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共11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这首诗是皇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10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小题1: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小题2: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手法和炼结构,本题主要是炼意,“净”应是作者内心的宁静、清净,句意是“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可见,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结合后面的“钓船归,鳜鱼肥”,知道诗人摆脱了世间的“芳菲”而独守清净的境界。
小题2:这是一道思想情感的探究题目,探究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抒情方式,本诗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答题时描述出景物然后总结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 轼
谁作桓伊三弄①,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桓伊三弄:此处代指笛曲。
这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作者借景抒情,以景显情,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上片融情入景,用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渲染离别情景。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柳絮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分外含蓄隽永。
②全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实写送别情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用想象中的 “落花”与“飞絮”衬托出故友之间的离别愁绪与伤感之情。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注:考生答出一点即可。如不能从全词角度出发,只体现词中某句所采用的手法且分析合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鹧鸪天·化度寺①作
吴文英
池上红衣②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③屋数间。
【注】 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②红衣:莲花。③阊门:苏州城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2分)通过描绘化度寺傍晚所见的夕阳余晖、归鸦等景致,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并且以“鸦归”反衬人“未归”,增添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之情。(3分)
小题2:归乡的梦境如此短,碧水蓝天宽阔无边。(1)“窄”表梦之短促,宽表“水天无边,”“乡梦”与“水天”形成虚与实的鲜明对照,使乡梦更加显得短暂;通过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4分),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的表情词语,这首词中的表情词语有“愁”“传归信”。再结合注释①和③可以表明作者怀乡思归的孤寂、愁苦之情。
小题2:试题分析:赏析词句要从词句的基本意思、所用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去考虑。“窄”字写梦,匠心独运。“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可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和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情
[参考译词]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闲置。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远处的秋山颜色浅淡,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替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宋城子?[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小题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
上阕作者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答出上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下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作者的心情,给1分。
小题1:(6分)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每答出一个手法并分析,给2分;最多给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