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A.①嗣明为其诊脉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若其出郡,医药难求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①大宝未期而卒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①访诸医,无识者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用鹅蛋一样大的粗黄色石头,用猛火烧让它变红,放入纯醋中,自然就有石粉末落在醋里。
(2)嗣明就给她开了处方,让人骑马去城里购买药,并告诉服药方法。
本题解析:
小题1:期:一整年
小题1:A介词,替,给。B前者代词,“他”;后者语气副词。C前者顺承,“就”;后者表修饰。D前者“……的人”;后者起句中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小题1:①是说马嗣明年青时好学肯钻研,④是杨惜对未予邢子才的儿子封爵之事而向文帝作的解释。⑥只是别人对他的评价
小题1:“马嗣明施用与《明堂针灸图》不同的针灸法”不够恰当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是:(1) “以”“烧令赤”“内”各1分,句意1分(2) “为”“都”“市”各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马嗣明,是河内野王人。年轻时博览纵观,研读医学书籍,为他人诊脉治病,能判断这个人一年后死生吉凶。邢邵(字子才)独生儿子大宝,非常聪明敏慧,十七八岁时患伤寒,嗣明给他看病,出来后就告诉杨愔说:“邢公子伤寒病可不治自愈,但他的脉象显出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发觉稍微晚了一些,不能再救治。”几天以后,杨愔、邢邵两人一起于内殿陪宴,文宣帝说:“邢子才的儿子长大成人,人善不恶,我想给予他附近一郡。”杨愔以他年少为由,没有合上剖开的凭证。宴会完毕,杨愔向文帝上奏:“马嗣明曾称大宝脉象险恶,一年内可能死去,如果他去出守州郡,很难求到医药。”此事于是作罢。大宝没到一年就死了。
杨愔患背部肿疾,马嗣明用练石为他涂搽,就治愈他的病,因为这个被杨愔格外器重。制作练石的方法:用鹅蛋一样大的粗黄色石头,用猛火烧让它变红,放入纯醋中,自然就有石粉末落在醋里。多次烧烤到,石头烧尽,取出石头粉曝晒干,捣细过筛,和上醋来涂在肿痛处,没有不治愈的。
武平年间,马嗣明官任通直散骑常侍。他采用的针灸穴位,常常与《明堂针灸图》不同。曾有一人家,两名奴仆均患病,全身发青,渐渐虚弱不能进食。看了许多医生,皆不识此病。嗣明施用灸法,在两脚脚背上各灸二十一针,就治好了该病。武平年末,他随从皇上去晋阳,到达辽阳山,看见多处贴榜,说有一户人家女儿生病,如有人能治愈,赏钱十万。很多名医都揭榜去那户人家,询问疾病状况,然而都不下手治疗。唯有嗣明为她诊治。询问她的发病原由,患者说曾用手拿一根麦穗,就看见一条长约二尺形似蛇的红色东西进入她的手指中,于是受惊倒地。当时就感觉手臂既疼且肿,一个多月后,渐渐延及半身,肢体关节皆肿起来,疼痛难以忍受,呻吟声日夜不断。嗣明就给她开了处方,让人骑马去城里购买药,并告诉服药方法,前后服用汤药十荆、一剂散药。等到嗣明第二年随从皇上返回,女孩已平安恢复如从前了。嗣明医术精妙,大多像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纲,字文纪。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挠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诫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翌日,帝悟,引纲升御榻,劳曰:“卿不言,我几滥罚。”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怒曰:“卿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纲上书太子曰:“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太子览书不怿,所为益纵。纲悒悒不自赖,固请老,优诏解尚书。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以足疾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勇废,文帝切让——让:责备
B.卿羞朕尚书邪——羞:羞辱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幸:希望
D.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夺:改变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季纲为官刚正的一组是(? )
①纲矢死无挠辞
②臣请正其罪
③陛下不素教
④优诏解尚书
⑤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⑥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后来太子杨勇被废,面对文帝切责,李纲据理力争,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B.刘武周攻入太原,齐王元吉不战而逃,致使并州陷落,唐高祖追究责任,李纲进言使齐王的属下宇文歆没有被错杀。
C.因不满太子所为,李纲多次进言劝说,太子不但不接受,反而很不高兴。无奈之下,李纲只好辞官归乡了。
D.唐太宗对李纲非常尊重,赐给他轿子,每次讨论政事一定下诏让李纲与房玄龄、王琏一起参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太子的天资很普通,得到贤者辅佐就会有善德,受到坏人影响就会有恶行,为什么让只会歌舞的飞鹰走狗卑鄙小人整日陪在太子身旁?哪里只是太子的错误呢?
(2)陛下您的功业已成,很是自傲,我进言就像端着水要灌入石头,哪敢长时间作尚书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素:向来、素来。
B.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兄长。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防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C.张良出,要项伯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3:下列加线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往。
B.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于是,就。
C.良曰:“长于臣。”于:比。
D.不如因善遇之。因:因此。
小题4:下列对文本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是想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句中的“为此计”是指沛公想“距关,毋内诸侯”。
C.项伯听了沛公的解释后相信了沛公不敢反,并“许诺”沛公在项王美言。
D.选文中沛公是一个有野心、能虚心纳谏、心思细密的人。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项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省略句,通假字都为点)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兄本义为兄长,是名词,但因其位置处于动词之前,所以要活用为状语,因些译为:以兄长之礼。
小题1:A内通纳,使进入。C要通邀,邀请。D倍通背。背叛。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 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小题1:本段文字为教材中的文字,因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张良意在劝项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对待他。
小题1:代回原文,一一对照,“项伯听了沛公的解释后相信了沛公不敢反”文中无依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关键字:(1)具译为全部,以介词把。俱是一起的意思。(2)谓译为对谁说。旦日译为第二天。蚤是通假字。谢为道歉。句式:(1)具告以事为状语后置,应是以事具告。与俱去为省略句,应为与之俱去。(2)没有特殊句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杀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杀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壁城南壁:营垒
B.会全师雄寇神泉寇:侵犯
C.贼逾三千余,来薄阵薄:迫近
D.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鞫:审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3分)
①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②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③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④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⑤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⑥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入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5分)?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起初,白守荣与绍斌约定日期,不久继明战死,所以晚到(迟来)一天,于是被贼兵包围。(为期,后,为……所,各1分,句意2分。)
(2)继隆把浦洛之败上奏使朝廷知道,说绍斌掌握军队却不顾念(救援),想谋划(独霸)一方,有二心。(闻,顾,方面,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壁城南”意思是驻扎在城南,“壁”在这里是动词,“驻军、驻扎”的意思。
小题2:①陈述结果, ④非直接体现, ⑤官职调动。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3:C项中由原文可知“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是说田绍斌多次押送金银、粮食、丝织品等到灵武、清远,因此,“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不是皇帝所为。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为期”,约定日期;“后”,名词作动词,晚到、迟来;“为……所”,表被动。(2)句中“闻”,使动用法,使……知道;“顾”,顾念;“方面”,一方。
【参考译文】
田绍斌,汾州人。在刘钧手下任佐圣军使,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柴荣,刘钧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北宋初年,跟随崔彦进征讨李筠,田绍斌攻破了李筠修筑的大会砦,因功升迁龙捷指挥使。接着,又在泽州茶碾村击败了李筠。李筠退至泽州死守,田绍斌就在泽州周围挖壕,实行包围。敌军的流矢射伤了田绍斌的左眼,前军部署韩令坤把此事上报给皇帝。宋太祖在潞州召见了他。绍斌斩杀晋军更加众多,夺下了他们的铠甲。田绍斌又在扬州跟从讨伐李重进,驻扎在城南,包围了三天,就攻克了扬州,歼敌军千余人。正逢全师雄进犯神泉,绍斌率其部下打败数千犯敌,当时的汉、剑道都不太通畅,因此依赖绍斌而得以安宁。
至道元年,率领士兵入蕃讨贼,斩首两千级,缴获羊、马、骆驼二万余,马都补给了诸军缺马者。捷报报上去后,传来手诏嘉奖谕示。多次押送金银、粮食、丝织品等到灵武、清远,边远之人感恩畏服不再作乱。不久,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办转运粮饷,从灵州起运,田绍斌率兵支援迎接。走到碱井的时候,遇到三千多贼兵,来对阵挑战。且战且走,行至耀德,已杀贼千人。贼寇依然不退,尾随其后,绍斌列方阵,将伤者围在方阵中间,与敌兵在浦洛河角逐,击败了他们。
起初,白守荣与绍斌相约行事,后来继明战死,所以迟来一天,于是被贼兵包围。守荣想要主动出击,田绍斌说:蕃戎轻佻,我们决不能放下辎重,与之战斗,我们应当结阵慢行。守荣等忿忿地说:“你只管率兵来迎接就行了,不要干预我们的事!”白守荣为了邀功,与战,战败。田绍斌率部属徐徐撤回,无伤亡损失。返回至清远,发现壕堑里有个赤裸着身子的人大呼:我是白守荣。于是用绳子把他拉上来,脱衣服给他穿上。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征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督巡检使。继隆把浦洛之败上奏朝廷,说绍斌握兵而不救援,想独霸一方,有二心。太宗见报后大怒,说,此人过去曾背叛太原来投靠,而今又首鼠两端,真是 “贼臣”。随即派出使者将绍斌逮捕下狱询问,调到虢州安置。
等到真宗即位,将绍斌召回来,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很快又改授莱州防御使。又调任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多次入侵抢掠,行路之人以之为患。绍斌召其部落首领三人,断臂,割左耳,割鼻子后放还,贼寇为不杀而感化,从此帖服。
景德二年,死,享年七十七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神宗在颖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腾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加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马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石乃视事
B.已归于流俗
C.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
D.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
小题2:下面四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宾语省略,其中省略的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又荐自代
B.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C.命知江宁府
D.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小题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以尧舜为榜样,认为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B.王安石认为研究经书是为了处理世间的事务;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是最急迫的事,于是说服宋神宗制定并推行新法。
C.王安石以称锤和重物相为轻重的关系作比,论述了皇权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的道理,劝说宋神宗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不要放权流俗。
D.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吕海、韩琦、司马光等官僚和士大夫的反对,而并非真正使“黎民骚动”;王安石寄变法成功于宋神宗是极不稳妥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人们都不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书本理论,不知道治理世事。(2)改变过去的风俗,树立新法并大力推行,这就是现在最急迫的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参考译文:宋神宗当年在颖邸的时候,韩维担任秘书郎,每次所提的建议都得到皇上的表扬。这时候,(韩维)就说:“这不是我的意见,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意见。”等到他担任太子舍人的时候,他又极力推荐(王安石)。就这样皇上非常想见王安石,刚即位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提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他才开始进入朝廷。皇上问治最先应从什么开始,(王安石)回答说:“应最先选择治国的榜样。”皇上说:“唐太宗怎么样?”回答说:“陛下应仿效尧、舜,怎么能以唐太宗为楷模呢?尧、舜治政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但是,后来的人不能完全知道,以为高不可攀。”皇上说:“你真是要求我做难事,我看自己很渺小,恐怕不能符合你的意思。你可以尽心地辅助我,让我们共同完成此事。”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加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石回答说:“书本知识正是用来治理世事的东西,但是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平庸的人,所以浅陋的人都认为书本知识是不能用来治理世事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你提出的措施中以什么为重?”王安石说:“改变世俗风气,树立新的法律,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皇上认为很对。于是设置三司制定新法,命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起负责。王安石又让他的同僚吕惠起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派提举官四十多人,颁布推行。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十件错事,皇上罢免了吕诲的官职,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官职。韩琦上书反对新法,皇上想改变主意,听从韩琦的意见,王安石极力请求皇上放弃这种想法。司马光在回答诏书中有“士人震动,黎马骚动”的话,王安石感到愤怒,抗书自辩,皇上设酒为他们劝各,(王安石)趁机给皇上讲朝廷内外大臣、文武百官勾结的情况,并且说:“陛下用先王的正道战胜时下的流俗,所以就与天下流俗相权衡轻重;流俗的势力大,天下的人就归附流俗;陛下的权重,天下的人就归顺陛下。称锤与物体相比轻重,虽然有千斤重的物体,所用来的称锤加减只不过铢两而已。现在奸臣小人想败坏先王的正道,用来阻挠陛下的政事,就这样陛下与流俗之势正好是争轻重之时,虽然他们只是增加很小的力量,但是天下的形势,就已经归于流俗了,这就是纷争的原因。”皇上认为他说得对。王安石于是就职治事,韩琦的主张得不到推行。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