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9 20:17: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下列“一”与“六王毕,四海一”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2)君既若见录(?) (3)乃遂私见樊於期(?)?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视:主管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4、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敛裳宵逝——宵:名词作状语,连夜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指鼓起翅膀
C.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D.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重:重视,看重
5、单选题 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