,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中科院某专家的“表示”的意图是什么?文中被专家认为“外行”的人提出了什么疑问?(4分)
??
??
小题2:联系全文,赏析“这就如小学生吵架,他们的争吵更多的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这句话的妙处。(5分)
??
??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在对待历史考古的问题上应持怎样的学术态度?(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1)引出全文议论的“靶子”,为下文揭示“学霸”的实质,提出科学的学术态度做铺垫。(2)观点是:没有出土曹操的墓志铭,“曹操墓”真假难以确定。
小题2: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指出这场“以势压人”的争论俨然变成了一场小学水平的争斗,只能使学术讨论失去高雅性。通俗形象而又不失讥讽意味。
小题3: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么,主张拆除者又问了:在那有利的方面呢?我们计算利用城墙上那些砖,拆下来协助其他建设的看法,难道就不该加以考虑吗?
这里反对者方面更有强有力的辩驳了。
他说:城砖固然可能完整地拆下很多,以整个北京城来计算,那数目也的确不小。但北京的城墙,除去内外备有厚约1米的砖皮外,内心全是“灰土”,就是石灰黄土的混凝土。这些三四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灰土坚硬如同岩石;据约略估计,约有1100万吨,假使能把它清除,用由20节18吨的车次组成的列车每日运送一次,要83年才能运完!请问这一列车在83年之中可以运输多少有用的东西。而见这些坚硬的灰土,既不能用以种植,又不能用作建筑材料,用来筑路,却又不够坚实,不适使用;完全是毫无用处的废料。不仅如此,因为这混凝土的坚硬性质,拆除时没有工具可以挖动它,还必须使用炸药,因此北京的市民还要听若干年每天不断的爆炸声!还不止如此,即使能把灰土炸开、挖松、运走,这1100万吨的废料的体积约等于十一、二个景山,又在何处安放呢?主张拆除者在这些问题上面没有费过脑汁,也许是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乃至没有知道墙心内有混凝土的问题吧。
就说绕过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讨论,假设北京同其他县城的城墙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工程,计算把城砖拆不做成暗沟,用灰土将护城河填平,铺好公路,到底是不是一举两得一种便宜的建设呢?
由主张保存者的立场来回答是:苦心的朋友们,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呀,四面都是广阔的平原,我们又为什么要费这样大的人力,一两个野战军的人数,来取得这一带之地呢?拆除城墙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是可以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果实的。将来我们有力量建设,砖窑业是必要发展的用不着这样费事会取得。如此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这样辩论斗争的结果,双方的意见是不应该不趋向一致的。事实上,凡是参加过这样辩论的,结论便是认为城墙的确不但不应拆除,且应保护整理,与护城河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善于利用,使它成为将来北京市都市计划中的有利的仍为现代所重用的一座纪念性的古代工程。这样由它的物质的特殊和珍贵,形体的朴实雄壮,反映到我们感觉上来,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
1.文段中主张拆除城墙者的理由是什么?
?
2.反对拆除城墙者是怎样辩驳的?
?
3.从双方辩论的情况看,你认为哪一方占主动?为什么?
?
参考答案:1.主张拆除城墙者的理由是能拆下很多砖,用于搞其他建设。
2.反对拆除城墙者认为拆除城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墙内的灰土毫无用处,而且无处安放;拆除时需要爆破,产生噪声污染;拆除城墙,就毁掉了一件国宝文物,是犯罪之举。
3.从双方辩论的情况看,反对拆除的一方占了主动。因为他们辩驳的理由具体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居室和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意对即可)
2.“古代语言”与“雨鞋和雨伞”都是别里科夫借以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本质属性一致,都是他生活当中的套子。(意对即可)
3.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表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起到了强烈的讽刺作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