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9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戬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旨:意图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丐郡,得知太平州?丐:乞怜?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至是首问焉?青麻头伏焉
C.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樊哙覆其盾于地
7.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①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B.①不以迁谪介意?
②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①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②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D.①丐郡,得知太平州?
②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此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一句文言文断句。(3分)?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2)将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3分)?
译文:?
②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D
6.C
7.B
8、B
9.文言文断句和翻译。(10分)?
(1)文言断句:(3分)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2)文言文翻译(7分)?
①译文: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华(或译为“看中了他的诗文”亦可),留他再任教。(教授:担任教授。才:认为……有才华。翻译各1分,整个句子翻译顺畅1分)
②译文: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笃:副词,很,非常。弥:满。庐:造房子。殆:丧命。词语翻译共2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整个句子翻译顺畅1分)
本题解析:5.D丐:请求、乞求
6.C(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介词,前表比较,泽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
7.B(A“幼”句表现他的聪慧,“母”句表现他的孝顺。C“蜀”句表现他的淡泊,“乐”句介绍他的名号的来 91exam .org历。? D“丐”句表现他的直率。“至”句介绍他被罢免知州后新的官职)
8、B (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已,并非赵挺之所指使。)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衰、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8分)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①不礼于其嫂,买臣②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③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④,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①季子:指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②买臣:西汉名臣朱买臣,家贫好学,其妻弃之另嫁,后得志。③大丞相魏国公:指当时北宋名相韩琦。④武康之节:韩琦曾任武康节度使。
1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得易而侮之?易:轻易? B.世有令德?令:美好的
C.惟德被生民?被:覆盖,施及?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安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买臣见弃于其妻? B.而其志岂易量哉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其孰能讥之乎
C.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D.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B.①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C.①仕宦而至将相? D.①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名为记“堂”,实为记人说理,赞誉韩琦身居显位,却不炫耀富贵,反以昔人之所荣为戒,志在留清名于后世,显真人格于人间。
B.文章欲扬先抑,首先从人情之所荣,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之人的意气之盛,为下文写韩琦的所作所为预作铺垫,从而使两相形成鲜明对照。
C.韩琦出身于名门望族,年轻时即入朝任要职,成为天下读书人仰慕的楷模,但他不像衣锦还乡之徒般志在“夸一时而荣一乡”,而是志在“德被生民”“功施社稷”,名垂千古。
D.古人曾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然韩琦虽贵为丞相,却鄙弃那种炫耀富贵的庸俗作风,他回乡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其非同一般的品格和志向。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3分)
译文:?。
②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1.A
12.C
13.B
14.D
15.(l)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和荣耀一乡吗?(或: 哪里仅仅是为了夸耀一时和荣耀一乡呢?)
(2)因此他能出朝为将、入朝为相,辛勤劳苦地为帝王办事,(并且)不论安危气节始终如一。
本题解析:11.应为“轻视”。
12. A介词,被/由于;B代词,他的/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难道”;C均为动词,“好像”,D判断副词,是/副词,竟然,却。
13. A名作动/名作意动,B均是形容词用作使动,C名作动/名作状,D形作“意动”/动作名。
14.韩琦建昼锦堂时尚未做丞相。
15.(l)评分标准:岂止…哉(1分),夸一时而荣一乡(1分),共2分。
(2)评分标准:故能出入将相(1分),勤劳王家(1分),而夷险一节(1分)。
【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荣归故里,这从人情上说是非常光荣的事,也是从古到今相同的心理。
大凡读书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在乡里受困受挫,一般人甚至小孩,都可以轻视他而且欺侮他。就像苏秦不被他的嫂嫂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旌旗在前面开路,又有骑兵在后面簇拥时,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面仰望一面赞叹,而那些庸夫愚妇,却东奔西跑,惊吓流汗,羞愧得趴伏在地上,只能在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中,自悔请罪。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读书人,一旦在当世得志,于是意兴风发,盛气凌人,古人比之为穿着锦绣衣裳荣归故乡的情形啊。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却不是这样。韩公,是相州人。祖上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公卿。韩公在年轻时便已高中进士,登上了显赫的官位。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并且瞻望他的丰采,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既富且贵,都是韩公向来就应有的。不像那些潦倒穷困的人,在一时间侥幸得志,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吓,并向他们夸耀自己。如此看来,前呼后拥的高车大旗,不值得作为韩公的荣耀;华丽的象笏朝服, 不值得作为韩公的显贵。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施及国家,把这些恩德和功勋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诗歌乐章里,以此荣耀后世并且流传无穷,这才是韩公的志向,而读书人也因此仰望于韩公。哪里只是炫耀一时和荣耀一乡呢!
韩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就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用来赠送给相州百姓。他的诗把快意于恩仇、炫耀名誉当作可鄙的,为的是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反而以此为警戒。从中可见韩公把富贵看成怎样,而他的志向又怎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他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安置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啊!他的丰功伟绩,被铭刻在鼎彝之上,又记载于音乐诗歌之中的原因,是因为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未能登临昼锦堂,却有幸曾私下拜读了他的诗,我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意向天下人宣传叙述,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
梁孝王,帝孝景弟也,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诸窦无如婴贤,召入见,固让谢,称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裁取为用,金无入家者。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为魏其侯。游士宾客争归之。每朝议大事,列侯莫敢与抗礼。
四年,立栗太子,以婴为傅。七年,栗太子废,婴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诸窦宾客辩士说,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不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是自明扬主上之过。则妻子无类矣。”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景帝曰:“太后岂以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臣相。
窦太后崩。婴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
赞曰:“窦婴以外威为重。而名显。位卿侯,大业定矣。然婴不知时变。凶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其间,焉能救斯败哉!遇合有命,悲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入见,固让谢?固:执意? B.游士宾客争归之?归:归附
C.诸窦宾客辩士说,莫能来?来:前来? D.益疏不用,无势?疏:(被)疏远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婴亦薄其官,因病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太后岂以臣有爱,不相魏其?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①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三年,吴楚反叛,窦婴答应出任大将军,主要是被皇上“国家有急难,作为帝王的子孙,难道能够推让吗”这番话所激励。
B.担任大将军后,窦婴及时向皇上举荐贤才,并且不贪财物,皇上赏赐的千斤之金窦婴都没享用分文,而是让下属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取用。
C.栗太子被废黜后,窦婴称说有病,携一女子隐居在蓝田南山下,后经高遂的劝说,才又入朝拜见。
D.桃侯免职后,太后向皇上极力荐举窦婴,但皇上并未采纳太后建议,认为窦婴不足以担当丞相的重任。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或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太后之所以憎恨窦婴,收回了窦婴的门籍,不让他入朝朝见,起源于窦婴嫌自己所任的官职小,称病辞官这件事。
B.选文表明,窦婴虽然名声显,位卿侯,定大业,但终究没能为相,因为他不知时变,轻慢无礼。
C.选文最后一段主要在阐发人生祸福相倚的道理:凶祸隐藏在福祉中,适时爆发。但作者认为人生祸福归根结底属于“遇合有命”。
D.从窦婴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幸福完全是皇上和太后带来的,因为他是“孝文皇后从兄子”;其败落则是他自己轻慢的个性造成的。
参考答案:7.C
8.D
9.A
10.B
本题解析:7.“来”应为使动用法。
8.A.①于是②经由。B.①于是,就②竟然。C.①认为②凭借。D.“者”均属定语后置的标志。
9.“王孙”不是帝王子孙,在原文中是窦婴的字。
10.A.“太后憎婴”起源于“婴引卮酒进上曰”这件事。C.最后一段主要在进行人物评说。D.“完全是”的说法太绝对,还应有窦婴自己的“贤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的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绝:断绝、隔绝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损:裁减
C.后还到扬州更募?募:募捐
D.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典:执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的一组是(?)(3分)
①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②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③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④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⑤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⑥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