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试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请分别归纳概括“梅”的特征。
?
(2)两首词借梅的形象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
参考答案:(1)特点: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2)情感:陆游的词以梅自喻,托梅言志,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
毛泽东的词以梅喻人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并借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意对即可)
2.反衬手法。(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9.人有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参考答案:8.(4分)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9.(4分)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这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4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题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
【小题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2分)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的。(1分)
【小题2】作者写冲天一鹤是且来表明心志,在困难中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甸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刘禹锡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丁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鹩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鹅,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邀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指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作者针对“客中怀抱”,是如何进行“曲写”(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写其事的笔法)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于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像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