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小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小题2:
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小题2:
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
参考答案:(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本题解析:
(1)第三四句中,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2)第二题考查的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步骤: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此种修辞,最后说明运用修辞的效果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此诗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请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一身”“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②“六千里”“十二年”又分别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该诗一方面叙“别离”之意,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颈联寓情于景,表现分别时的无比凄恻、哀伤而怅惘之情。尾联写别后相思之梦,显得情深意浓,真切感人。
②另一方面又抒“迁谪”之情。第二联,用“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高度概括的自己屡遭贬谪的凄惨经历,表明抒发了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大意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C.诗人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的感情。
D.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C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手法。D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解答问题。(6分)
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中过吉水小盘渡西归
[宋代] 杨万里
风卷寒江浪湿天,斜吹乱雪忽平船。
碧琉璃上琼花里,独载诗人孟浩然。
(一)请简要分析“湿”“平”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
(二)结合诗歌最后一句提到的“孟浩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3分)
?
参考答案:(一)两个动词夸张地突出浪猛雪大的情景。(二)诗人以孟浩然自况,表达了潇洒风流旷达自得的情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