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8 21:30: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小题2: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发”为什么先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小题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任何一个自诩为精英分子的人看来,我们的很大一部分日子即是用键盘敲出来的,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装备起来的。我们每天的活动半径超不过一公里,可是,斑斓的世界尽收眼底。这就是我们常常要说的现代感。何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我们被抛入了大众传媒组织起来的社会。
  我们了解的世界大部分是由各种知识和消息拼贴起来的。少量的知识具体、可靠,可以从中体验到世界的质感和重量。然而,我们的更大一部分世界仅仅是文字、图片和影像连缀起来的。它们不是世界本身。大众传媒是提供这些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强大支持系统。如果互联网全部中断,电视关闭,一切报刊停止发行,那么,我们心目中的世界立即会变得极其狭小。
  夸张一点说,诸多大众传媒就是我们的文化感官。大众传媒决定我们看得到什么。相反,没有进入大众传媒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然而,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同时生活在大众传媒提供的某一个知识架构内部。几张报纸、几个电视频道或者几个网站布置出一个一个大千世界的幻象。相当多的时候,我们对于大众传媒的信赖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眼睛哪儿比得上电视摄像机?我们的耳朵哪有互联网的覆盖面?一个人只看得见小小的生活区域,大众传媒通常拥有一个俯视社会的制高点。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大众传媒提供的知识和消息视为生活。生活的各个维度都按照大众传媒提供的比例展现。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这种生活会突然卡在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条巨大的裂缝,如同一阵风吹翻了舞台上的布景--裂缝背后是另外一些出人意料的景象。这时我们突然觉得怪异:大众传媒展现的生活为什么如此单薄?
  许多人对于这种结论感到了不安--仿佛我们的生活不是真的。什么是真的生活呢?大众传媒仅仅是一些幻觉,某些更有价值的生活因此沉没了吗?我们怎么能保证,大众传媒之外不是一种更没有价值的生活?这个世界上,了解真相从来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反,获悉真相常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存在另一种选择:无知是福。真实就那么重要吗?如果一个人即将命丧黄泉,真实不真实又有什么关系?“真”这个观念有什么理由如此重要,以至于它的意义甚至超过了生命?当然,还有一些问题为难我们:什么是真实?如何定义真相?如果真实或者真相来自我们感官的经验,那么,那个由大众传媒营造的虚拟的空间不是已经征服了眼睛和耳朵吗?另一个更为致命的困惑是,我们怎么能证明,人们不是从一个虚拟的空间逃到了另一个虚拟的空间?所谓“真实”会不会是另一种幻象?
  无论是沉溺于大众传媒还是挑战大众传媒,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思想史上的先哲曾经用各种寓言表明他们的困惑。现今众多的精英分子飞速地敲打键盘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在摧毁大众传媒制造的“铁屋子”,还是在继续生产“铁屋子”?(节选自南帆《传媒的铁屋子》,有改动)
1.下列关于大众传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支持系统将文字、图片和影像连缀起来提供给我们,形成了我们心目中的世界。
B.大众传媒作为我们的文化感官过滤了世界,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代替我们对世界作出判断。
C.大众传媒因拥有俯视社会的制高点,其功能也远远超出人类的自然感官,所以赢得了我们的信赖。
D.大众传媒使我们生活在它提供的知识框架内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世界的质感和重量的获取,源于自己对具体、可靠的知识的体验而非间接感知。
B.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的范围虽然因大众传媒而扩大,可是这个世界并非世界本身。
C.只要能觉察到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与现实不相吻合,我们就能识破其虚幻的一面。
D.由大众传媒提供的知识和消息所营造的生活虽是幻象,但是这种生活未必没有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依靠大众传媒来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
B.既然无法定义什么是真实,那么也就无法判断什么是虚幻;既然无法印证真实的重要性,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为获取真相而付出。
C.我们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认知上的困惑和困境有其深层的哲学根源:自古以来中外哲学都没有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才是真实。
D.那种被人们称道的现代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虚幻性。精英分子们不应沉溺于此,而应认真思考有关真实的问题。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申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现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乌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项、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靳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宾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恚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两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夭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地悠悠陈子昂
  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荚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确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1.结合全文,概述陈子昂诗歌革新的背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子昂诗歌革新的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要求?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你怎么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昆仑睛雪
王宗仁
?  如果要我给青藏高原开出八大或十大景观,“昆仑睛雪”当是我最欣赏的第一景色。在酷冷高寒的青藏高原上落雪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最冷的时候下雪,那叫暴雪;最热的时候也下雪,那叫暖雪。昆仑山当然也不例外,不是有这样一句诗吗:“六月昆仑白头翁”,把昆仑山人格化了,一夜夏雪飘洒,巍巍雄壮的大山变成了银鬓白眉的仙翁。落雪贯串在昆仑山的一年四季。抬头迈步就能看到雪,雪,除了雪还是雪。望不断的雪。偶尔遇到一个晴天反倒很稀罕了。只是晴天也有雪,那叫晴雪。可以想见,碧空丽日,白云绿地,这时候赏雪观景,该是多么惬意的陶醉!
  在领略昆仑晴雪的独特景色之前,我先给亲爱的读者把昆仑山四季落雪的不同壮景展现出来。
  春雪。仍然是寒风,但藏在风里的雪刺已经变软了,吹到人身上开始打弯儿。风中夹带着雪花,像斜斜的翅膀,飘逸着。人会感到天空也在旋转。这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带着冬的残片。这残片也许可以称作雪的信息吧。雪花终于落到地面了,不久就融化了,渗入到土地之中。一朵雪花就是一颗春天的种子,开启人们封锁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心事。
  蛰伏的小刺猬因兴奋而有了倦意。
  夏雪。昆仑山似乎没有夏天,从春往秋过渡的那个短暂的瞬间是不是就是夏天?人们看到飘洒在阳光中那些白羽毛似的东西其实就是雪。她漫不经心飘落着,一路唱着,洒下激情,争着给大地印下邮戳。如果你伸手去接,掌心落下的只是一摊浅浅的水印!
  我要是把这些水印装订成册,一直能码到昆仑山那么高!秋雪。她来得很慢,好像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晃晃悠悠地飘来。越走越远,却越来越大。好久好久,你才感到她在你的头上降落,在屋顶降落,在树梢降落。最后她很不情愿地给大地盖上一层厚厚的地毯。皑皑无际,偶尔露出一棵骆驼草,显得异常孤独。我不知道这棵草是否有语言,在它被掩埋之前是想和我告别还是要对雪诉说!
  一匹骆驼冷眼看着被雪罩得灰蒙蒙的昆仑山。
  冬雪。暴风与狂雪同时来到昆仑山。她来势很紧很猛,大雨一样的大雪落下来,瞬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江河湖海和大山冰川,就被掩盖得严严实实。但是雪不藏垢纳污,她揽在怀里的所有东西,都会好好保护,都很清晰,完好无损。听,河水贴着冰冷的地面仍在哗啦哗啦地流着。
  岸上,人们闻到了被冻死鱼虾的腐臭味。
  该欣赏昆仑晴雪了。
  我特地挑选了一个碧空丽日的中午,在昆仑山下的戈壁滩上漫步。天、地、山被皑皑积雪融为一体,满世界的白,满世界的洁,满世界的爽。雪洗净了红柳,洗净了公路,洗净了蓝天,也洗净了太阳。太阳喷射着明亮的银线,扎在雪地上。于是你会有这样一个错觉:那银线是从雪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长高,越长越高,昆仑山也跟着在长。整个世界都被雪泡软了!这时我想起了古人写到雪的那两句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也是在这当儿,我看到不远处惊慌失措地跑来一只动物。不过不是狗,却是藏羚羊。它在逃命,因为追上来一个提着枪的猎人。藏羚羊跑到一座悬崖边,无路可走了。到了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吧。无路可逃了!眼看猎人的扳机就要扣响。怎么办?藏羚羊没有跪卧求饶,却跃身跳下悬崖。也许它死了,但至死也没交出自己的尊严。那猎人在崖头站着空望了好久。
  我也站在崖头好久。我不愿意把我的目光投向不值得我望的地方,只是一直投到悬崖之下,那里有一摊英雄血。此刻,丽日碧空下,昆仑的天那个蓝呀,昆仑的雪那个白呀,昆仑的血那个红呀!最壮的昆仑风景!(选自《新民晚报》,2009年10月11日)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昆仑晴雪”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藏羚羊跳崖”,为什么“我”和“猎人”都在崖头站了很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为“昆仑晴雪”,但为什么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昆仑山春夏秋冬的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