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樊哙侧其盾以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D.其返汝耕桑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学田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关键词:所以、安、鬻)(2)皇上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左右打他的脸(关键词:毁詆、失礼体、披)(3)没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关键词:未几,为,徇)
本题解析:
小题1:只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就不难看出,句子“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的主语是“彻里”。结合语境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决定以德服人、以怀柔政策平叛的彻里将这些主动归降的人召来怎么还会“烦劳”他们呢?再从下文彻里还安抚他们、打发他们回家更可以判断将“劳”解释为“烦劳”不合语境,应为“慰劳”之意。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释,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根据语境把握用法,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小题2:两个“之”字均作结构助词用,作“的”解释。A项第一个“以”,介词,释为“用、拿”;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且”,连词,释为“况且、再说”;第二个“且”,时间副词,释为“将要”。D项第一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释为“还是、一定”;第二个“其”,助词,用于代词“谁”之前,构成“其谁”结构,不译。
点评:文言虚词的意义比较灵活,考生平时要总结归纳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好放到典型的句子当中记忆。
小题3:考生答题可用“排除法”。A项第一句“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主语是元世祖而非彻里,要突出的是世祖善于纳谏,有恤民爱民的仁德之心。命题人以“张冠李戴”的方式设置陷阱,据此排除A项。B项第二句“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是突出彻里的刚正不阿及其大无畏的勇气,而非突出其“廉洁无私”,据此排除B项。对于C项第一句,结合上下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彻里慷慨陈辞的动机主要是出于为国家、为朝廷、为圣上尽力尽忠,而并非仅出于“爱护百姓”;第二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可说明彻里“无私”,但并不能证明彻里“廉洁”,故C项也可排除。
点评:考生解答这类信息筛选题,只要能一一弄清各选项每句本身的意义,并能判断其是否分别能与题干中对应的筛选要求(如本题“爱护百姓”“廉洁无私)相符,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小题4:注意“所以(用来……)”“安(怎能)”“鬻(卖)”“毁诋(诋毁)”“失礼体(不合礼制)”“批(打)”“未几(没多久)”“为(表被动)”“徇(巡行示众)”的解释。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是考查的综合方面,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要涉及到的,考生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语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他的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分封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州安家州。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他,他应答安详文雅,世祖很喜欢他,让他经常侍奉在身边,民间的事情太祖经常向他询问意见。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回来,趁机进言说大军经过的地方,百姓经受不住骚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的边缘,应该给予赈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分别赐给边疆人民粮食、布帛、牛、马,依靠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礼、培养人才的,怎麽能够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上报此事,皇帝很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任丞相,他推荐任用自己的朋党,查核全国的赋税,人民难以忍受疾苦,自杀和在监狱中死亡的要用百来计算。朝中大臣有所顾忌,都不敢进言。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把桑哥耍奸和贪污误国害民的罪状全部说了出来,言辞激烈。皇帝大怒,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左右打他的脸。彻里更加用力争辩,而且说:“我和桑哥间没有仇恨,奋力陈数他的罪状而卜顾惜自身性命的原因,正是为国家考虑啊。”这时皇帝彻底醒悟,当即命令他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内府收藏的一半。桑哥被诛杀之后,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被释放。彻里又遵照圣旨到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同党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产,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中,共四次路过徐州,全是经过家门而不进去。
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消灭,于是彻里领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过之地秋毫无犯。有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慰劳他们并放他们回去,说:“我想你们哪是^造**的人呢?实在是因为官吏的贪婪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在你们的田园里安心居住居,不要担心。”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来归顺。没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被胁迫追随他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被平定。?
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去世的时候,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清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原迩稿序
张鼐
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①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啼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偶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②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③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子咿唔④,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⑤,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注】①刳(kū):剖开,挖空。②瀹(yuè)茗:烹茶。③王(wàng):通“旺”,盛。④咿唔:形容读书的声音。⑤浮大白:满饮洒。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梢乱云,竹影蔽日——蔽:遮挡。
B.啼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和:唱和。
C.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味:情趣。
D.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勉:勤勉。
2.下列语句分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认为程原迩文章清新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同王象斗读书于此 ②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③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④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⑤饶于韵而远于趣,人于正而出于奇 ⑥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之处写程原迩读书的环境清幽,是为了展示程原迩不同俗流的品格,为下文做铺垫。
B.“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一句并非多余,因为作者认为:文章要借灵于湖山,更要借助于朋友。
C.作者反对足不出户、独学无友,强调游赏名山大川、接触高人雅士,对文学创作有重要作用。
D.结尾写山水之景,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要“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2: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2分)
小题3: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小题2:《诗经》?《九歌》《九章》或其他作品名均可。
小题3:以新文体替代已成俗套的旧文体,在变革中求新意。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文段“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中“豪杰”明显是陈述主体变化,“故”表结果应该和前面断开,“染指”前的主语肯定不是“文体”,也应断开,“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明显是因果关系,应该断开,“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根据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可断可不断,本文要求六处,别处不能再段,因此断开。
小题2:此题考核的是文学常识内容,考核的是记忆的准确性。平时加强记忆。
小题3:此题的关键点是“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句中“此”的含义,“此”应指前面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翻译成现代文为“寻求其它的文体(新文体),以求自我解除俗套”。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