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8-08 21:30: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 “此难”指什么?曹操怎样“脱此难”?请简述这个情节。 ? (2)葛朗台在临死前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简述之。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问题。 精神好望角 俞可 要不是一代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猝然陨落,本届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将充溢着由他谱写的主题歌。 为世界杯谱曲,并非出于杰克逊对足球的痴狂,他谱曲,为的是那块承载先祖及其“黑奴”同胞悲惨历史的土地。25年前,时值埃塞俄比亚大饥荒,美国歌坛45位巨星遂联袂高歌《天下一家》,唱响全球,激荡人心,拯救非洲的伟大事业遂成时尚。这首上世纪80年代销售量最大的单曲便是由杰克逊联手莱昂纳尔。 里奇共同谱写。不包括募捐资金,仅仅唱片发行的盈利,到去年为止,已累计6300万美元,全部用于非洲人道主义援助。 当然,杰克逊着意为世界杯谱曲,还为了一个人—象征着非洲大陆自由与解放的纳尔逊·曼德拉。于是便不难理解,他为何三番五次表露,希望在南非颐养天年。 杰克逊的夙愿终成遗愿。失却了杰克逊版主题歌的世界杯毕竟增添一份缺憾,然而,全球依然瞩目非洲。与其说,全球瞩目非洲,聚焦92岁高龄的曼德拉。不仅因为他为非洲自由与黑人解放战斗一生,也因为他为种族和解与世界和平奋斗一世。曼德拉俨然成为非洲大陆的化身。 1990年2月11日,代号为46664的黑人古稀翁跨出囚禁其27年的罗布恩岛监狱。“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出狱时怀抱白人孩童的曼德拉恰好被摄像机捕捉,这个定格意味着,这场战斗将始于种族和解终于世界大同。 几天后,一场大型集会在如今的约翰内斯堡足球城体育场隆重举行。曼德拉把热带风情穿上身,右掌紧握成拳头,高举头顶,高调亮相。现场12万余群众声嘶力竭地高呼其名,衬衫、手势以及那脸上可消融一切愤懑与怨恨.的笑容,成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标志。 就在这座球场,6月11日,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拉开序幕。也是在这座球场。1994年,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举行首次大选,曼德拉当选总统。次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由于橄榄球是传统的白人大众运动,充当种族隔离的工具。南非国家队遭遇国际抵制。由于无国际实战经验,战绩每况愈下。于是,刚刚掌权的黑人政要视其为奇耻大辱,决意放弃参赛资格。曼德拉即刻召见南非橄榄球国家队队长皮耶纳,一位来自上层社会的白人。 始而面面相觑,随即脉脉含情,继而促膝长谈。皮耶纳遂率全队登陆罗布恩岛,又走进黑人社区,与孩童打成一片。这支球队捕获了黑人同胞的心,最终夺冠。整个南非为之沸腾,白人拥抱着黑人,黑人亲吻着白人。黑与白,五彩调色板的底色,一旦交融,便幻化为一条缤纷的彩虹,高悬于非洲大陆的南端。 曼德拉叙述的是囚禁自己长达27年的罗布恩岛监狱,并以此感染了皮耶纳。 罗布恩岛是南非西海岸的一颗翡翠,20世纪60年代起,将反对种族隔离的黑人政治犯大都囚禁在此。监狱辟有一处采石场,采石场虽为劳作之用,却旨在摧残囚禁者之意志。然而,曼德拉如获至宝,以此为契机来砥砺斗志锻造雄心雕琢宽容。采石场至今仍在,却多了一堆小石块。那是曼德拉及其战友出狱后4年重返故地的印迹。当时,曼德拉步入此地,率先捡起小石一块,置于地面,他人步其后尘,大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势,遂成堆垒,颇为可观,亦成一景。 从该岛再往南航行片刻,船只便可抵达好望角。好望角,意即可眺望美好希望之岬角。它最初被称作“风暴角”,但危机与机遇并存,一旦闯过此角,便有望通向富庶而又神奇的东方。 不可战胜之曼德拉,富有全球感召力,何尝不是这块世世代代流血的非洲大陆之精神好望角呢?不可战胜绝非置对手于死地的同义词,而是和为贵的代名词。就如本届世界杯,尽管南非早早出局,但从国际足联宣布南非承办那时起,南非已成真正王者。 1.这篇传记中,作者几次提到约翰内斯堡足球城体育场?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作者特意描写了罗布恩岛监狱的采石场及“一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本,阐释本文为什么以“精神好望角”为题,谈谈你对“精神好望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可怜的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窗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忽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异,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玻璃隔着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内一圈来寻找生命的出口呢?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精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一样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加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身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更要退后一步,关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关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决一切的苦痛与纠葛。但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姻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更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啊!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而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在于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知道呢?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从第二段开始又自然地过渡到了小黄蜂,写小黄蜂的目的是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从全文来看,整篇文章委婉含蓄,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小黄蜂来寻找生命的窗口,浅显易懂。 C.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可见作者观察的认真仔细,是为了使文章的描写细致入微,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写作笔法。 D.“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有生命的许多选择。
| E、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读者对话,娓娓道来,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2)小黄蜂的什么举动使作者感到惊奇?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6分) (3)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类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4分) (4)请解释“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这句话的内涵?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缬毛织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蓝色缬绢和唐代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臵的大量蜡缬残幡。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绑腿等都是蜡染制成,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苗族蜡染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随着苗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冲击。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近年来,苗族地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当他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当我们翻看苗族妇女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现在尽管还有画得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说,苗族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但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使苗族服饰工艺得到了肯定,服饰工艺的传承不仅关系到苗族服饰文化的保存,也关系到了苗族人谋生技能的延续,因此可以说包括苗族蜡染文化在内的服饰工艺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的心灵,架起了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接起来,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愉悦。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保持发扬,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小题1:下列有关蜡染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蜡染是将麻、丝、毛、棉等织物用蜡进行点绘,并放入染料缸中浸染,然后除蜡的古老的防染工艺。 B.苗族蜡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反映着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世代传承,吐故纳新,近年呈退步趋势。 C.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发展到现代,除以蓝白二色为主外,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风格。 D.蜡染工艺在苗族居住区广泛流行,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苗族妇女是苗族蜡染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
小题2:下列对苗族蜡染呈现退步趋势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在苗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头巾、绑腿等日常生活物品,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已经不需要手工制作,蜡染工艺品使用范围缩小。
B.苗族不断融入现代社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蜡染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这将导致蜡染工艺走向消亡。
C.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被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逐渐同化的境地,自生自灭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D.经济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逐渐变得功利化,近年来画的蜡染大多追求制作速度,笔画粗糙。
小题3:下列推断,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的在新疆有的在敦煌,这说明在古代蜡染就有可能广泛流传。
B.苗族蜡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关键是点蜡时构图技能和独特工艺的延续。
C.苗族蜡染呈退步趋势,这体现了苗族人在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时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
D.人们购买苗族蜡染,只需要凭直觉就可以判断是传统工艺还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5、单选题 下列句子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哲学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无论在思想或艺术方面都标志着作家的一次飞跃。
B.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是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
C.经常出入葛朗台家门的客人有两家人: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台。格拉桑一家。这两家人上葛朗台家来,是看上了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
D.女仆拿侬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丑陋而内心单纯,反差强烈。
E.《人间喜剧》,广泛地反映了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突出的主题是:家庭的苦难、婚姻的悲剧。巴尔扎克紧紧抓住金钱主宰一切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利欲熏心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一幕幕人间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