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A.①文育以告,劢乃遣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厚加赗遗而遣之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①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②作《师说》以贻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关键点:“遗”译为“赠送”“文育不之省也”是宾语前置句,“省”?是“了解、知道”之意。句意。)
(2)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 关键点:?“须臾”译为“很快”“暴”译为“突然”“见”译为“我”。句意。)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关键点:“谨”译为“认真从事” “孝悌”译为“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句意。)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壮”应解释为“认为……有雄心壮志”。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B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递进;C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被”;第二“于” 是介词,“比”;D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
小题3:“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收他为养子”错,是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每小题3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成功
B.下车即缮其甲卒缮:整治
C.时人常以为宿构宿:原有的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④闻粲在门,倒屣迎之?⑤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虽然一表人材,其实名不副实,不很看重他。
B.荆州刺史刘表去世之后,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曹操封刘琮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没有人再能够给他修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刘表在荆州(1分)从容自在(1分),坐着观看时局变化(1分),自认为可以效仿周文王(1分),(通顺1分,共5分)
(2)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每句1分,通顺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就,就任。
小题2:①指蔡邕,③“一坐皆惊”的原因是蔡邕器重的人竟然“年既幼弱,容状短小”。⑥这是王粲对曹操的贺辞。
小题3:A项,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弱小又不拘小节才不重用他的;B项,王粲劝服刘琮有功,因此被提拔赏赐的是王粲;D项,“无所改定”意为“不用修改”。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释:赡逸:shàn yì,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奏颂一篇奏:进献
B.引至庭下曰引:拉,牵
C.喜纵横 纵横: 以辩才陈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
D.今墓在焉焉:兼词,于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遂荐于玄宗月出于东山之上
B.亲为调羹齐彭殇为妄作
C.以所业投贺知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白长笑而去扣舷而歌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一出生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著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李磷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3分)
?
(2)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3分)
?
(3)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
(2)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征召为军中幕僚。
(3)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本题解析:
小题1:焉,那里
小题1:而,表修饰
小题1:“李白一出生便天赋过人”,说法有误,原文是“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小题1:(1)“辄”“沮”各一分,句意一分(2)“卧”“辟”各一分,句意一分(3)“游”“奇”“救”句意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①③⑥⑦⑨?
B.②④⑤⑦⑩?
C.②④⑥⑧⑩?
D.①③⑤⑧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病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①师尊则言信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②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②凡说者,兑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