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道公正情节之状以闻 B.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对犯了法的人不计较。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喝)鳜鱼汤,正是严寒的冬季,集市上不能买到(鳜鱼)。
(2)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只带几个仆人,不带一件兵器,辗转行走于山林沟壑中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质:典当、抵押,“质”的基本意思有以下几个:单纯的,质问,抵押(物或者人),通假字,同“贽”,礼物。注意语境的具体意思,进行排除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确选项不难。同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一般这道题目都是课内知识课外考。大部分实词都是一词多义,同学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哪些义项是经常用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频,这些词语要注意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 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点评:本题采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题目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
小题3:试题分析:“有犯不较”出错,应指对冒犯他的人不计较。
点评: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本题常见的设题陷阱为张冠李戴、时间颠倒、无中生有等等,平时做题注意总结。本题设错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上下文的推断能力。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尝”:曾经,“方”:正,“市”:买,名词用作动词;(2)“微服”:改变服饰,“许”:左右,“趋”:快速奔赴,注意句式和句意的通顺。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
【参考翻译】
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又划开臂膀用臂血书写佛经(以示对神灵的敬畏),不久,母亲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因寇准推荐他的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强盗反叛朝廷,这时,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得到了查道好的政绩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优厚地嘉奖了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苟延残喘一会儿啊!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务农。
天禧元年,查道被调到虢州任知州。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灾,百姓歉收。查道打开官府粮仓赈救灾民,又设粥棚施粥救民,并拿出种麦4000斛作为百姓开春的种粮。老百姓多亏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其子奉礼郎官赵循之坐传车前去治办丧事。
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穷,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当初,查道科考,因贫穷没有盘缠进京,亲戚族人集资三万钱馈赠他。后来,查道路过滑台,前去拜见父亲的朋友吕翁,不巧吕翁已死,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吕翁的哥哥将要卖掉自己的女儿来帮助埋葬。查道拿出包袱中所有的钱财给予吕翁哥哥赎女,并为他的女儿选择女婿,另外出资作为嫁妆。有一位故人死了,因家中很是贫穷,打算将自己女儿抵押给人作丫鬟。查道替他赎回了女儿,嫁给士族人家为妻。同朝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操行。查道好学,嗜好与人下棋。平常生活喜好吃蔬菜素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默坐静养整天。衣服用具十分低下节俭。享寿64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鬻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则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而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①,患客剥啄②,使乙司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谢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为尽力。或使乙贳③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④。”窃疑其言不经,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②剥啄:敲门声。?③贳:(shì)赊欠、赊买。?④爇:(ruò)燃烧。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乙司阍司:看守
B.若主人令谢他客谢:道歉
C.窃疑其言不经经:合乎常规
D.吾家以千钱鬻之鬻: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自五六以上,则能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置吾周而徒手行/或五十步而后止
C: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为尽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若主人令谢他客,主语是“主人”,谓语动词是“令”和“谢”,宾语是“他客”,那么“谢”为动词就没错。 “余尝结夏课1,患客剥啄2,使乙司阍3。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后语境是“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那么可以推断出该词的意思:闭门谢客,拒绝进入。
点评:“谢”在文言文中出现的几率比较多,义项也比较丰富,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孔雀东南飞》中出现了三个义项,“多谢后世人”中是“告诉”的意思,“阿母谢媒人”中是谢绝的意思,“谢家来贵门”是辞别的意思。
小题2:A项:还,连词,表并列;却,连词,表转折。B项:连词,表顺承。C项:用。介词;来,连词。D项:替,介词;表判断,是,动词。
点评:划线虚词均为考纲规定范围,而且用法都是平时所学的用法,难度不大。“为”表判断时读作wéi。
小题3:此句关键的理解是“索”。文章提供的答案中,“索”解释为“借钱”。我们看前语境“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为尽力”,可见,乙为了“或使乙贳4物,未酬市价”,也就是为了“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主人”,怎么会在死前欠钱还钱呢?所以,索:索要。索要做工的工钱。
点评:本次翻译句子颠覆了以前主观试题的形式,改为了选择题型,大大降低了难度。但是选择题也一定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有的放矢。
小题4:文中,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谢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张乙说客人进来,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由此得知,“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是错误的,是客人“诳”的结果,用以表现张乙的“资质愚钝、行事简单”。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一定要联系前后文,不要孤立理解一句话。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